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 半仙之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钦宗皇帝这一硬,就想撸一发。
钦宗皇帝真的很搞笑,李纲可从来没有说,要和金国在汴梁城下掰手腕,人家说的是在黄河边。但钦宗不管,既然你说的对,我们就将你说的发扬光大,要搞事就搞大一些。于是乎,其他几位将领就谋划一起劫营。
领导这次劫营的是姚平仲。姚平仲这个人你要是给他几百骑兵,让他冲锋陷阵,可以。但是你让他干领兵劫营这种高技术含量的活计,明显是宰牛用了杀鸡刀。
如果到这一步还只能说胜算不大的话,接下的丑态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劫营本来是一件秘密事情,结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闹的整个汴梁城就没有人不知道。
金国人虽然野蛮,但是人家不傻,他们在汴梁城里肯定有奸细,大宋的意图的自然就被金国人给洞悉了。
这到底是怎么了?只能说:天下之大,大不过这帮人缺的那块心眼。
可想而知,姚平仲出城就中了埋伏,全军覆没!姚平仲运气不错,颠颠的就跑了,不过这小子还有点节操,没好意思回汴梁城……
姚平仲也是一个奇人,绝对的奇人,咱们从头把这个人撸一撸……
姚平仲字希晏,祖上就在世西部边境讨生活,也是不小的官。他出生在的陕西三原。他的父亲可能是战死,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在他很小的就过世了。
小姚同学从小成了孤儿,是被他的伯父养大的。
在小姚十八岁那年,他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这一战据说杀死了不少西夏人。
宣抚使童贯当时就在军中,听说这事以后,就召见了小姚。
按说这事是小姚飞黄腾达的绝佳机会,攀上了童大公公,那以后日子就好过了。
可是事情搞砸了,不知道是小姚看不起童贯,还是说小姚面试的功力太差,反正惹的童贯很不高兴。
童大公公不高兴的结果是,小姚不仅没有飞黄腾达,反而得到的赏赐都少了。
但人的名、树的影,人家小姚是打出来的。入不了你的童贯的法眼,但关中的豪杰那是识货的,给小姚送了一个雅号—“小太尉”。
睦州(今浙江淳安)有盗贼作乱,徽宗皇帝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是个明白人,虽然喜欢溜须拍马的人,但是他知道应该用什么人,才能让自己功劳簿更重一些,所以小姚依旧被童贯带着上路了。
据说在这次平乱过程中,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中最大。
依仗着这份功劳,不知死活的小姚,竟然和和童贯说:“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
童贯一听这个,顿时来气了,怎么着?还想越级汇报?给本公公滚一边去。
老姚觐见皇帝的梦想,就这么破灭了……
其实有功将领觐见皇帝,是正常的一件事情,当时一起平叛的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由此可见,得罪谁都不能得罪顶头上司。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时童贯最大的敌人是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钦宗皇帝。皇太子得到姚平仲不爽童贯,就把这个名字给记下了。

后来皇太子继位,成了皇帝,姚平仲带兵前来勤王。钦宗皇帝在福宁殿召见了姚平仲,一见之下相当满意,赏赐了不少好东西。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觐见中,姚平仲提出了劫金国大营的方案。
钦宗皇帝觉得是好主意,对姚平仲许诺,退敌后重赏。
在钦宗皇帝的鼓励下,姚平仲领敢死队进攻金国大营,据说是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
可是金国人很机警,得知有人劫营后,赶紧将军队撤出了大营。
如此一来,姚平仲觉得自己没有立功,无颜见皇帝。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咱们算算啊,一昼夜自然是二十四个小时,也就是说一个小时老姚跑了三十多里,这个速度虽然不算快,但是也不慢了,那是骡子跑出来的。
而且这骡子能连续跑二十四小时,比阿凡达的驴子还神奇。
这还不算,姚大将军觉得还是不安全,又进了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打算在华山隐居。
可又担心离朝廷太近,接着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
按理说这里安全了吧?可老姚依旧觉得不踏实,在这里就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
估计这里是没有人烟了,姚平仲才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住下。
朝廷不知道姚大将军去哪了,多次下诏搜寻他,都没能找到。这藏的比天祚帝的夹山还要深啊,哪能找的到?
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老姚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把自己以上的经历说了出来。
各位看官注意了,以上都是老姚自己说的,所以和历史记载就有了出入。
据说老姚出来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速度如奔马。还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于常人不同。
老姚显然是得道成仙了……
当然这个人这是不是老姚,是很值得怀疑的一件事情。在下也不敢妄自断言,若说是的话,这简直太神奇了。打败仗你回城呗,大宋朝打败仗也不是你一个,何况按照老姚的说法,他根本就没打败,而是没找到敌人。完全没有必要一路颠颠的跑到四川,在下也是醉了。要说不是,也不可能。一个败军之将,会有一个半仙来傻傻的冒充吗?
一切就是这么的神奇。
还有一个要说明的是,关于这次出城劫营李纲有没有参与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说法来说,李纲是不知道这事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劫营的决策者为钦宗皇帝,由姚平仲率军执行,李纲实居中调度。
在下不能断定谁真谁假,只好采用传统说法,李纲并不知道这次劫营。至少李纲在《靖康传信录》里,就说自己不知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