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兆华发飙(下) 求收藏推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至于如何“圣裁”兆华早就想好了,不过还是佯装思考的样子,片刻之后说道:“那就先罢免二人所有职务,命他们立刻回京,到宗人府面壁思过,具体如何处理日后再做定夺。此外,时任两江总督裕谦,兵败后不知组织兵民撤退,不仅造成无辜伤亡而且还留给英夷十几万两银子,更使英军两日之内兵不血刃连下三城,从宁波掠走上百万两官银。为保自己名节而不顾国家百姓,此非君子所为;同为总督,同镇海岛,颜伯焘兵败厦门后在漳州、泉州组织防御得以保全闽省,虽被革职却无愧于天地人心。传朕旨意,革去裕谦所有名爵,日后可将其视为与赐死之犯官同例。”
对于奕山和奕经,兆华压根就没打算重处,因为这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真要治罪难免无根无据,兆华总不能说这是后世某某专家考证出来的结果吧。再说他们俩都是近支宗室,只要老老实实呆着,不再站着茅坑不拉屎兆华也就心满意足了。(奕山时任伊犁将军,奕经任英吉沙尔领队大臣皆为西北守边要职)
至于裕谦人都死了,还能怎么惩罚,只要能让后人引以为戒也就达到目的了。作为总督一方军政的大员,和普通武将不一样,武将自当与阵地共存亡,这是亘古不变的军人信条,但总督无论胜败都应以大局为重,岂能以一死而脱责。
“事情虽然都过去十多年了,但闽粤、浙东之败,江宁赔款之恨咱们一刻都不应忘记,至于讳败为胜的赐和说法今后谁都不许再提。此外,朕今天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说这么多,一来是让大家知道西洋夷狄不可等闲视之,二来
是让大家知道要想保我海疆不失,就必须像魏默深说的那样‘师夷长技以制夷’。”
虽然魏源的《海国图志》已经刊行数年,但朝廷上层真正读过的并不多,所以对“师夷长技以制夷”仍然有些陌生,而熟知魏源的人就更少了。
“这里有魏源新做的《筹海三要述略》一篇,朕会命人传抄给诸位,另外新任总理夷务衙门大臣徐继畲的那本《瀛寰志略》朕已读过,虽有写毛病,但大体不差,这本是朕近日粗疏点校过一遍的,由礼部拿去刻印下发到所有正七品以上官员手中。”
话说徐继畲第二次见兆华时便送上一套《瀛寰志略》,而兆华闲暇之余,一目十行粗略翻了一遍,以自己还算可以的地理、历史知识将全书简单删改了一遍。
一个世纪以后,西方的历史学家在研究过帝国解密档案后,普遍对兆华的这一次早朝给予极高的评价。只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出,一个久居深宫而且年纪轻轻的皇帝是怎样比徐继畲他们还精通“夷情”的,最后只好归结为是二百年前那批传教士们的功劳。
“皇帝通过虚心向徐继畲、魏源等人学习了解西方,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初步确立起“洋务专家”的权威。我们还认为,皇帝很早就接触过宫廷所藏的由南怀仁(FerdandVERBST)、利玛窦.R和汤若望等神父们编撰的《御览西方要纪》、《坤舆图说》、《坤舆外纪》、《坤舆全图》等资料,对《瀛寰志略》这本书进行了删改。当他决定把曾被视为的《瀛寰志略》刻印刊行时,他无疑是希望这能成为一个契机,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睁眼看世界的开始。”【节选自《中国人的西方观》美国阿克顿教授耶鲁大学出版社】
早朝散后,大臣们纷纷相互打听魏源是哪里人,哪一科的进士,《海国图志》这套书哪里有卖的。其实,魏源因为《圣武记》和《海国图志》这两本书早已在天下士子中名声远播,但朝堂上的大臣们很多不关心经世和学问上的事情,只知道有魏源这个人却不了解他的情况。
工部尚书朱凤标早年外放江苏学政时,魏源正在两江总督陶澍幕中,所以二人也曾见过几面。于是一群汉族大臣围着朱凤标问这问那。
“朱部堂,听说这位新擢内阁学士曾经在陶文毅公幕中待过?”一人问。
“魏源魏默深早年协助陶文毅公和林文忠公在江苏做过很多大事,大家看到的那本《皇朝经世文编》虽署名是贺长龄,但其实也是魏默深花了一年多时间编撰的。”朱凤标拖着长腔,倚老卖老地说道。

“这位魏学士是哪里人氏,又是哪一科的进士?”又一人问。
