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二章:于志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志宁的话,如同一柄利刃般的插入了孟攸的心中。
我们只是在做梦,除了做梦,我们什么都没有做,我们对大唐,对这个民族没有任何的贡献。
事实就是这样,当各行各业都在忙碌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奋起直追的时候。
儒门又在干什么?
他们在忙着去思考,思考自己到底哪一点做错了,又需要改变哪一点?
如何才能完成儒门的大一统,让儒门彻底的拧成一股绳子,然后,让皇帝再也不敢小看这股力量,开始重视他们,不得不启用他们。
而这个时候,儒门也已经完成了思考,完成了自我进化。
当一个全新的儒门出现在皇帝面前的时候,一定会让他震惊的,然后,借助之前的威望,借助名气的优势,儒门几乎可以轻而易举的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的利益。
儒门就可以继续称霸朝野,成为当朝第一大势力,让儒学继续影响着一个国家,影响着子孙后世。
儒门的想法是对的,但除了想法以外,其他的所有都是错误的。
而他们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并未彻底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更没有清晰的看到当下的整个局势,以及未来的走势。
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皇帝这是在打压他们,是在将他们赶尽杀绝,皇帝很无情。
可是他们却从未想过,皇帝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又在哪里?
如果他们想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看到了原因的话,那么自然而然的,他们也就可以看到自身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又该如何去进行自我进化。
皇帝是在打压儒门,可却并未赶尽杀绝。
各大书院中依旧保留着一门儒门的学问,这意味着什么?
不管别人看到没有看到,于志宁是看到了。
儒学的地位,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时代在进步,所有的东西都在进步,优胜略汰,这是历史的必然。
汉王朝数百年没有任何进步,这就是倒退,这就是儒家的问题,这就是证明了,儒家并不适合继续主导这个民族的发展。
但儒家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主导不成,那就自然只能去辅助。
可是现在,儒家并未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老师的意思是说,儒门什么时候可以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什么时候才可以重新崛起?”孟攸悟到了一些新的东西,于志宁已经说的这么清楚了,他又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些?
笨,那只是相对的,就像四大书院的学生那样,即使是里面成绩最差的,出来外面依旧是天之骄子。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孟攸真的就是个笨蛋,他又怎么可能会进入于志宁的门下?
如果于志宁没有被降职的话,以他当时的名望以及地位,现在至少也是儒门中影响力前十的人物。
“不是重新崛起,儒门已经没有了崛起的机会,陛下也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天下苍生,同样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儒门的存在,有儒门自己的路子,就像为师刚才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在为这个民族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此时的儒门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甚至是陷入了内乱,所以他们看不清,也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的机会已经来了。”于志宁缓缓的开口道。
看了看自己的这个学生,于志宁心中多少有些唏嘘不已。
想当年,自己门下少说也有上百学生,再看现在,只剩下了孟攸这一个人。
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选择退出的,选择转换门庭的,于志宁并不生气,也并不会去埋怨他们。
大路朝天,各走一方,谁有谁的选择,人家不能怪你,你也同样不能去怪人家。
“过些日子为师要去一趟长安,此行去,是机遇,亦是危机,这半年来你能陪在为师身边,为师甚是欣慰,此次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只要你能坚守初心,若是为师能够东山再起,定不会轻待于你。”于志宁直接说道,他的脾气就是这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喜欢去搞那些弯弯道道的。
而对于目前自己唯一的这个学生,他也不愿意去隐瞒他什么,命都是自己的,自己没有资格去逼着别人选择一个他不想走的路。
“学生谨记老师再造之恩,无论将来遇到什么,机遇也好,危机也罢,学生都会与老师共同进退,只要老师不嫌弃学生笨拙。”孟攸淡定的回应着。
孟攸心中并没有什么花心思,他知道自己能够进入老师门下,那是老师对自己的恩待。
这半年来老师虽然辞官在家,门可罗雀,但却对自己是尽心提点,半年的时间,孟攸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比起之前加起来还要多。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孟攸不会去做这种事,他只知道,是老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即便在这最艰难的时候,老师还始终管着自己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
若不是如此,自己一个穷书生,又怎么去养家糊口?
