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重炮时代 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嘭!-”
一千多米外,几块青砖磊起的目标应声而倒,良久,轰隆声犹在山谷中回响。
这是在山中营地的shè击场,周晓峰带着几位客人过来试枪,巴雷特M82A1的威力,让大家目瞪口呆。
“好枪!”
“好枪法!”
“威力惊人,真是军国利器啊。”
“咦?这枪,怎么没有什么硝烟?”
“......”
众人各有看法,落在内行眼中,枪与炮在许多方面是互通的,枪管、机构、发shè药.....以至弹形。
“这就是当年周家先祖召集工匠研制出来的重型步枪,只可惜,因为秘密工坊遭遇意外,许多工艺失传了。”
当初打捞出来的武器现在都已经被周博等人按照周晓峰的安排抹掉了印记,他也不怕别人拆穿。
“吾历代先辈以复兴我中华为己任,本王继承先人遗志,力图光复,望诸位大力助我,让先人技艺重现于世间!”
“有如此神器,何虑满清不能推翻,中华不能光复?臣愿倾尽全力,摸索出此种火药制造之法,为楚军所用。”
“好,徐先生有如此志气,本王定当大力支持,如新火药能得制成,孤何吝名爵赏赐?”
三为本国学者中年纪最小的徐寿现年不过三十余岁,正是年富力强有所成就的年纪,加之对于化学工业的兴趣,他第一个发现了这款枪特别之处,那就是发shè药威力巨大,但产生的硝烟却不明显,这绝对是一种新式火药。
徐寿也是江苏人,出生在无锡市乡下一个地主家庭。但他五岁丧父,靠母亲抚养长大chéng rén。在他刚成年时,母亲又去世。幼年失父、家境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朴素的品质,正如乡人称赞的那样:“赋xìng狷朴,耐勤苦,室仅蔽风雨,悠然野外,辄怡怡自乐,徒行数十里,无倦sè。”
在其青少年时,徐寿学过经史,研究过诸子百家,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然而他参加童生考时却没有成功。经过反思,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的打算。此后,便开始涉猎天文、历法、算学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
这种志向促使他努力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涉及面很广,凡几何、重学(即力学)、矿产、医学、化学的书籍,他都有所涉猎,近年更是专钻化学,通过洋人传播的资料,他也算是自学成才,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现在可不就是施展一身所学的大好机会嘛?
“多谢武王殿下,若能为楚军强盛献上一份力,臣心愿已足,恢复前人技术,乃我辈责任,实不敢当高爵厚赐。”
周晓峰心下连连赞许,不计较名利,这才是做学问的态度。
而这个时候,克虏伯与龚振麟、丁拱辰两人则靠近了摸索狙击枪的构造,那jīng密的制造工艺,如同藏家见到了稀世珍宝,浪子遇上了绝代美人,让他们不由得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真是太神奇了,原来我们对东方的认识,完完全全错了,要不是亲眼所见,如何能够相信,这样的武器竟然会是前人的作品。”
克虏伯向着周晓峰行了一个单膝跪礼,请求道:
“国王殿下,无论如何,请您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参与到这支武器的制造工艺复制研究,无论您有什么要求,我都可以答应。”
在如此先进的武器面前,自己的那一套铸钢技术已经失去了作为谈判筹码的优势,人家早就有了基础,只需要恢复以往的水准,不仅是新式步枪,就是应用与火炮也不是问题。
珠玉在前,自己讨价还价还有意义嘛?
