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灾后谈“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四五。灾后谈“天”
眼下,灾害性的雨雪天气已经结束。这“鼠头猪尾”闹了近一个月的反常气候据说与“拉尼娜(LaNina)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能给我国南方带来低温天气,而且有气象专家预言,这种影响将持续到今年夏天。
在科学发达昌明的今天,人类对许多灾害性的天气仍是很无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性影响,才导致了异常的“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elNiNo)现象”的发生。所以真是:不怨天,不怨地,只能怨人类自己。
苏联科学家米丘林有一句名言:“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应当向大自然索取。”这句话曾鼓舞了不少人。中国也有“人定胜天”的说法:司马迁《史记•伍子胥传》中有“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宋代文人刘过的《襄阳歌》中有“人定兮胜天”的句子。而荀子在《天论》中说的“制天命而用之”更被认为是“人定胜天”思想的最早发端。
其实我们或多或少的误解了古人。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人定胜天”并不是“人一定能胜天”的意思,不过是人对“天命”的一种挑战,对命运的一种抗争。人定则胜天,天定则胜人,可理解为人的意志力(人定)与自然力(天定)的相互作用。唐代的刘禹锡说得好:“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就是说:人有天所不能,人有主观能动性,能改造自然;而天有人所不能,天有人不能改变的自然法则;人与天各有所长,故曰“交相胜”。所以,我认为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更接近真理。

不是吗?每当人类“战胜”自然,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总会发现自己仍然站在失败的边缘。我们向大自然索取了煤和石油,获得了温室效应;索取了粮食和木材,获得了生态恶化;索取了塑料化肥和农药,获得了环境污染;索取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获得了许多物种的灭绝;索取了原子能,获得了核毁灭的危险。这是多么可怕的“天人交相胜”——每一个人类的胜利,总以自然力的胜利而告终!
当人们用曲解的“人定胜天”激励自己“战天斗地”的时候,不但误解了古人,也使自己的人文智慧远远地落在了古人之后。殊不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是很有环保意识的,他在《王制篇》中有这样几段话: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百姓有余材也。”(不滥砍滥伐,注意养林。)
“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鱼类繁殖期和生长期不捕捞。)
我在沿海的鱼市上见到过成堆的仅有手指头粗细的小带鱼,那是只能磨碎了做鱼粉当饲料的。这样的滥捕滥捞,对照荀子两千多年前说的话,“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怎不让人感到惭愧?我们这些“现代人”的智慧又在哪里呢?
这次“突如其来”的雨雪灾害,有说是三十年一遇,有说是五十年一遇,更有说是百年一遇的。吾生有幸,才年过花甲,“百年一遇”的事情已然遇过许多回,百年以下的更不在话下了。但自然灾害可以是百年一遇,防灾与抗灾的意识却不能是百年一遇,而保护环境的意识更不应当是百年一遇;否则,下一次的“突如其来”,恐怕就为期不远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