对于于志宁,孟攸心中仅有的,只是感激,是拿他当父亲一样的看待。
“好了,你先去散步这篇文章吧,为师这几日要去会友,半个月后,陪为师去一趟长安!”于志宁满意的点了点头,一向意不外漏的于志宁,这次也是没能忍住。
孟攸拿着文章去印刷,然后将其散布出去,作为于志宁的门生,他有的是渠道。
当然,这些都是于志宁的渠道,有了于志宁的授权,他自然可以尽情的使用。
而于志宁自身,则是悄悄的离开了家,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又去见了谁?
……
近期的大唐并不平静,先是皇帝毫无征兆的罪己诏,尔后又是皇帝欲修建南北二都,打算天子守边关的消息。
一件接着一件,犹如浪潮一般的猛扑过来,令人应不暇接。
百姓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丝丝的动荡,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引导,这个时候百姓也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可是想来想去,他们仍旧没有想出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自己有对皇帝不尊敬吗?对皇帝的信仰有所减少了吗?
没有……
一如既往的尊敬,信仰还是依旧,他们都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那是皇帝努力执政,广施仁政所带来的。
他们对于皇帝,没有任何的不满,就如同孟攸对于志宁那般,有的是无尽的感激。
自己没有响应号召吗?
没有……
但问题在于,自己在这里生活的很好,而且这是移民,不是其他的时候,更不是那些危难时期,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会响应的。
就像朝廷鼓励他们种植一些新的物种,交替种植之类的,他们虽然心有疑惑,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
每年的征兵,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当兵,挣钱也好,效忠皇帝也好,至少参军的思想是积极的。
他们到底错在哪里?他们不明白。
可皇帝的罪己诏就在那里摆着,他们没有做错,皇帝又为何会替天下苍生承担了这个错误?甚至到了要下罪己诏这种严重的程度,到了要天子守边关的严重程度?
所有人都在反思着,可是这种反思却又如同那些无头苍蝇一般,根本就找不到重点,找不到原因。
整个社会都是晕晕乎乎的,上下充斥着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总之就是很不好,很不爽。
……
“告全体同胞书?哪来的?”马周愣了下,大眼扫了下内容,很中肯,语气也很直接,针针见血。
每天,内阁大臣们都会碰面好几次,相互通报着各自知道的情况,相互商议着对策。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去偷懒,去松懈。
这封文书的出现,也让众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可问题在于,这封文书中充满了儒生的味道。
儒门,皇帝很不喜欢,连带着的,大臣们也不敢表露出这些方面的东西,底下的官员们,对此自然也只能弃而远之。
况且现在的发展情况,也印证了这个思路是正确的,离开了儒门,大唐可以变的更好,可以进步的更快。
“高陵县送来的,前中书侍郎,中书舍人于志宁的学生孟攸在散步这篇文章,被高陵县令扣了下来,直接送到了雍州府,承范就给送了过来。”房玄龄介绍了下。
承范是李道宗的字,李道宗是雍州治中,高陵县是雍州下属的一个县,消息自然是从那里传来的。
“于志宁呢?”马周又问了下,这篇文章肯定出自于志宁之手。
“孟攸说去会友了,最迟半月,他就会来长安。”房玄龄继续说着:“现在的问题在于,于志宁这篇文章,针针见血,句句直指问题的源头,先前我们都觉得这件事情有些不对,有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老夫算是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但明白归明白,咱们该怎么办?对于这篇文章,是封杀?还是坐视不管?”
房玄龄很犹豫,很纠结,将这篇文章送出去,可以立即解决当下的问题,可是儒气太重,万一要是让儒门看到了希望,疯狂的扑过来,朝廷还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不是个容易事,有利有弊,他也不好抉择。
“先坐视不管,任其发展,另外要密切关注儒门的动向,还要派人去找于志宁,越快越好!”马周想了下,接连说出几个建议。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