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哈出 盘踞辽沈地区三十余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言,现在,就说说木华黎的第九世孙“纳哈出”在辽沈地区的那些往事。
一捉一放当上辽阳“左丞相”
“纳哈出”是元朝末年驻守在辽东的“宗室王”之一、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的第九世孙。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纳哈出担任了辽阳行省“左丞相”。当年,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七路”、“一府”、“十二州”。“沈阳路”便是“七路”之一,归属“辽阳行省”管辖。
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全国上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农历六月,朱元璋率领起义大军从和州(安徽马鞍山和县)渡过长江,直抵元朝“太平路”(安徽当涂)。当时,纳哈出为元朝“太平路”的“万户”。结果,纳哈出被朱元璋俘获。
尽管纳哈出身陷囹圄,却待遇不错,每日三餐鸡鸭鱼肉、美酒名茶。然而,出身蒙古贵族却沦为阶下之囚,实属奇耻大辱。纳哈出终日郁郁寡欢、不思茶饭。朱元璋打算感化纳哈出,消除元朝蒙古贵族对他的疑虑,以便分化瓦解元朝统治。不久,朱元璋释放了纳哈出,并厚赠银两,准许他回到北方元朝。
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年),纳哈出占据了辽沈地区,担任辽阳行省“左丞相”。
往来突奔围剿辽东“红巾军”
在此前的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历二月,起义大军“红巾军”分两路北上,直捣元朝首府“大都”(北京)。同年农历十二月,一路“红巾军”攻占了元朝第二政治中心“上都”(内蒙古多伦)之后,挥师进军辽阳行省。第二年正月,辽阳被“红巾军”攻陷。农历二月,金州、复州被“红巾军”占领。元朝急忙调集军队镇压“红巾军”。
元朝集结兵力的同时,还要求各个行省的官员务必顾全大局,不准拥兵割据、结寨自保。作为辽阳行省“左丞相”,纳哈出亦不例外,受命攻打“红巾军”。当时,纳哈出控制着辽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纳哈出领兵与“红巾军”大战数十次,相继夺回了多处被“红巾军”占领的城池。
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农历四月,屯聚辽阳城东平顶山的元军,埋伏在浑滩镇,围歼退守辽东、途经此地的“红巾军”。经过一场恶战,4000余名“红巾军”阵亡;首领潘诚(破头潘)被擒后处死。之后,纳哈出又在辽沈地区大肆追剿、屠杀辽东“红巾军”余部。元朝顺帝盛赞纳哈出:“辽东贼寇全被纳哈出剿灭。”
拥兵自重兵强马壮踞辽东
元代至正二十八年、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北伐大军一举攻克元大都(北京)。元朝顺帝“妥懽帖睦尔”向北遁逃;至此元朝灭亡。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多次派人到辽东招降纳哈出。然而,纳哈出非但拒绝朱元璋招降,反而乘机扩大势力,占据了元朝辽阳行省辖区内的“开元路”(开原)等地。当时,纳哈出已拥有4万多骁勇善战的蒙古族骑兵,管控10余万蒙古族人口,部众多达20余万,形成了与明朝对抗的东北割据势力。看到纳哈出的实力后,遁逃到内蒙草原的“北元”皇帝,开始拉拢纳哈出,任命他为“太尉”、“署丞相”,并封为“开元王”,以期纳哈出为复辟元朝卖力。然而,面对“北元”皇帝的封官晋爵,纳哈出却置若罔闻。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农历四月,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派人给纳哈出送信,争取纳哈出归顺明朝。第二年农历五月,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给纳哈出送信,规劝纳哈出悬崖勒马,别再疑虑。但是,纳哈出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扩充军事实力。
置之不理明朝劝降屡碰壁
明朝招抚纳哈出屡遭碰壁。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不禁私下琢磨:“当年,纳哈出在安徽太平府被俘时,明朝大将徐达等人就曾指出,纳哈出的心思很难揣度,一旦放虎归山,必将留下后患。不如一杀了之。如今来看,徐达等人的建议果然应验了。”想到此,朱元璋感到事态严重,遂当即决定:给纳哈出最后一次归顺机会。如果纳哈出依然冥顽不化,必将武力解决。于是,朱元璋派遣黄俦,带着明朝皇帝诏书前往纳哈出驻地,规劝纳哈出归顺明朝。然而,纳哈出却下令扣押了黄俦。自此,朱元璋彻底醒悟,决心与纳哈出兵戎相见,进而统一东北。
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设立了“辽东都卫指挥使司”,任命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并增兵防守。朱元璋采取“施加军事压力”与“招抚”相结合的方针,对付坚持分裂割据的纳哈出。
