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玉津园里的女道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入夏之后,杨浩很忙。书书网 更新最快
每隔两三天要出入一趟玉津园,随时关注庄稼生长。
闾家叔侄这边也没让人失望,几日之后便找到一处好地方。
地点就在城中汴河附近,周遭有几条宽阔的街道,距离码头也不远,方便运输便捷,占地面积也不小。
原本是一个药材商人的仓库兼加工作坊,因生意不顺,出售院落以抵亏空。
杨浩来看了一遍,甚是满意。
首先是地方足够大,里面还有只架了横梁,没有隔墙的房间,类似于后世的厂房,安置作坊器物甚是方便。
仓库、伙计宿舍,一应设施都很齐全,稍微拾掇一下就能立即展开生产。
周遭地势相对较高,不担心受洪涝侵扰。
附近大都是一些南方来的大商贾置下的宅院,三五个月才来住上几日,或者完全充作仓库,也有个别用来养别宅妇。
总之相对安宁,不似上土桥那般鱼龙混杂。
甚合心意,杨浩没有任何犹豫,立即签约交钱。
这一遭为了防备再有幺蛾子,签契约之后,杨浩专门与房主一道去了趟开封府。
确认身份,在官府的见证下交割地契、房契,确保万无一失。
尔后杨浩立即安排果子张拾掇整理,请工匠打造相应的器皿、用具、设备,并且购置原料。
经此一事,闾家叔侄也得到了杨浩的初步信任,鉴于他们是老东京,亦熟谙市井生意,开始逐步委以重任。
闾家叔侄本就知晓杨浩身份非同一般,通过找房子也窥得一些端倪,知晓杨浩将会有大手笔。
多年经商经验告诉闾岩,赚钱的机会来了,哪怕只是跟着杨浩喝汤,也能盆满钵溢。
果子张就是个例子,这才不过半年时间,就从一个小水果贩子变成东京首屈一指的“奶糖大王”。
如此良机,岂肯错过?干起活来也就越发卖力了。
冰糖、白糖制法早就试验过,只要器物、人力妥当,就能立即投产,不过杨浩首先推出的产品却不是这些。
盛夏炎热,走在烈日炎炎的街头,对冰激凌的怀念根本抑制不住。
可惜遍寻大宋街头,能买到的唯有冰饮子,冰窖里储存的冰块砸碎了,加上蔗糖、水果汁勾兑而成。
味道甜腻冰凉,也有解渴消暑功效,颇受欢迎。不过价钱略贵,寻常平民百姓若无必要,不会时常购买。
价格贵,盖因成本高。
冰块都是去岁冬天所凿,储藏于冰窖之中,今夏甚是炎热,存冰消耗快,融化也快。
冰价上升,冰引子的价钱岂会低?
杨浩瞧在眼里,不由眉头大皱,残次品还要卖高价钱,这不合适。
于是便起了在大宋售卖刨冰、冰激凌的念头。
杨记食肆的连锁店已经越来越多,正好可以借机兜售,推广方便,也能提升自家食肆特色形象。
奶糖生产已然是轻车熟路,稍作改动,制造刨冰、冰激凌不难。
但果子张听闻杨浩的计划后,皱眉道:“三郎,麻烦在冰。咱们都是小门小户,哪里存冰?
要不这样,秋天的时候我动手建一处冰窖,等到来年……”
“用不着来年,不就是冰嘛,小意思…”
“咦,今年天气热,冰价可不低。”
“谁说我要买了?”
“不买?难不成……”
“没错,自己结就是了。”
盛夏结冰?
果子张以为自己听错了,杨浩嘴角却浮现出一缕神秘微笑。
硝石制冰,由来已久,不是什么难事,重点是需要大量硝石。
出去好一番打听,才从药铺里买到一味“硭硝”,杨浩才知道这玩意竟有药用价值。

当果子张看到杨浩在芒硝上浇水,置于其上的铜盘里,清水逐渐凝结出冰层时,惊得完全合不拢嘴。
若非亲眼所见,绝对难以置信。
“张叔,瞧见没,就是这么简单。”
“想到三郎还有这般神仙手段。”
果子张惊叹道:“有了此法,即便不卖刨冰,就是三伏天单卖冰块都能赚好多。
你是不知道,每年三伏到立秋之际,天气格外炎热,寻常冰窖大都空了,些许碎冰便能卖出好几倍的高价来。”
杨浩沉吟道:“可是大量生产,意味着需要大量芒硝,这个有点难办……”
“三郎,你忘了咱这作坊了?”
“嗯?”
果子张笑道:“原主是药材商啊,他肯定有门路,他家现在资不抵债,有生意上门,绝对求之不得。”
杨浩恍然,感情买了院房子还搭上这么一个人脉,妙哉!
“既如此,就有劳张叔,去找原主商量一下购置芒硝之事,记得暂时…”
“保密,我省得。”
保密只是暂时的,时间略长难免有人发现,毕竟技术含量不高,杨浩没打算一直垄断。
一边忙着生意,一边还得惦记着玉津园里的庄稼。
夏天气温高,种子发现、生长很快,绿苗都已经冒出头。
奈何烈日暴晒,玉米卷着叶子,难免有点蔫,内侍们不敢过分浇水,所以用布帛搭了个偌大的凉棚为之遮阴。
杨浩瞧见之后,颇为佩服内侍们的想象力和执行力,同时也觉得有点滑稽。
作为在北方广泛种植的耐旱作物,岂会如此脆弱?
不就是晒晒太阳嘛,只要旱不死,就能照常茁壮成长。
刚刚搭起的凉棚被挪开了,挪到了湖畔的树荫下,成为小农夫杨三郎的避暑之所。
内侍们对这等侵占劳动成果的做法似有不满,却敢怒不敢言,还得好生伺候着。
没办法,王都知叮嘱过。
更何况,还要跟着杨浩学种植技术,身为弟子,哪敢开罪师父。
于是,凉棚底下又多了席子、扇子、茶水、瓜果。
忙活完之后,杨浩便躺在凉棚下的席子上,一边吃水果,一边手摇折扇纳凉。
兴许是连日忙碌,来回奔波过于劳累,亦可能是夏打盹季节之故,不知不觉间,杨浩竟躺在席子上睡着了。
而且一睡就是许久,直至太阳偏西才悠悠醒来。
行宫湖畔,少年泰然高卧,兴许睡相还不怎么好,自然成为一道风景。
不仅一众内侍、禁军的眼神颇为古怪,甚至是湖对岸,也有人张望着看热闹。
杨浩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定睛细看,才发现是个道士。
虽看不清容貌,但可以确定是个女子,身着杏黄道袍的女道士。
啧啧!
难怪王守忠特意交代行宫禁忌,想来就是这个缘故。
皇家行宫见到女道士并不奇怪,自古以来经常有妃嫔被废,被迫出家修道。
大宋有好几位皇后,都是这个下场。
所以,对面是位被废的后妃?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昔年唐玄宗纳杨贵妃,便是让其先入道观,道号太真,然后纳入宫中。
莫非赵祯也想依样画葫芦?完全看不出来呀!
无论怎样,都是皇帝的女人,看一眼都有僭越之嫌。
杨浩不想沾染是非,故而坚决秉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先贤教诲。
叮嘱内侍几句,便匆匆离开,天色不早,该回家了。
而那一抹杏黄道袍则在湖边伫立良久,直到夕阳西下,月上柳梢,才默默转身。
顷刻间,一群内侍、宫娥便跟了上来,簇拥着女道士走向重楼殿宇之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