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条议钞法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上午,兆华在一摞奏折中看到了魏源的那道《黄河改道疏》,但是只拿起来看了一眼,便又轻轻放下了。因为经过彻夜的考虑,兆华改变了主意,他觉得目前的时机还不成熟,而昨日的决定也有些意气用事了。
河工、漕运、盐政这东南三大政环环相扣。即便魏源在折子上不提停止漕运的事情,可事情是明摆着的。黄河改道之后会造成北河水少,到时候漕船必然无法通过。同时,运河不畅也会影响淮盐的北运,使贩运私盐更为有利可图。
这些道理朝中大臣们都是知道的,兆华若在此时强行推进,难免会师出无名,遭遇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各种阻力。
俗话说,只有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所以兆华决定暂时隐忍,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到来。
兆华继续翻看着奏折。
这段时间广西剿匪的军情奏报少了许多,并非前方战事不紧,而是因为赛尚阿到前线之后,兆华一纸诏令:小事无须奏报,由钦差大臣全权定夺。
清代皇帝大多疑心较重,又赶上道光帝最喜欢在小事上矫情,所以兆华在头几天每日都能收到少则五份,多则十几份军情奏折。虽然是穿越者,可那些具体到某村发生的某个战斗兆华无论如何都没有“先见之明”,至于那些朝中大臣们也是纸上谈兵,不出“自摆乌龙”的主意就谢天谢地了。
“兵贵神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兆华还是明白的,为了提高前线军队的反应速度,兆华便将战事的决策权下放给了赛尚阿,这样以来,前线的奏折便少了许多,而战事的进展也依然大体和历史上的记载保持一致。
头里的十几道奏折,都没有太要紧的事情。兆华也有些打不起精神,或者朱批“知道了”,或者朱批“下部议”。
忽然,一份题名叫《条议钞法折》的奏折跳入兆华的眼帘。兆华眼睛一亮,心道,莫非这是王茂荫的折子?
赶忙翻开看时,只见落款处正是:“臣户部侍郎王茂荫”几个字,这下兆华可乐坏了。这可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
在兆华的计划中,穿越后的第一步就是在不惊动各主要利益集团的情况下筹措一笔银子,然后用这笔银子做准备金发行一定量的纸币来支付改革的成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避免引发民变,同时也是想让那块反映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万年古玉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发行纸币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哪怕有一点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因此必须要制订一整套严密的方案,并由一位懂金融、善管理,为官廉政不阿的人来主持。
王茂荫作为“晚清第一金融专家”,其人品和能力在兆华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主持此事的不二人选。
他字椿年,号子怀,于嘉庆三年(1798年)诞生于徽州的一个徽商家庭。其父、祖都是大茶商,并北上京师开办茶庄,算得上有见识懂经营。王茂荫髫龄入私塾,晨入暮归读书非常用功,后就读于县城紫阳书院。道光十年,他赴潞河管理茶庄店务。翌年,适逢北闱恩科取士,即以监生资格应京兆试,中了举人;次年会试又高中进士,并备官户部。
历史上,王茂荫历仕道光、咸丰和同治三朝,为官敬业不携眷属,两袖清风,以直言敢谏声震朝野。他死后,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都给他送挽联称颂有嘉。他主管经济事务,也有政治眼光,曾奏请刊发魏源的《海国图志》,又主张改革科举,还揭露厘金之弊,其贡献尤以改革币制的货币思想为最大。
