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宗室子弟与《红楼梦》的关系之谜 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哀辞》的介绍看,璞翁当过“王长史”和“将军”,这两个官职算是文官武将中的最高头衔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长史”是“王府”发号施令的人,他不是一般的王,隐含“太子”之意。“王长史”这个称呼我们在《红楼梦》里见到过,他代表忠顺王府到荣府来索要琪官,态度蛮横无理,语气咄咄逼人,大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意味。所谓“琪官”就是太子官,为宝玉所独有,不可能拱手让给他人。但此时荣府已是忠顺王爷的天下,面对这位号称“王长史”的人,宝玉无能为力,只能任其为所欲为,眼睁睁的看着“太子”的头衔被无耻的剽窃。“将军”是军队的最高统率,是战场上带兵打仗的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可以说,这两个头衔都称得上是“居台辅”者,而璞翁二者兼而有之,可见他的一生活得是多么的精彩,多么的辉煌。
然而,璞翁正当意气风发之时,却遭遇了风云突变的不测。身在“二万里之边陲”的他,被“褫职籍其家”,突然变成了一无所有者,从天上一下子掉进了地狱,不得不在“先人坵垅之侧”寄居了二十年。这个经历与胤祯奉命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镇守千里之外的西北边陲,后被雍正就地罢免,并送往康熙景陵禁锢,全家都受到牵连的经历何其相似。“二十年”是个虚词,也是个实词。说它虚,是因为它是用来形容时间之长,恍如隔世。我们都知道,胤祯在雍正死后不久就被乾隆开释,并于二年晋封为奉恩辅国公,落难的时间,头尾算起来也不过十三年。说它实,是因为胤祯从隐居到逝世有十九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用“二十年”来形容。这十九的光阴,他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了《红楼梦》中,而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祭祀先人,教育后人,如秦可卿梦托贾家后事两件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算是“寄迹于先人坵垅之侧”二十年。至于“五十始为都统,六十为将军”可谓有虚有实,都统和将军头衔为实,而五十和六十是虚。
经历了如此磨难的璞翁,竟然活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所以在敦诚眼里,翁是“位”和“寿”兼而有之者,是没有虚度年华的人。当然,翁并没有死,他只是“骖紫鸾而驾白云”而去,如一条蛟龙遨游在九天之上的“帝乡”。他俯瞰人间,不知道这样的“浩劫”何时才是个头;往事如电光石火,其中的富贵贫贱转瞬即逝,但翁之品格犹如“古道之余光”,将永远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与日月同辉。
敦诚关于璞翁生前的最后一首诗《璞翁将军年八十三卖棺度日诗以咏之》,可以说是璞翁生命的最后记录,它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具体最生动的一篇文字。诗的全文如下:
璞翁将军八十三,双眸炯炯颜如丹。牙糜大肉截硬饼,矍铄是翁神何完。昨夜冒寒排我闼,为翁拨火罗杯盘。酒酣告我鬻棺事,年来贫老情阑珊。白首无家妇啼馁,黄绵有袄儿号寒。祭丰不如养之薄,呼儿速鬻供加餐。况乃青山可埋骨,黄肠安用惊愚顽。我听翁言惊再拜,达哉达哉如是观。昔闻将军镇东粤,建牙吹角雄百蛮。十年铃阁看绶带,千军玉帐临中坚。至今遥闻粤海上,老革犹诵将军贤。当时不为今日计,致令垂老逢迍邅。秋寒第宅空绿野,月明松石荒平泉。杨枝已别乐天去,朝云竟死东坡先。以翁视之等梦幻,此理洞彻非关禅。反觉司空称好事,圹中聚客徒纷然。行将天地为棺椁,珠玑星月辉当前。翁兮翁兮寿百年,会须天降白玉棺。

不难看出,这首诗写于璞翁八十三岁,也就是1771年。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它的前面有一首关于“宜闲馆”落成的诗,诗的第一句就是:“岁甲午暮春”。“甲午”不是1771年,而是1774年。按理说,关于璞翁的这首诗,写作时间应该比它早,不可能比它晚,最起码也应该是同一年。从这一点来看,1771年的时间就很难站住脚了。如果它不是写于1771年,而是1774年,那么璞翁就不是八十三岁,而是八十六岁了,这样一来年龄又对不上,所以令人费解。
对于这个矛盾应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写于1771年,一是写于1774年。说它写于1771年的理由是,此时的璞翁精神矍铄,身板硬朗,思维敏捷,不像一个即将走向衰亡的人。说它写于1774年的理由是,这是敦诚关于璞翁生前的最后一首诗,而且诗的内容是交代后事,说不定它和《哀辞》写在在同一年。再说,从排列顺序上看,它也是在1774年这个时间档期上,这个时间的可能性似乎更大。至于年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敦诚在这个问题上历来采取虚实并用的做法,并不全是实话实说,这一点从《哀辞》中也可以看出来。
由于璞翁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后事作一些安排,所以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璞翁向敦诚交待自己的后事。笔者认为,所谓“鬻棺”并非实指把自己的棺材卖掉,而是另有它意。也就是说,它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并不代表璞翁真的穷愁潦倒到非得卖棺度日的地步。敦诚在《璞翁雨中过访》后面注释道:“席特库,字璞庵”。“席特库”应该是满人的名字。按理说,一个普通的满人将军,不至于落魄到如此地步,更何况璞翁这样的身份呢?所以,笔者认为,“鬻棺”另有所指。
《红楼梦》的作者历来都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埋葬自己的坟墓,把它称之为“金陵”或“葬花冢”,其中就隐含厚葬自己的意思。所以,诗中的“棺”指的就是《红楼梦》,璞翁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棺椁,看作是天尽头那个“一抔净土掩风流”的“香邱”,看作是自己最终的归宿。那么“鬻棺”又是什么意思呢?笔者认为,“鬻棺”就是淡化这部作品的历史色彩,让其彻底文学化,彻底世俗化。(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