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乱世重典(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面还有一章。
新书榜的最后一周了,大家的推荐票要物尽其用啊!
最后一周了,九哲啥也不说了,更新肯定能保证,投不投票就看大家了!
………………………………………………………………………………………………
咸丰元年六月二十一日,清晨,养心殿。
为了专心听肃顺汇报工作,兆华取消了今天的早朝。“肃顺你不用着急,慢慢说就好。”
由于肃顺不是正途出身,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捞着,所以兆华觉得以“卿”相称不太合适,但称呼肃学士又显得疏远,为了表示亲近干脆就直接喊名字好了。
“奴才和兄长昨天抓了一天人,又审讯了一整夜,总算没白费力气,这下又能为朝廷筹到一笔银子了。”
肃顺仿佛知道兆华心里最惦记什么,所以一上来就说到了兆华心中的痒处。
“你和端华都辛苦了,不过此事关系重大,快先把事情的经过仔细给朕讲讲。”兆华道。
肃顺于是完完本本地把他事先的计划,以及和端华抓人、审问的经过详细的说了一遍。期间还特意把“陈士杰下刀记”绘声绘色的讲给兆华听。这么紧张刺激的故事,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兆华自然听得津津有味。
“真没想到你们哥俩配合的是天衣无缝啊,那个陈士杰朕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他的名字,只是一下子又想不起来了。”
两件大喜事面前,兆华难以掩饰喜悦的神情,笑着夸奖着肃顺和端华,并把话头引向陈士杰。
“陈士杰在本次京察中,三项均记第一等,想必皇上是从吏部的卷宗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肃顺揣测着说道。
“嗯,朕想起来了,就是在京察一等的卷宗上见过他。对这样有才干、敢任事的年轻人你要多加培养,日后必可堪大用。”
“奴才记下了。”
“下一步你们打算怎么办。”兆华问道。
“奴才觉得,对这些无耻之小人,若仅仅是抄家就太便宜他们了。抄家以后没有了生计来源,这些人还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下三滥的勾当。臣请将这些人满门抄斩,以敬效尤。”尤其再说道后半句时,肃顺更显得斩钉截铁。
如果说将这些人抄家,那兆华没意见,可是要说将这几十号官吏、库兵们都满门抄斩,兆华可要掂量掂量了。六十个人,满门抄斩的话至少要杀掉三百人。兆华虽有些不忍,但最主要还是担心大臣们反对。
想到这里便望着肃顺说道:“朕觉得以现有的罪名,砍头抄家已经是重判了,如果再满门抄斩怕会引起朝臣的非议啊。”
肃顺可顾不了那么多,人是他和端华得罪的,如果不能斩草除根,恐怕后半辈子都要担惊受怕,于是坚持道:“奴才从步军统领衙门出来的时候,是换了普通兵丁的衣服才一路走到宫里,若奴才还穿着原来的官府,还真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皇上了呢。请皇上念在奴才们一心为朝廷做事、为皇上分忧的份上,成全奴才的请求。”
兆华听了肃顺的话,知道此事若不能做绝,一定会留下后患,到那时若肃顺和端华被刺杀,自己后悔都来不及。他刚想要答应肃顺,门禁太监突然来报说郑亲王求见,话还没说完,端华已经闯了进来。

兆华只见端华慌慌张张的跑进来,估计是出了什么大事。
“启禀皇上,这些库兵的家人果然阴险毒辣,竟然雇杀手行刺奴才,幸亏肃顺想的周到,才没让他们得手。”郑亲王端华还没来得及行礼便气喘吁吁地大声说道。
“别着急,快座下喝口水慢慢说。”兆华摆出一副关心的姿态说道。
毕竟,端华和肃顺两人是冒着巨大的风险,为朝廷和自己立下了大功,兆华心存感激。
“奴才将抓捕的库兵们全部画供收押后,便打算进宫陛见。按照肃顺的计策,奴才先让一名年老兵丁穿着奴才的朝服,并冒充奴才和卫兵们边走边说话。结果出衙门不到一里便遭遇杀手袭击,冒充奴才的那名兵丁当场被杀死。”
“好大的胆子,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这等事情发生,难道还反了不成。”兆华拍案而起。
“那刺客抓到了吗?”肃顺忙向端华问道。
“兵士们回报说,刺客跑到八大胡同附近便找不到了。现在奴才已经下令关闭城门,全城戒严,搜索刺客。”端华道。
“刺客也是受人指使,根子不在他们,就按肃顺说的办吧。”说着,兆华拿起毛笔,准备亲自写一份圣旨诏告天下,一来是表扬端华、肃顺二人不怕得罪人,冒着生命危险打击贪官污吏的精神,以为地方官员做出榜样;二来是向天下士子显示自己决不偏袒姑息旗人的决心,因为抓捕的六十人中只有一人是纯粹的汉族民人,其他或者是满洲旗人,或者是蒙古旗人,或者是汉军旗人,总之都是旗人;第三则是表明重刑时代的开始,仅仅因为一项已经延续上百年的陋规就斩杀数百人,这在以往是绝无仅有的;第四就是要表达出和祖制说再见的决心。
这其中第三条尤其重要,俗话说乱世用重典,现在天下充满了不安分的因素,可《大清律例》却愈来愈繁琐,愈来愈缺乏可执行性。下一步的司法改革,兆华在简明事例的基础上要兴大狱,用重刑,这个诏书也算提前吹个风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眷命,祖宗宏图。登基一年来,宵吁夙夜,不敢暇逸,所敬惟天,所重惟民。每念天生民而立之,君无非欲……”
诏书就和党八股一样,上来要先来上一大段虚的,然后再说实际事。兆华在诏书中把事情叙述了一下,然后按照想好的四项目的,进行了一些论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完后,又象征性地让肃顺和端华看了看,因为这两个人作文能力实在不强,所以让他们修改靠咸丰的学问功底写的文章,就勉为其难了。
紧接着,兆华传大小军机们觐见,专门研究诏书问题。
这道提倡“酷政”的诏书能否在众位军机老臣哪里通过,不仅关系到端华和肃顺后半辈子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对兆华执政方略和能力一次挑战。军机大臣们在不触犯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