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章 去看露天电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厨房里飘出了一阵肉味香。
温小芹哑母正在锅中炒冬笋拌猪肉。
“爸,你今天在圩上买了猪肉?”
一般的普通家庭,除非节日,平常的日子谁家会买肉吃?
有饭菜吃就不错了。
“是我买的,两箩筐杨梅卖了六块钱,一百斤化肥买了四块五,剩下的就买了一斤猪肉。”
温玉庆扳着手指算开了。
“那姐夫买化肥的钱是哪来的?”
因为他们两人总共才一百多斤杨梅,不可能卖到十几块钱的。
姐夫昨天被护林员抓到砍树罚了十块钱,还是东拼西凑借来的钱,他不可能有钱去买化肥的。
“他爸昨天晚上回来了,给了他五块钱。”
温小蓉从口袋搜出二块钱递给潘大章:“帮我把钱还给你姐,谢谢他借钱给我们。”
潘大章把钱收了,塞进口袋。
吃晚饭,几人商量了:明天再拉一板车杨梅去圩市上卖。
其他几个镇都不逢圩。
决定去俞督县城卖。
古樟村到县城有八公里路程,好在可以一直沿着公路走。
多花点时间,也并不是很辛苦。
可以早点起床,六点从古樟村开始走,估计九点左右赶到县城。
“明天要早起,今晚要不要去甫钱镇坪前组看电影?”潘大章低声问温小芹。
因为他经历了前世,所以知道尔后会发生的变化。
虽然现在电视、手机都没有,偶尔看场电影就是一场文化盛宴。
但是几年以后,电视会开始普及。
十年八年以后手机也开始推广。
特别是三十年以后,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可以听音乐、看电影,了解世事新闻,并且支付、娱乐、交友,刷视频应有尽有。
这种古老的露天场看电影,早已成为历史。
但是处在这个年代的人,又怎么能够错过这样的观影机会呢。
“去吧,又不算远,走快点半个钟就到了,很热闹的,很久没看过电影了。”
温小芹看着潘大章,哀求地说:“去吧,去吧,你不去,我一个人也不敢去。”
他们窃窃私语的话给温小蓉所见了。
“你说什么一个人不敢去?”她问。
“今晚甫钱镇坪前组有人结婚,请乡电影队放电影,你带了军军,也去不了,告诉你也没用。”
也不知道古樟村有没有其他人知道这消息,或许去喊上一嗓子,恐怕马上会引上一帮人。
“谁说我带军军就看不了电影,石头,去找背带来。”
杨石头找来了背带,温小芹让他转身,然后用背带把儿子,放到他背上去。
儿子军军鼻涕口水流到他老爸的脖子上。
“小蓉把奶糖从儿子嘴上拿掉,看他吃着奶糖,口水流我脖子上到处都是。”
温小芹走的时候也从肖建庆买的白兔奶糖抓了一把,回到家都塞给了小外甥的小口袋里。
温小蓉找了一条旧背心,垫到儿子下巴。
“好了,可以走了。”
这时杨梅树下路过四五个人,都是青一色的年轻人。
有人喊了一嗓子:“甫钱镇看电影哦,《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红色娘子军》。”

瞬时有人从小巷跑了出来:“许卫军,是不是真的,没骗人?”
“爱去不去,我是会骗人的人么?”
说话的原来是班长许卫军。
潘大章想出声跟许卫军打招呼,被温小芹制止住了。
“别叫他,他喜欢问东问西的。再说他哥昨天还故意蹲点抓我姐夫罚款呢。”
“他哥是他哥,许卫军是许卫军,不要混为一谈,再说人家许卫军在学校是个老好人的角色。”
话虽这样说,但是潘大章还是忍住了没叫他。
温玉庆从房内提了一个马灯走了出来。
“黑麻麻的,带个马灯去。”他把马灯递给大女儿。
“爸,带马灯去看电影,不小心就把马灯摔坏了。我们家不是有个铁皮手电筒么?拿那个手电筒给我。”
温玉庆无奈说:“那个手电筒好久没用,里面电池早都没电了。”
“只要还可以用就行,等下路过甫钱百货商场就去买几节电池就行。”
温小芹从抽屉里拿了五角钱塞进口袋。
她把钱放在那张破旧桌子的抽屉里。
潘大章看墙角有粘满松节油的松树枝,就折了几根。
还顺手从门角取了一根竹杆。
在路上陆陆续续有去坪前看电影的人。
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样子。
个个都大声叫嚷着,脚步欢快朝前走。
此时的人们虽然物质贫乏,但是精神相对还是比较愉悦。
一路上,脚步踩过,杨起的灰尘也久久无法降落。
越靠近甫钱镇,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
人们脚下的步伐就迈得更快了。
到了甫钱镇百货商场,温小芹去买了几节1号电池,装进手电筒后,发现还是能够使用。
几分钟后来到了坪前组的一个晒谷场上。
这个时代每个生产队都会建有一间仓库,在仑库前面一定有一个几百坪甚至上千坪的晒谷场。
此时的晒谷场正中央,被挂起了一个白色的屏幕布。
晒谷场中间位置,摆上了放映机。
放映机被摆放在一张农家餐桌上,在餐桌一个脚上绑上一根长竹杆,拉上一根电线,牵引到十米开外的墙角。
那里有一台柴油发电机,放映员把柴油倒入油泵。
然后启动发电机。
哒哒哒,哒哒哒……
声音开始响彻起来,挂在竹杆上的那盏百瓦灯泡便亮了。
“哦,有电了,可以看电影了。”
“哇,电灯这么亮,真好!”
许多农村人都知道电是种奢侈的东西,只有城市才有电。
农村里怎么可能有。
娶亲办喜事的那家人离放电影的晒谷场,也相距不远。
百米距离。
在晒谷场这里就可以看见他家门口摆了十几个桌,亲戚朋友围坐在餐桌上,喝酒吃饭大声说笑。
每张餐桌上都是点着一盏煤油灯。
正面一栋土坯房,大门两边贴着鲜艳的对联。
客厅内摆满了刚从女方家抬回来的各种嫁妆,以及男方家配制的木箱,红色绸缎被面,闺房内的子孙桶。
一张梳妆台,一张书桌上堆满了新娘精心制作的布鞋,鞋垫,以及几件手工编织的毛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