“哪一科的进士本部堂不知道,不过他是湖南人士,和皇上跟前的另一位红人曾涤生是老乡不假。”
朱凤标以老夫子的口气,张口一个本部堂,闭口一个本部堂,把周围的一帮年轻军机章京们逗的哈哈大笑。
“朱部堂不说咱们还真没想起来,这皇上前脚外放一个曾国藩,后脚又迎进来一个魏源,这湖南人祖坟上冒烟怎么也赶一块了。”一人道。
“要我说这魏学士还没露面就能用十年前的旧账把两位贝勒参倒,比曾国藩还曾国藩啊。而且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咱们都没听过,可皇上听了他一番话就视为至理,真不是个简单人物啊!”另一人道。
话音刚落,就有人揶揄道,“你没听过,不代表别人没听过呀,赶紧去崇文门外的老二酉堂书局买一套《海国图志》看吧,省得哪天皇上召对时说不上来。”
……
早朝是结束了,但事情还没有完。奕山、奕经虽都是该死之人,但惩罚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惩罚的本身,而是为了警戒后人;同样,把裕谦这个已死之人打为罪臣的目的也在于使后人警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兆华担心只罚不赏还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早朝之后又亲拟一道圣旨由军机处发往广东。这道圣旨是给颜伯焘平反的,虽然颜氏在福建糜费数百万两银子,而防御效果极差,但他在厦门失陷后没有自杀,而是回到漳州一带继续组织防御和反攻,这才是最主要的。
至于后人多说颜氏是个大贪官其实倒真的无所谓,且不说那本笔记(注一)的记述是否全面,即便真的是贪官该平反还是要平反,因为他革职的罪名是“筹防不利”,本来就和贪污无关。
圣旨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制曰:道光廿一年,颜伯焘讳败欺君,谎报军情本是重罪,但念其败而不馁,却英夷于海岸,终保福建一省免于兵祸。后虽被诬陷罢官,却仍能协助地方保境安民,心中不忘朝廷。……朕思其年事已高不便再次起用,故加封颜伯焘为太子太保,仍着在籍养老。”
圣旨到了广东连平的颜家后,全族都是喜出望外,他们真没想到新登基的皇帝竟然会为一个去官十年的老臣平反。而这无疑也是给这个正处在衰落中的家族打了一针强心针,乃至于十年之后,颜家后人中又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历史上的连平颜家是清代科举世家之一,封疆大吏就出过四位,见前注。但颜伯焘之后家族就再没出过大官了。)
兆华这道圣旨关键之处,第一在于指出其“被诬陷”,也就是说颜伯焘本来就没罪,至少是能以“守土”之功赎“违败”之罪;第二便是加封太子太保了。
太子太保是“三师”之一,不仅是正一品的最高官衔,而且整个清朝能得此勋荣的人屈指可数,论名誉比大学士还要风光。给一个十年前的犯官突然加封这样的官爵无疑会在全天下引起轰动效应,而这正是兆华想要看到的。兆华就是想用这种轰动效应使得所有文官武将们“咸使闻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兆华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知道,皇帝今后不会再因打了败仗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降罪或论斩。只要能像颜伯焘那样“败而不馁”,说不定还能因祸得福。而这也和裕谦因“自杀殉国”而被夺爵降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纵使再傻的官员也能明白,以后应该学习裕谦还是应该学习颜伯焘了。
虽然这道圣旨下发前引起了吏部和军机处的非议,但均被兆华所无视。
兆华痛恨那种打着名教幌子的乡愿;痛恨那种把自己的名誉看得比国家和人民利益还重要的清流官员;痛恨那些头顶崇高的道德光环,却行事虚伪自私以至误国误民的伪儒们。兆华发誓,这些人注定要淡出中国的政治舞台,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注一:张集馨的《宦海见闻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