兆华记得王茂荫这道《条议钞法折》应该是在咸丰元年九月份上呈皇帝的,大概因为兆华在御门听政时特意强调了财政问题,所以历史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使兆华提前两个月看到了这份折子。
兆华仔细研读了一遍奏折内容,和历史上记载的大体相当,对于纸币的发行论述周详,说理透彻。可以看出王茂荫对货币、金融和商品经济的理解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
奏折中,王茂荫首先总结“自汉以来,不得已而为经国之计者有二,一曰铸大钱,一曰行钞币。二者之利同,而其难以经久亦略相似。”他分析历史上“铸大钱”都三、五年而废;钞币则起于唐代“飞钱”,北宋“交子”行了七、八十年,南宋“会子”始终使用,而且元代也“皆以钞行”到明代还沿用,也是百有余年。
他提出的观点是,发行纸币并不可能“无弊”,但相比之下“钞之利不啻十倍于大钱,而其弊则亦不过造伪不行而止。”所以建议行钞但必须注意防弊。他陈述了历来行钞的十大弊病必须去除,关键是要有良好的信用为前提,达到“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益于国。”
他还具体提出了“推钞之法”、“换钞之法”、“严钞之防”、“行钞之人”等钞法十条,作为发行纸币的保障。他称之为“以实运虚之法”。
正是由于立足于“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益于国”,所以王茂荫的整套方案具备了很强的可行性,而“钞法十条”不啻为纸币发行的十大指导原则。
折子还没有看完,兆华便传旨让王茂荫进宫陛见。
……
“臣户部侍郎王茂荫恭请皇上圣安。”
由于兆华还没从兴奋的状态中过渡过来,所以也没说免礼,直接来了句:“爱卿这道折子写的大好!”
“皇上过奖了,微臣实在惭愧得紧。”王茂荫站起身后,低着头道。
“嗯,朕听说爱卿早年曾随父经商,想必这其中的真知灼见也多从买卖中来吧。依朕看你这发行纸钞的办法确实好极了。”兆华微笑着道。
听到皇上又称赞了自己一句,王茂荫也就不再故作谦虚了,微微抬起头道:“皇上缪夸微臣了。不过这行钞之法确实是微臣平生所学和数年思索的结果,此时呈给皇上,当真希望能改善户部收支,做到有利于国家。”
就在王茂荫抬起头的那一刻,兆华看清楚了这位近代金融财政专家的容貌。

那是一对深邃而充满理性的眼睛,上面是两道细而长的、向上高挑的剑眉,兆华心中一惊,这也太像了!太像后世那位曾在新旧世纪之交执掌过中国经济十年的大人物了。
放下心中的感叹,兆华继续观察着王茂荫。他也像同时代的朝臣一样,留着长长的胡须。他庄重而饱满的容貌,配上高大宽阔的身躯,给人一种值得敬畏的感觉。
这样一个人怎么看都不像是出身于富有的徽商世家,反倒像是出身于北方农家的耕读之人。
“爱卿觉得,当下行钞之数目以多少为宜?”兆华一步步进入正题。
“回皇上话,微臣以为一千万两左右最为合适。”
“仔细道来。”
“是。国朝经年岁入在四千万两左右,平常年份可用于周转的约有一千万两。若以这一千万两为活钱,再发放等额钞票,则于民无害而于国有益。倘若行钞之额大大超过一千万两,则必有损于商民;若太少则无裨于国用。”
王茂荫面对兆华发钞额度的疑问侃侃而谈,很有一副成竹在胸的派头。
“哈哈……”兆华朗声笑道,“爱卿说的有根有据,甚合朕意。”
兆华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经济学,但金属本位下的货币发放原则他还是知道一些,所以对王茂荫持之有据的说法甚为赞赏。
“那如果有两千万两的活钱,发钞额度是否能在增加一倍?”兆华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问道。
“回皇上话,若有两千万两活钱,则发钞额度则不局限于两千万两,微臣觉得如果有两千万的活钱就可以发行三千万的钞票,有三千万的活钱就可以发行五千万的钞票。只是户部藏银日绌,而地方布政使司银钱亦紧张,眼下朝廷还真没有那么多的活钱可寻啊!”王茂荫实话实说道。
其实王茂荫这个时候脑子里还没有十分清晰的“准备金”概念,他说的“活钱”的意思就是暂时花不着的钱,或者说流动资金的意思。兆华明白这个意思,所以也跟着使用“活钱”这个概念。
“爱卿所说的活钱在朕看来和钱庄的本金有些类似,不知是不是这个道理?”
