为大学生招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敖狂,凭腹内海墨,骂五千年华夏,讽九六四万疆土。笔尖直戳十三亿国人心。
近来拜读大作《为自由招魂》,如观天书,由盲从蔓生的崇敬自羞耻心流露,索性借药煮汤,为当下失落在光怪陆离的自己招一次魂。
极度不安之感是源于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我就这么点见识,早就堕落到上大学去了”。不需要多明智便可品出*裸的讽刺的味道。简单的说就是:“咱们这些在校大学生全都是些鼠目寸光之徒。”和许多人一样,我为这句话恼火,为自己抱不平。兼生出多种连自己都羞愧的理由。然后翻开随身携带的本子哆哆嗦嗦的写下《草》的读后感‘郭小四是弱智,韩寒是疯子,蛋蛋文盲。’愤怒只是表象,用来掩饰恐慌不安。
多数人放不下过去。这大概便是目光短线的铁证了。‘多数人’又分为两种,活在过去的人的习惯根深蒂固,害怕放下了便会一无所有;须知‘回忆是只增不减的包袱,渐行渐重,总会有被压垮的一天’;活在明天的总是想象多余实际,害怕得到的不够多。拼命地往自己身上充电,结果显然。
“为什么上大学?”既然质疑大学的意义,却又不好退出。索性思考个透彻。我最初的理由是看起来荒唐却又无力反驳的:“上了这么多年学,只学会了如何上学,倘若有一天真的脱离了学校,该将自己置于何地?”这个问题无关学校约束,也无关学习好坏。人总是习惯既定的生活方式,以此为枷锁,不愿轻易改变。仔细想来:倒不是缺少追求和理想。个人觉得改变必有得失。不少人的担忧估计来源于此吧。

‘大学生真穷,看似广阔的舞台却没有选择的权利。“这句话不错,可惜会误人子弟。拿出来当个反面教材也是好。类似于此的招数往往使人眼花缭乱,是不愿面对自己本心的自我催眠罢。人总会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借口,读书人更甚。《士兵突击》说:“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会出问题。”这句话一点儿都对。冰心也说过”写作三分靠天赋,七分靠*迫’。写作如此,人活着也如此。
二十岁的大学生的追求是什么?再借来一句话:“论追求,两个字,“新鲜”,十二点吃饭十二点半就饿。”确实自己会在吃饭的半个小时后就感觉到饿,追求呢?复读的一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学生的节*掉了一地”。心里窃喜的是“自己的原则还撑得起节*”。到了才发现,没有人不这样想过。当然也仅仅是想过而已,在“*行”面前,原则都无关紧要,何况压根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节*。
我意气的时候写过:“若果*行可以困住一个人的话,那这个人肯定不会是我”。蛋蛋不只是一个名字,还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个人都有追求,引用星爷的话就是:“人没有了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我个人觉得蛋蛋和咸鱼还有有些区别的。至少咸鱼不懂得欣赏美女。
蛋蛋的追求众所周知:吃喝嫖赌抽。借此为‘追求’招到灵魂:文化、流浪、感情、命运、沉思。说白了就是,混生活。这和混日子还是相异的,至少这样混着不会为了琐碎烦恼,不会为未知恐慌。
招魂招到了追求,也算是安慰了本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