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 1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说“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表达了作者的无奈,那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则体现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毕竟书的表象与书的本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无论风云如何转换,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它都能以不变应对万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柳絮看似无根之物,其实它来自春天,来自春柳,来自人间芳菲时节。春柳在文人心目中,既代表春天,也象征别离,因而它既是春的产物,也是伤别的见证。宝琴的《西江月》就蕴含这样的寓意: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春柳在“汉苑”无多,在“隋堤”也仅仅是点缀而已,因为“春天”在这里难得停留。“汉苑”和“隋堤”隐喻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地方和“天门”一样“高处不胜寒”,春天很少光顾。正因为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主人公的春梦才难以实现,他毕生追求的“三春事业”才会付之东流,而柳絮正是这一悲剧的见证者。它带着落红之愁绪,离人之伤痛,飘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方面诉说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一方面又传递着春的信息。
对于书的命运,对于书的未来,对于书的结局,作者既悲观又乐观。但无论其前景如何,无论其结局怎样,他都要坦然面对。宝玉的续《南柯子》就真切的表达了这一点: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春去春回,絮飞絮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对莺鸣蝶舞的现象厌倦之时,回过头再来看这春风里的柳絮,或许会突然发现它的美,它的独到之处,它的与众不同。伴随着相见恨晚的遗憾,人们将重新关注它,重新认识它,并给予它新的生命。尽管此时已是“隔年期”,但这又是一个春天的到来,又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又是一个美好的时光。
赋诗之后,大观园儿女意犹未尽,又通过放风筝的行为,表达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美好祝福。宝琴放了一个“大红蝙蝠”,取福到之意;宝钗放的是“七个大雁”,取鸿雁传情之意;宝玉的“大鱼”被晴雯放走了,它的寓意是鱼传尺素;宝玉没得放,只好放一个做的十分精致的“美人”,可是这个“美人”怎么也放不起来,急得他满头大汗。作者以此暗示“美人”不是女儿的寓意,也不是书的目的,所以上不了天。女儿是什么?是“大雁”,是“大鱼”,是为作者传“情”的使者,所以她们渴望理解,渴望遇知音。

探春放风筝的画面就寄托了女儿的这个希望,寄托了作者“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梦想,也寄托了这本书的未来。别人的风筝一一放走,只剩下探春的还没放,她显然是压轴的,最后一幕也是最重要的一幕。她要放飞的是一只凤凰,当她的风筝飞上天时,却遭遇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书中对此是这样描述的: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到像要来绞的样子。”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可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进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到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想想看,这个画面隐含什么寓意?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其实“两个人放风筝”的画面,在探春的判词画册上我们看到过。两个人是谁呢?一个肯定是探春,另一个不知道是谁,就像现在发生的一样。三个风筝绞在一起,有什么含意吗?当然有,它体现了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信你看,玲珑喜字代表“灵犀”,带响的鞭炮是“一点”的意思,而“门”与“通”暗合,两只凤凰含“身无彩凤双飞翼”之意。是不是很贴切,很直观,很有创意?
在天上两个凤凰绞在一起,说明她们是“物以类聚”,是心有灵犀者。尽管另外那只不知道是谁家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和探春一样是一只凤凰,而不是“凡鸟”。不管她什么时候出现,都是作者的希望,书的希望,女儿的希望。
探春最后将凤凰放飞,众人仰望天空,目送三个风筝飘飘摇摇而去。他们希望这些风筝能穿越时空,变成一颗颗耀眼的星星,永远闪烁在历史的天空,将作者的心、作者的情带向远方,带向未来,这就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所以说,《金陵十二钗》是作者放飞的希望。(第三卷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