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胤祯的归隐生活之谜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除此之外,《雨及望时来》、《风过瓶梅笔砚香》、《甘露晨降》、《河出荣光》这几首中的“圣朝恩泽普”、“恰似承恩诏”、“如饴廷献早,盈瓮永涵春”、“帝德符休运,荣光已塞河”等,都反映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世界,体现了大地之“春”来自“帝德”的思想。
其实,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出家归隐的秘密也隐藏在了诗中,《雨雪载途》以含蓄的笔墨,真挚的情感写道:
雪野春旋凯,来思瑞满途。感今时序变,忆昔岁华殊。绝域残花敛,荒屯败絮铺。泞车沾屑汁,迟马踏琼酥。日照关河远,烟消塞岭孤。娇丽迎旐啭,卉木映戈拲。怀国浑忘苦,勤王岂惮劬。行营无定息,千里碎银铺。
它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之情:“春旋凯”、“瑞满途”的情景,令他不禁想起“绝域”和“荒屯”的悲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段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的深刻教训后人必须记取,绝不可重蹈覆辙。因此,尽管诗人身在“关河”和“塞岭”的江湖之上,过着“行营无定息”的漂泊生活,但“怀国浑忘苦,勤王岂惮劬”则说明,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忧国忧民,居安思危之心。
“娇丽迎旐啭,卉木映戈拲”,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的话就是:让美人迎接送葬的魂幡,让香草反衬酷刑的暴戾。“旐”是出丧时在前面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也叫魂幡,而“戈拲”则是桎梏和残暴的象征。这句话实际上指《红楼梦》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完成了主人公“葬花”的心愿,另一个是揭露了篡位者的暴行,以史为鉴,避免悲剧再次重演。表面上看,它的内容是“美人香草”,但在“美人香草”的背后有残酷的现实,有血淋淋的教训。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怀国浑忘苦,勤王岂惮劬”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尽管这条路泥泞难行,但能为后人铺就一条金光大道,再苦再难也在所不惜。所谓“千里碎银铺”,指的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勤王”两个字在不经意间透露了诗人的身份。胤祯于1755年“死”后,乾隆赐谥号为“勤”。诗中的“勤王”指的就是他,这是诗人的真实身份,也是《诗稿》主人的身份。
另一首诗《诵诗如鼓琴》表达了作者找寻知音的强烈愿望:
谁识吟坛上,拈毫有伯奇。琅然初起兴,铿尔渐凝思。條达音传远,悠扬韵落迟。暗谐单父曲,明混渭阳丝。舞鹤惊翻囿,潜鱼误跃池。楚秦非可辨,风雨若为施。亚志高山得,情分渤海移。钟期应义手,门外听如痴。
这首诗说的是:吟坛之上,有奇文妙思,它那悠扬顿挫的韵律,传递的是千古绝唱,所以是“诵诗如鼓琴”。《红楼梦》就是吟坛之上奇文妙思的产物,所谓“暗谐单父曲,明混渭阳丝”,指的是这本书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懂“高山流水”的人,无法与之产生共鸣,与之进行心灵沟通。

《万户捣衣声》和《天香云外飘》则表达了《红楼梦》是一部怀念月中桂子的作品,它与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里面隐含怀念“良人”的寓意一样。《鹤鸣九皋》则体现了作者之鸣,如野鹤鸣于九皋,是上天传来的声音。《秋月如圭》把《红楼梦》比作秋月,比作悬挂在历史天空的明鉴,它不仅能为王孙公子们指点迷津,还有澄清历史,还原真相的功能,故而是“朗耀彤庭上,疑持黻座前”。《三冬足用》则道出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实现自己“彤庭当献策,落笔扫烟云”的理想。在《冬岭秀孤松》、《数点梅花天地心》、《景星舒光》中,诗人又把自己的作品比作迎风傲雪的寒梅、孤松和光芒四射的星星等,是福祉和祥瑞的象征,能为“圣寿”增无极之岁,能为大地添“元泰”之气。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诗中也有反映,《凿壁偷光》就是在影射这个问题。“邻室灯空灿,寒儒夜独愁。壁闲原可凿,光好竟能偷”,两句话便指出“借用”的方便和好处。而“破卷蝌文著,残篇鸟迹搜”则又说出了“借用”是为了著书立说,是为了历史传奇。“破卷”和“残篇”指的就是《红楼梦》,因为它看上去是未完的作品,故以“破”和“残”相称。
《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以文为戏”,而这个“戏”就是“邻壁之光”,是作者完成自己使命的工具和帮手。王熙凤是“戏”的代表,她就是作者从“邻室”偷来的“光”,所以她的命运早已注定。续书中的签上诗:“去国离乡二十年,于今衣锦返家园。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说的就是她忙乎白天,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说”戏“是表,那么”裘“就是里,就是目的。
《集腋成裘》表达了做裘不易,既要有良工巧匠的技巧,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狐腋谁为集,良工巧作裘。千金诚不易,百结最难谋”,这些内容与“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寓意遥相呼应,表达了”补裘“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付出多少艰辛,才能完成。“金裘”或“狐裘”都是“箕裘”的意思,它指的是“宫袍”或“黄袍”。《红楼梦》的创作目的就是修补曾经“颓堕”的“黄袍”,并把它完好无损的展示出来,恢复其本来面目。”补裘“的良工巧匠,就是吟坛之上有奇思妙想,能吟诵出千古绝唱的文人学者,就是书的作者。
诗人在最后一首《四时殊气》的诗中写道:“熙熙和舜禹,穆穆霭成康。圣主垂裳日,天工协正长”。它道出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不是别的,正是迎接开明盛世的到来,实现“圣主”神州尽“舜尧”的夙愿。(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