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烽火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五章 烽火铳
分作四块种植,自然也是为了降低风险。以免某地不适合红薯生长,或者是被人为破坏,种子全部被毁的话,可就苦笑不得了。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红薯种子数量有限,第一年的产量不会太高。
凌风的计划,自然是全部留作种子,这样,第二年就能在全陕西境内普及了。
在红薯开始作为食物供应之前,凌家军只能继续劫富济贫。
还好,明朝的士绅们是非常富有的,家里的存粮一个比一个多,供应凌家军统治下的人们一年之用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凌风的目标可不光是陕西境内的俯富绅,而是全国的富绅。
……
崇祯二年的冬天,凌家军还有一个大进步,就是燧发式火枪已经投产。
这种燧发式火枪,属于后装撞针枪。
按照历史的步伐,后装撞针枪是到1840年,普鲁士军队最先装备的。
不过,在凌风这个军事爱好者的指导下,有了一定军工基础的凌家军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将这项研究拿下。
后装撞针枪大大提高了火铳手发射的速度和安全性,使用的环境要求也大大放宽。
由于凌风的重视,星火兵工厂发展迅速,现在每天的产量都能够达到百支左右。
这么强大的武器,凌风自然不可能装备其它集团军。
就连优先装备的近卫集团军,也才有300人能够如愿拿到新式武器而已。
这三百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后装撞针燧发式火枪,使用的是铅弹,虽然是铅弹——是现代意义上的子弹,而不是小铅球。
每分钟两发的射速,在同时代绝对是无敌的。
有了这种火枪,凌风的底气才真正足起来。
在大家的建议下,凌风亲自给这种火铳命名,叫做“烽火铳”。
“烽”字谐音凌风的“风”字。而且,烽火一燃战况起,也取义这种边关的紧急。
凌风自信,装备了烽火铳的军队,绝对会给敌人一个惊喜的。
……
春暖花开,正是军队扩张的大好时机。
凌家军扩张的路线总共有两条。
一是南下,江南富裕,金银粮食多,占据粮仓,这是凌家军扩张的根本。
一是北上,这个不消说,京城是政治中心。只要拿下了,全国基本上就是你的了。
凌家军将领们各执一词,有想南下的,有想北上的。
凌风一语定乾坤,兵分两路。
李自成率第三集团军南下;凌风亲自率领近卫集团军、第二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第五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北上。
江南富裕,但是官兵并不多。李自成属下三万人马,足够搞定。而且,凌风给了李自成很大的去权利,让他可以一路扩张军队,将第三集团军总兵马扩张到10万人。
至于会不会因而产生尾大不掉的现象,凌风一点都不担心。
有烽火铳在,即使李自成有一百万人马,如果他敢造反,也只有被打得屁滚尿流一途。
只要掌握了星火兵工厂,就能掌握整个天下。
崇祯三年三月,李自成被封为南征大元帅,率军出潼关南下。

凌风亲自担任北伐大元帅,于同一刻出潼关北上。
两支大军,一路之上都是势如破竹,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南征军连破襄阳府、承天府、武昌府、安庆府等数座重镇,兵临应天府城下。
而北伐军,更是势大。
为了尽最大可能扩大战果,凌风兵分数路,互相之间相互照应。
每一个集团军,就是一路人马。
这是绝对的自信,凌风相信,即使朝廷集中兵力,也不可能拿得下凌家军任何一路兵马。
第二集团军东进,以济南府为目标。
第四集团军北上,以太原府为目标。
第五集团军协同扫荡河间、保定一带,为近卫集团军攻打京师作保障。
第六集团军则是临时调转方向,被派往四川,平定川中。
全国上下一片烽火。
当近卫集团军兵临京师城下的时候,第五集团军首先传来捷报,河间保定一带的官兵不战而降,凌家军兵不血刃拿下两座重镇。
凌风立刻通过放风筝的形势,将这些消息写成小传单,散播到京师城中,造成全城人心惶惶。
拿下河间保定之后,凌家军算是有了根本的基地,凌风立刻从关中调集工匠,开工建造水泥厂、兵工厂分厂。
水泥厂无所谓,反正这东西以后是要民用化的。
兵工厂最重要的就是保密工作。因而,在保定河间一带的兵工厂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火药和子弹等消耗品,至于烽火铳,则是只有早盛塬的星火兵工厂总部才能生产,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水泥厂和兵工厂的建立,让大军的后勤压力顿减。
一座座小型碉堡围绕着京城建造起来。
烽火铳的装备,让小型碉堡的作用更多了。不光是投石机,就连战士们,都能站在碉堡上,居高临下地用烽火铳射杀守城官兵。
官兵用城头的火炮轰击小型碉堡。
但是,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大。
小型碉堡都是用水泥和石头为主建造的,中间填充泥土,端地结实无比。偶尔被轰塌一个角落,到了晚上很快就能修补好。
反倒是城头的明军,白天不敢露头,晚上不敢点火,一天天过得胆战心惊。
围城第三天,有大臣上奏,建议投降,被崇祯帝当场棒杀!
崇祯帝虽然无能,但却绝不是没有骨气的。
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有志气而又勤奋的皇帝。
只不过,他的无能导致他的勤奋对整个国家来说有害无益。
内阁很多好的政策,都被崇祯皇帝自以为是的去除掉。
朝臣中能人无数,各司其职自然是最好,但崇祯偏偏要勤奋地一揽子挑起。
结果……可想而知。
围城第五天,大太监曹化淳建议皇帝暂时离京,等来日集中各地勤王兵马,回京剿匪,杀回北京城。
对于大太监,崇祯帝一向是比较信任的。在他看来,太监没有子孙根,没有必要谋私。而且,他从小生长在紫禁城中就接触太监,在心理上有亲近感。
于是,崇祯帝开始做弃城而逃的打算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