那时候,辽东经济凋敝,后勤物资供应疲惫。明朝便多方筹集军用物资,加强后勤储备。除了户部征购商人粮米之外,明朝还命令大将廖永忠“督运定辽粮储”,“以苏州府粮十二万石,由海道运赴定辽;十万石运赴北平”备用。经过一番后勤储备,明军实力有所增强。明军攻打纳哈出大战在即。

明朝动武纳哈出屡战屡输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农历六月,纳哈出率军从大本营“金山”(勃勃图山,吉林双辽东北一带)出发,侵入辽东。纳哈出军队刚一露头儿,就被明朝“都指挥使”叶旺所率军队打败。同年冬季,纳哈出率领数万军队,偷袭明军的辽东军需仓库牛家庄(昌图镇),烧毁10余万石粮食,杀死数千名明朝将士。
然而,第二年农历十一月,当纳哈出再次寇掠辽阳时,却被“千户”吴寿率兵击败。鉴于纳哈出惯于冬季突袭的规律,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给“辽东都指挥使司”下令:今冬一旦纳哈出偷袭,我们必须坚壁清野,不给纳哈出留下一粒粮食。与此同时,明军在地势险要之处设下伏兵,截断纳哈出军队后路,力举全歼。
果然,当年冬季,纳哈出又率军南下,偷袭拿州城(大连金州)。戒备森严的明军立即反击。结果,纳哈出的骁将“乃剌吾”被明军擒获。纳哈出被迫折返盖州时,又遭到盖州城南明军伏兵的痛击。仓皇失措之中,纳哈出向连云岛(盖州西)逃窜。纳哈出万万没想到,“辽东都指挥使”叶旺的伏兵早已久候多时,并在盖州城南,沿清河沿岸垒砌了一道冰墙,一直向西延伸到清河口的连云岛。纳哈出逃窜到连云岛之后,只见一道白晃晃的冰墙拦住去路,纳哈出的军队立即大乱。明军奋勇出击。纳哈出军队溃不成军。纳哈出只好带着少数人马,一路逃回“金山”驻地。
明军势强纳哈出被迫归降
盖州兵败之后,纳哈出似有醒悟,深感在武力上难与明朝抗衡,不觉锐气大减。与此同时,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仍在期待着纳哈出最终归顺明朝。于是,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之后的10年间,纳哈出与明朝一直相安无扰。
10年间,明朝不断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而纳哈出的内部却祸乱迭出。纳哈出手下大将“哈剌章”、“蛮子阿纳失里”等人互相猜忌,并且极为不满纳哈出的飞扬跋扈。
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便决定再次采用武力彻底教训一下纳哈出。当年年末,明朝征用了20万民夫,运粮123万石,送到松亭关(长城喜峰口北)、会州等地。
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明朝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统兵20万征讨纳哈出。与此同时,明朝派出降将“乃剌吾”,劝说纳哈出归顺明朝。同年农历三月,冯胜大将军率军出长城松亭关,建筑大宁、宽河、会州、富裕等4座城池,并留兵屯守,以便保障前方将士后勤供应。农历五月,冯胜大将军率军直扑纳哈出大本营“金山”。在辽河东岸,明军俘获了纳哈出的屯军300余人、战马400余匹。纳哈出闻讯后,急忙向北逃窜。降将“乃剌吾”紧随其后,一直追到松花江畔,才与纳哈出照面。见到“乃剌吾”后,纳哈出不禁惊叫:“我以为你已经死了,没想到我们又见面啦!”随后,“乃剌吾”向纳哈出转达了明朝招抚诚意。纳哈出不觉心动。
冯胜大将军率领明军势如破竹,步步逼近纳哈出大本营“金山”。同年农历六月,纳哈出部将“观童”归降。冯胜大将军又遣使招抚纳哈出。当时,纳哈出的各个部族人众均厌恶分裂割据,向往统一。面对众叛亲离、极端孤立、明军压境的局面,纳哈出被迫派遣使者,到冯胜大将军营帐约降。
事发仓促归降险些生变故
于是,冯胜大将军委派副将军蓝玉,到一秃河(伊通河)受降。不料,就在举行受降仪式时,发生了一桩始料不及的变故,险些导致受降泡汤。
受降仪式上,为表诚意,蓝玉副将军脱下衣服赠送给纳哈出。不料,纳哈出却坚辞不受。蓝玉副将军外甥、常遇春儿子常茂见状,误以为纳哈出不肯投降归顺,便当即抽出马刀,砍伤纳哈出手臂。纳哈出大怒,以为明军玩弄阴谋诡计,遂立即遣散了准备投降归顺的部众、将士。情况危急,冯胜大将军立即命降将“观童”安抚纳哈出,排除误解。纳哈出弄清真相后,重新召回部众、将士,宣布归顺明朝。
受降仪式风波平息之后,经过整编,冯胜大将军率领纳哈出及其所部20余万将士南迁。经过亦迷河(饮马河)时,明军又收编了纳哈出流散当地的两万余名将士、马车5万余辆。至此,盘踞“金山”地区30余年的纳哈出,终于归顺了明朝。东北地区最终得以统一。
纳哈出到达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之后,立即受到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隆重接见。考虑到纳哈出在东北地区的威望和影响,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晋封纳哈出为“海西侯”,赐“铁券丹书”。纳哈出属下官员也各有赏赐、各授官职。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纳哈出跟随大将傅友德出征云南,不幸卒于武昌舟船之中。明朝将纳哈出厚葬在“应天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