“皇上圣明,就作用而言,微臣所说活钱确实和钱庄本金有些相类。”
“那就好办了,既然以活钱作为本金,能在兑换过程中生钱盈利,为何不多方筹集而只拘泥于朝廷的这点钱呢?朝廷没有不等于朕的内库没有,更不等于天下的富商们没有?”兆华以无所顾忌地说道。
“皇上圣明,内库的钱虽然可以拿来用,但若把商人们的钱也搅和进来,怕是于体制不合吧。”王茂荫以揣测的口气问道。
此时兆华说了句,让王茂荫想都不敢想的话。
“天下终归是天下人的天下。朕虽为万民之主,却不过代天行事,肩负为生民立命之责。以天下人之钱为天下人办事,难道有什么不妥吗?”兆华以非常严肃的口气把这句话说了出来。
王茂荫是科举正途出身,虽算不上饱读诗书的宿儒,但“为生民立命”这样浅显的大道理他还是一听就懂的。
不过在他看来,这话从皇帝口里说出来,而且又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就有些不同寻常了。这表明当今皇上是个知礼的明君,而知礼对于清朝皇帝来说太难得了。
那些人模人样,甚至自诩“十全老人”的满清皇帝们,有谁没有私心,有谁真正践行儒家礼法呢?
对于普通士子而言,知礼是经世或者说知道做实事的开始;而对于皇帝来说,知礼却是拥有圣德的开端。
“吾皇大公至正,仁民爱物之心天地可见,微臣受教了。”王茂荫躬身说道。
“此为人主当有之德,爱卿言过其实了。不过如何利用商人的钱财爱卿还要想想具体的办法。”兆华微笑着道。
王茂荫到底是出身于徽商世家,而且实打实做过买卖,竟然稍微考虑一下就出了官商合作的三个办法。
“微臣觉得利用商贾之钱财不过三个办法,一是和商人合股共同经营;二是借钱经营,约期还本付息;三是授予商人专卖之权,而质押其钱。”
“爱卿觉得这三个办法孰优孰劣。”兆华道。
要说和商人合股经营,若是贩运写皮毛什么的,或许还好说。然而涉及到钱法行钞的大事,没有皇上点头,大臣们谁敢说这个办法可行?因为真要出了事,那可就不是一个钱两钱的事了,怪罪下来掉脑袋都是轻的。但偏偏王茂荫就敢说这个办法不仅可行而且还是最好的办法。
“回皇上话,借钱行钞终要还本付息,若利息太高,则于国无益;授予商人专卖之权,而质押其钱虽是个好办法,但所筹款项十分有限。以微臣看来,不如和商人合股共同经营,只要这些商人们信得过朝廷,发钞成功后一定能赚得盆溢钹满,这样商贾与国家可两相得利?”
当听到王茂荫敢于直言官商合股经营的好处,兆华更加深深的敬佩他的人品和担当。
“爱卿所说句句在理,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不应当与民争利,而应当施利与民。不过这是件大事,朕还需要和军机处的大人们商量一下,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朕近日就会下旨到户部。爱卿下去后可暂时先做些准备工作,一来是制订制钞防伪的办法,二来就是招募商人的事情也要提前着手。”兆华吩咐道。
待王茂荫退下后,兆华的心情愉悦极了,有这样懂行而又品行可靠的人来帮助自己,实在是上天的眷顾啊!兆华深知,货币制度是困扰近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若能尽早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即便对于推翻满清之后的中国也是裨益良多的。
却说王茂荫在回去的路上同样心潮澎湃。他深深地为这位少年天子的气度和睿智所折服,他甚至想不出这样一个经年不出宫殿,很少和外界接触的人是如何仅通过自己的一道奏折就做出了有违传统的决定。
而从那句“朕虽为万民之主,却不过代天行事,肩负为生民立命之责”的话中,他更看到了中国的未来,看到了天朝的希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