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范仲淹的“遗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浩一路向西,经过京兆府,长安城。书书网 更新最快
这座十三朝古都,在历经唐末战乱之后,已经残破不堪,早已没了隋唐时期的恢弘。
尽管满怀记忆,但相隔千年,杨浩不曾在这里停留,继续前行。
沿着泾河,一路向西北方向。
平原渐渐淡出视野,西北绵延的山脉开始出现在眼前。
萧关!
关中西北门户,大宋西北关隘要塞。
西夏一旦突破此处,整个关中都岌岌可危。
而镇戎军的驻守之地固原,正好在萧关之外,西北最前线。
直到此时,杨浩才真正意识到凶险。
硬着头皮出了萧关,冷风扑面而来,一丝微弱的初春气息瞬间荡然无存。
且不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至少二月里春风过不了萧关是真的。
满眼看到的尽数是荒芜的山野,以及依地势建造的堡寨。
这是范仲淹早年驻守西北时的提议,漫漫西北防线,可以守卫的城池不多。
西夏人经常可以通过山野隘口长驱直入,为祸关中,甚至是袭扰宋军的补给线。
故而范仲淹提议,在各地修建堡寨,驻守兵马,形成一条完整严密的边防线。
除非西夏大军攻克堡寨,否则难以入侵大宋腹地,陕西四路的百姓才能安稳度日。
不得不说,范仲淹的眼光和策略,无论在内政还是军事上都颇有见地与能耐,是正经的干臣。
可惜……
但愿尹洙到了邓州,能够劝慰范仲淹,好好保重身体,等待青山干柴再燃之日。
杨浩到了,迎接他的是判永兴军的杨怀仁。
杨文广之子,杨怀玉的兄长。
以前听评书,总以为自杨延昭之后,杨家是一脉单传,事实上并非如此。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子,其本人也有四个儿子。
倘若真的几代单传,子嗣凋零,杨家如何在大宋军中站稳脚跟,成为将门世家之一呢?
而今杨家在军中之人不少,杨怀玉在东京担任捧日军都虞候,杨文广则是坐镇京兆府,杨怀仁在镇戎军对阵西夏最前线。
由此可见,杨家在军中实力不可小觑;换句话说,杨家满门忠烈倒也并非虚言。
“下官拜见杨通判!”
杨怀仁一拍杨浩肩膀,笑道:“三郎是吧?别客气,怀玉来信曾提起过你。”
“是吗?”
“既然你与怀玉是老相识,你我之间也就不必生分。”
“是!”
“而且你我同是姓杨,不必客气,平日里可兄弟相称。”
杨浩全然没想到,杨怀玉平日里稳重沉默,不多言语,其兄长倒是为人热情,还有些自来熟。
也不知是他性情如此,还是有什么旁的缘故?
不管怎么着,往后要在西北榷场混,与此间主将搞好关系十分必要。
“怀仁兄,小弟有礼了。”
杨怀仁抹了一把颌下短须,笑道:“听闻你家梨花白甚是醇烈,乃东京第一名酒,不知……”
“小弟西来,随行携有,请怀仁兄品尝。”
杨浩本就准备了酒水,用来作为打点镇戎军将官的敲门砖,西北苦寒之地,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

没想到一见面,杨怀仁先主动开口了,倒是正好派上用场。
二话不说,杨浩便被杨怀仁扯着进了堡寨。
杨浩一眼瞧过去,见堡寨以夯土木栅为主体,宛如一个小城池,其中驻军,西夏兵马来去便没有那么自由了。
虽说并非攻取不了,定川寨的惨败便是例子,但西夏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要投入不少兵马。
当整个边境线上堡寨绵延之时,西夏想要一一拔出,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就如同宋辽边境白沟河人造的水塘湖沼一样,生生在无险可守之处,造出一条防线。
边境不宁是大宋不幸,但有一群干臣出谋划策,勤勤恳恳,则是大宋之幸!
杨怀仁的中军营是一所土坯房,与中原州府衙门相比,实在有些寒酸。
但在西北,杨怀玉没有半分怨言,反而笑道:“来此处是为朝廷守边的,自当与将士同甘共苦。”
“怀仁兄高义,令人钦佩。”
杨浩跟随杨怀仁入室,里面空间相对大些,也颇为整洁干净,像那么回事。
真正让杨浩意外的是土炕,前年冬天才由赵元俨推广,西北军中竟已开始流行……
“三郎,西北军中将士,都记着你的好呢!”
“哪里,举手之劳而已。”杨浩讪讪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不必过谦,我也是辗转打听才知道,此物是你之巧思。”
杨怀仁道:“小小一张土炕,看似不起眼,却暖了无数北地农户之家,也让西北兵卒得益不少。
你可知,自从用上火炕,去岁冬天,镇戎军几无一个将士冻死,冻伤之人也不多。
而往年,寒冬会要了上百将士的性命,因寒冷染病之人也不在少数,非战之损不在少数。”
杨浩也有些意外,当初画出火炕图样可谓是顺手而为,压根没想到会有如此功效。
不经意间竟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甚至是降低了大宋边军的折损,实在意外。
杨怀仁对自己如此热情,难道是因为这个缘故?
庞籍力主让自己前来镇戎军,也有这个因素在内吗?
“三郎,单凭此一事,镇戎军上下便记着你的好,往后在此行事,定当竭力相助。”
“先谢过怀仁兄了。”
“客气!”
杨怀仁道:“听怀玉说,你在东京颇有名气,还曾得过扶摇子点拨教导?”
“碰巧有幸。”
“不是任何人都有这般机缘,想来三郎天生便有非凡之处,否则未必会得到扶摇子垂青。”
杨怀仁道:“还有,范公素来眼界甚高,但对三郎你也多有好评,我与家父早就在好奇你的风采。”
“范公?”
“是,家父得范公垂青擢拔,相交莫逆。前些日子范公暂知州,后改知邓州,离任之前家父前去相送。
就是那次,听范公提到你,对你多有赞誉。”
“原来如此!”
杨浩恍然,没想到范仲淹与杨家还有这等关系,难怪他在朝中颇得忌惮。
被诬“伊霍之事”那般紧张,竟是这个缘故。
此来西北所见,算是他留给自己的“遗产”吗?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