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
——叔本华
没有谁能强加给我们幸福和痛苦,没有谁能为我们带来幸运和不幸,没有谁能凭添我们无尽的烦恼和欢乐。一切苦恼和欢乐并非从外界所注入,它们的泉源正在我们心底,当你痛苦的时候,心灵流出的就是流不尽的苦汁,当你欢乐的时候,心灵流出的就是甘甜解渴的甘泉。
我们可以为生活奔波忙碌,可以被无常的命运弄的束手无策,可以被残酷的现实所逼,但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心灵,那我们的心灵应该是什么的样子呢?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的心灵平和,满足和自由,才能真正得到心灵。
我们心灵不应该是一片荒漠,除了沙粒还是沙粒,荒芜寂寥,单调乏味,令人生厌,望而却步。生活就是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心灵微笑,生活就欢乐,我们的心灵唱歌,生活就烦恼,如果我们的心灵是荒漠,那我们的生活里除了沙粒,还是沙粒.
不应该是一个杯子,不加选择地装上石头、沙子,水等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把自己的心灵塞得毫无空间,以致我们固执和偏见,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更不应该是一座房子,我们拼命地往里面搬东西,使房子里塞得连我们一只脚都插不进去,最后我们变成了物质的奴隶。
人的一生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它们都是过眼云烟,变化无常,没有任何东西我们能够把握,也没有任何东西为我们停留,当我们老了,爱情,才智,旅行,梦想等等都将离舍弃我们,那可怕的死亡将夺走我们的朋友和亲戚。况且在这个充满悲惨和痛苦的世界里,恶人得势,愚声震天。唯有拥有平和心灵的人才不会迷失自我。
真正心灵的人可以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冥想中,其乐无穷,剧场,游乐,消遣并不能使愚人免掉烦恼。聪明人懂得如何用知识使心灵充实,愚人却急需寻找其它事物,填充空虚的心灵,那知财富,名声等如海水一样,只会越喝越渴。
亚历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就是自足”。自觉地节制心中永无尽止境的**,随时修身养性,不受世俗喜好和外在世界的束缚,不为功名利禄,不为了博取同胞的喜好和欢呼,不拥有世俗低下的**和趣味。

一个**越强烈,越贪婪无厌的人,他所感受的痛苦也就更多更强烈,因为**不断在他的身上吞噬着他,使他的心灵如一潭死水,充满烦恼。一个懂得控制**,**比较少的人,从外表上看,他的确是穷苦一无所有,但心灵却是如小溪一般清澈,充满宁静和欢喜。因为他明白**过后就是空虚,喜悦过后就是接连不断的苦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将其一生的幸福,寄托于外界事物上,比如财产、地位、爱妻和子女,或是朋友、社会等等,一旦失去它们,或是它们令他们失望,那么他的幸福将不复存在,因为他的心灵装满了别的东西,却忘了自己。
一个人所能追求和得到的最高极限,不会超过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有限的个体与无限的**相比较,个体几乎不存在。永远无法满足的**,徒劳无功的努力,被残酷的命运践踏的希望,难逃一死的出生,人只有认识了自己追求幸福的不懈努力,只会遭到命运无情的嘲笑,才明白幸福决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只有在我们自身中才能发现,那我们自身就包括了心灵。
如果我们的人生注定为了劳碌的终生,换取自己和家人的需要,成为在生活中拼命挣扎的人,成为生活的奴隶,可是没有东西能束缚我们的心灵。尽管一些政府和人总是试图用高压水枪,催泪弹和暴力机关来阻止和禁锢我们的心灵不停追求自由的脚步,但总是无功而返。
伊壁鸠鲁说过:“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远超过来自外界得来的快乐。”无论是与贫穷奋斗一辈子的人,还是富家子弟,如果不注意培育和维护健康的心灵,那么只会心灵空虚,对自己的生存感到厌倦,他们不过是用外界的财富来弥补自己内在的贫穷。到了最后也将是无功而返。
惟有心灵平和,满足和自由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们就好像在一间明亮、温暖、充满笑声的屋子里一样,而心灵没有平和,满足和自由的人,其悲惨就好比在寒冬深夜的冰雪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