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八章 科举改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陛下,我们打个比方,以前唐李太白的诗赋水准,若是参加此次科考,想必定然可以高中,但若是让李太白来负责筹建大庆殿,想必就是依陛下的胆识,怕也是不敢入住吧?”闻脸上带着真挚的笑容道。
“........术业有专攻........”赵老二的脸色渐黑。就算他不懂建筑,但也知道让前唐的大诗人来筹建殿堂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若是用这等计算方式来筹建高楼大夏,怕是不等建起来,就要先塌了。
“那陛下,我们再打个比方,就如前次陛下领军讨伐李筠所部的叛乱。若是让李太白来做陛下的粮草官,陛下可否还敢率军长驱而往?反正微臣是万万不敢的。”闻叹气感慨道。
“........闻卿对诗赋选士,可是不满?”也不知这李白是怎么得罪闻了,赵老二的脸色开始趋黑。
闻轻轻摇头道:“非也,陛下也说了,术业有专攻。微臣认为朝廷选士,除了诗赋一道,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就如计算税赋的官员,就应当以算学为主考科目,而非诗词。”
“哦!”赵老二似有明悟,点头道。总算是知道闻的想法了,这家伙开办了很多学院,许多的课程却完全与诗赋无关。若是朝廷依旧沿用隋唐旧例取士,闻教授的学子,怕是再无仕途可言。
“那依闻卿看来,朝廷当如何取士?”赵老二似笑非笑道。
“微臣认为朝廷选士应当按照职责的不同来制定选士的标准。治理河道的官员,就应当明水利。计算税赋的官员,就应当精算学。审判案件的官员,就应当晓律法。建造殿堂的官员,就应当通营造。
唯有如此,方能使人信服。”闻拱手郑重道:“臣闻,恳请陛下在进士科外,开办明法科、明工科、明算科等诸科,选贤任能,以治万民。”
赵老二点头,沉吟道:“这诸科在前朝也有旧例可寻,至于具体事宜,闻卿回去写个章程,递上来再议吧。”
“是。”闻拱手应道。
“除此之外,闻卿对朝廷选士,可还有其他建议?”赵老二继续询问道。虽然心中对闻的比喻有些不忿,但却不得不承认闻的建议还是不错的,总不能让那些不懂治理河道的官员去治理水患吧,那样可没人能放心。
闻微微发愣,摇头道:“........没了。”
“没了?”赵老二皱眉道:“朕看那个糊名,就很不错嘛。”
闻憨笑道:“那个只是小道而已。”
“小道?”赵老二不愉道:“在朕看来,还是可以有效的防止舞弊嘛!”
“啊,是有点这个功能。”闻咂咂嘴道。
赵老二沉声道:“不知,这样的小道,闻卿可还有?”
“请恕微臣愚钝。”闻谢罪道。
赵老二哼道:“只想做好人,不想得罪人,可不是一个好臣子。”
“........”
都是聪明人,实在不好忽悠,闻心下不由的叹气。请求开办诸科,确实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
宋初的科考,非常的严格,虽然是使用诗赋与策论取士,选出来的不见得就是多么有用的人才,可架不住稀缺呀!
历史上宋初的第一次科考,只录取了十九人,而这次之所以与历史有所区别而多录取了数人,还是因为皇帝不想将太多的人才流入闻开办的书院,而特意多选了一些。
若是按照历史而来,能从科考出头的士子,实在是少之又少。其中乾德四年,甚至就只录取了六人,可见进士的含金量。

闻现在请求开办诸科,其实就是在向天下所有人卖好。即便是官宦子弟,也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诗词上的天才。
只要是人就有擅长的事情,与不擅长的事情。
现在有了诸科选士,那些不擅长诗词的人,也有了一个可以上进的出路。
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可若是出主意,用来防止舞弊,那可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
现在阅卷不糊名,主考官就可以根据士子的背景来录取。即便不能偏袒的太明显,可若是两者水平相当,甚至那怕是稍微差一些,也可以只录取有背景的士子。
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主考官若非说这篇诗词更好,那谁来也没有办法。
出这种主意,绝对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而且得罪的还都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那些没权没势的,也走不了后门。
“闻卿家,既然全部录取了那些学子,可为何事先还要糊名呢?”见闻装傻,赵老二淡声道。
“因为前十名,要发放奖学金,所以为了公平期间,才不得不为之。”闻尴尬道。
“是啊,公平还是很重要的。”赵老二沉声道:“闻卿家,以后应当会继续保持吧?”
“这个........当然。”
“那除了糊名,闻卿还有其他方法保持吗?”赵老二追问道。
“........”看来今天不说出一些防止舞弊的办法是无法过关了。
闻定了定心神道:“除了糊名,还可以誊抄,如此以来,就可以防止考官从笔迹认出考生,甚至可以锁院,陛下任命主考官后,主考官需立刻进入考场,考完之后,才能与外界沟通,如此便可以防止泄露考题。
微臣一时间,就只能想到这些........”
赵老二满意的点头道:“嗯,不失为一些好方法,下一科可以先试行一下。”
其实当闻提出开办诸科之后,就成了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这是在做大蛋糕,所有人都是利益相关者,谁反对,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皇帝也不例外。
闻作为首倡者,所有获益之人都要去承情,这是作为皇帝所不能忍受的。
只有当他再提出钳制方法后,一件卖好众人的事情,才会变成一件纯粹的公事,那些本来可以走后门的人,他们的感激甚至还会变成愤恨。
人心向来都是如此。
“来年,若是考明法科,闻卿家负责的律法,可编撰完成了?”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赵老二嘴角不由的微翘道。虽然闻只提出了两条钳制舞弊的方法,但以后只要再有制约舞弊的方法,便都可以栽倒闻的头上,谁让他是首倡者。
“即将收尾。”
一件卖好众人的事情,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件纯粹的公事,甚至可能还要受人唾骂,闻的心情变得有些糟糕,回答便有些硬邦邦的。
“有闻卿居中主持,想必此法典,一定会成为一部万世不移的法典。”也不在乎闻的语气,赵老二语带愉悦道。
“陛下谬赞。微臣一向认为,任何律法,都无法成为万世之标准。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最好每过几年便修订一次。”
闻的语气已经有了赌气的成分。明明是为了他老赵家好,到头来自己却得不到一点好处。怎么想,怎么觉得亏得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