面对一支如此神奇的火器,克虏伯先生已经沦陷了。
“太好了,欢迎你加入我的研究团队。”
本来,周晓峰还准备了许多糖衣炮弹,用来拉拢克虏伯。没想到,手段还没有用到,对方就被打败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果然是所言非虚,这不是,一款新武器,就挖来一位军工技术与企业管理能力都称卓越的全能人才。
东西合璧,双剑合一,必然能让他的枪炮工厂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优良的武器。而且,在吃透了工艺之后,这座新厂将能以领先于时代的强大技术为楚军的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其实,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东西方在武器研究上差距还不是非常大,至少,还没有到完全无法跨越的地步。甚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如果不是指挥不力,武器配置不当,清军都有可能将英法联军覆灭于běi jīng城下。

那时候清军的部分火炮其shè程甚至要超过联军的火炮,而这时代也有不少军器研究方面的人才,只是因为满清不重视科技,以至于明珠暗投。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际,时年四十的丁拱辰就参考西洋炮的构造,在广州铸成了xìng能良好的铁炮。并于1841年编成了一本《演炮图说》。
丁在阅读西洋炮学的基础上的铸炮之法,其实和明末以来中国原有的红夷大炮的泥范整体模铸法差不多。即以炮模口径为基数,用泥先制成外模和内模,用起吊装置将外模吊套于轴心合一的内模之外,两模之间的空隙,便是炮管的厚度。然后用青铜或钢铁溶液浇注其中,冷却后,除去内外模,最后再用各种配件加工成完整的火炮。
此法铸造的火炮有其缺陷,泥模在用炭火烘烤时,经常是外干内湿,浇铸时水分蒸成cháo气,致使所铸火炮常有蜂窝状孔穴,发shè时容易炸裂。
其次是这种铁炮不能对炮膛进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弹shè出后,弹道紊乱,降低了shè击jīng度。加上大多数人并不懂得身管与口径比例、火门位置在火药燃烧中的实际意义,绝大多数火门开得太前、太大。弹不圆正,口不直顺,游隙过大,以至于此炮尚未达到明末红衣大炮的水准。
鉴于此,当时的嘉兴县丞龚振麟立志改革,于1841年发明了早于欧洲三十多年的铁模铸炮法,铁模可多次使用,不用清洗炮膛,消除了泥模铸炮多蜂窝易炸膛的缺陷,缩短了铸炮周期,降低了铸炮费用,并写成《铸炮铁模图说》一书。
至1841年9月,铸成一百多门新型火炮,时人称其“工巧不下西洋。”
欧洲火炮铸造从十六世纪以来一直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在给实心火炮上钻孔的实践始于十八世纪初。在英国伍利奇的皇家枪炮铸造厂,泥范整体模铸法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直至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发明了全金属车床、自动调节车床、牛头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机,到四十年代时,达到了用工作母机制造机械的领先水平。
在制造火炮方面,利用车床先将火炮铸成实心圆柱金属铸件,然后用超长钻头钻孔,接着到锤床上将孔逐步锤削成型,加工成火炮。此法使炮身较模铸法更加均匀、对称、光洁,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shè击jīng确度高。既提高了铸炮的jīng度,又节省工时,坚实耐用。
英军火炮铸造除了传统的泥模整体模铸法、失蜡法外,又开始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
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军火炮工艺介绍云:“西人铸炮,其铁皆经百炼熔净。先用蜡制成一炮,丝毫无异,次用泥封密yīn干。铸时用火烘模开孔,泄出蜡油,然后将铁灌入.....其铸法合度,多以引门上长方形为表,或安头上或尾后,或头尾皆安,亦合度数。”
....所以说,即使是以英国这位列强霸主,在火炮技术上,比起满清也就领先几十年而已,并不是无法赶超。
只不过是鸦片战争之后,因为满清苟且偷安,在火炮研究上又止步不前,让龚振麟与丁拱辰这样的人才无以施展之处,这才导致双方差距越来越大。
“既然是成了自己人,我再带大家看看我的秘密武器。”
早在十几天前,因为有两艘上千吨的蒸汽船牵引,在数十名水鬼的努力下,周晓峰那艘‘新海龙’号终于从海底被打捞了上来,清理修复也接近了尾声。
他当初跑买卖的家当,算是他最大的秘密,这艘船被打捞上来之后,因为损失了两台发动机,又被海水浸泡了大半年。修复之后,整船动力下降了三分之一,不过四五十节的船速,绝对能征服这个时代所有船舶动力方面的研究者。
周晓峰原本准备抛出来诱惑克虏伯的利器,一为后装线膛炮优胜论,二为重炮制敌论,三为线状无烟火药工艺,四为炮弹改型新法,五为包料包销无本万利,六为顶级设备全力配合,七为公私兼顾曲线救国,八为高官厚禄以贵族爵位收买他。
想必八刀齐下,对方避无可避,难以抗拒。只是没想到,他高估了克虏伯先生的抵抗力。
“天呐,世界上竟然会有那样的船吗?”
听到周晓峰的描述,克虏伯再一次沦陷。
这位国王,简直是他所仅见的英明君主,堪称智者。他的慷慨,让人受宠若惊,他的热情,令人如沐chūn风,仿佛有一道光环刹那间笼罩在自己身上,一下子就站上了世界的中心,万众瞩目,备受尊崇。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