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镇反,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一起是**政权建立初期,著名的三大政治运动之一。我们家这边1946年解放,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土改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土地改革法”的时候完成的。
六舅是否属于镇反的对象,没有弄清楚。不管是不是,只要按反革命分子罪处死,他肯定是阶级敌人。所以,在以后入学、入团、入党以及政治运动中所填写的重要履历表格中,涉及社会关系的,我都是抱着不敢欺骗组织的老老实实的态度,从来没有遗漏六舅以及三爷、五叔等亲属在土改和镇反时期被镇压的内容。
镇反开始后,语文刘老师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语文课。
刘老师和他的爱人是密山中学一大批教师调到哈尔滨师范学院之后从上海招聘来的,和其他南方大城市招聘来的老师一样,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
有一次,刘老师的爱人到开水房打热水,烧水的“老八路”把她的水盆给扔出了水房子。吓得刘老师的爱人再不敢到开水房去打水;只好求我们班的同学帮助她打水。为此,烧水的“老八路”对我们九丁班也颇有意见。
起因是,不知道是谁说刘老师的爱人吃馒头扒皮,传到烧水的“老八路”耳朵里,他就把刘老师的爱人视为“资产阶级大小姐”,于是“阶级仇恨”的烙印就烙在这位“老八路”的心中,念念不忘。于是,他烧的水,不准她喝,不准她用。
实际上,刘老师爱人吃馒头扒皮纯属误传。我们班课代表去刘老师宿舍拿作文本,正赶上刘老师爱人吃馒头。课代表进屋时,她拿着馒头正在扒皮,扒下一片,填到嘴里一片;她见课代表发愣,连忙笑着解释道:“我从小就养成一个习惯,吃馒头喜欢蘸点儿蜂蜜啦、果酱啦吃。有皮不爱粘,我就先扒了皮,把皮吃完了,然后再蘸点儿那些东西吃。”
烧水的“老八路”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经常替刘老师爱人打热水,对我们班的同学看法不良。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我们班对他也不够尊敬。不知道为什么,一天,烧水“老八路”在水房子的小黑板上,写了“九丁班调皮捣蛋”。同学们看了,暗暗生气。第二天,水房子外边烧水“老八路”的一个木箱里栽种的两颗已经开花坐果的西红柿,不知道为什么发蔫儿,晚饭后,就都匍匐在箱子里,彻底死去。
上课了,刘老师:“今天的语文课讲唐朝的大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柳宗元不到五十岁就英年早逝。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都是谁,知道吗?(有几个同学小声说:不知道。)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柳宗元是山西运城解州人,也叫他柳河东。柳宗元的散文、诗词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思想性强,语言简练。《捕蛇者说》是他在永州当官时的亲身感受,是柳宗元的最为著名的散文。
“《捕蛇者说》标题中的‘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一种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夹叙夹议,讲明一个道理,这样一种文体。上一堂课结束时,我要求同学们预习一下这一课的课文,都预习了吗?”
同学们有的点点头,课代表:“预习了。”刘老师:“好!哪位同学讲一讲课文的故事?”同学们互相看了看,谁也没有站起来。刘老师:“课代表!你讲一讲吧。”
课代表:“课文说,在永州那个地方有一种黑色皮、白色斑纹奇怪的蛇,这种蛇碰过的草木会干枯;咬了人就得死。但把它捉来,风干后作成药,能治各种怪病。皇帝知道了,下命令征集这种蛇,一年征两次。能捕捉蛇的人,可以用蛇抵顶应缴的税赋。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种差事。当地有个姓蒋的人家,三代都独自享受这种好处。可是,爷爷和爹两代人都在捕蛇时,让蛇咬死了。现在这个人干十二年,也差一点让蛇咬死。柳宗元怜悯他,跟他说:‘干捕蛇这个差事这么危险,我跟管这件差事的官说一说,你别干了,你还是照旧交租交税,怎么样?’捕蛇的人大为悲伤,说道:‘捕蛇不幸,恢复交纳赋税就更不幸了。我家住在这个地方已经六十年了。六十年间,乡邻们由于交不够租税,背井离乡,走死逃亡。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不到一户;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两三户;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还有四五户了。只有我却由于捕蛇而能够活下来。那些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气势汹汹,狂喊乱叫,骚扰毁环,鸡犬不宁。而我只要看看瓦罐里的蛇还在,我就放心了。我一年当中冒死抓蛇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过安稳日子;不像乡邻们天天都面临死亡与灾难。现在我就是死了,比起已经死去的乡邻们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而不干呢?’柳宗元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他连想到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自己曾经怀疑过,现在从蒋氏的遭遇看,孔子的这句话是可信的。柳宗元感叹:谁知道赋税的祸害还比毒蛇的危害还大啊!他写了这篇‘说’,是等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员能够看到它。”
刘老师:“好!课代表讲述的柳宗元所写的捕蛇者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孔子说过的‘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有哪个同学知道这个故事?”
学习委员:“我知道!”刘老师:“你给同学们讲一讲。”学习委员:“孔子路过泰山的时候,有一个女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忧伤。孔子让学生子路去问那个妇人,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又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那个女人说,这里没有苛刻残酷的暴政。之后,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苛刻残酷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厉害可怕。”

刘老师:“我很高兴。从课代表和学习委员的讲诉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课文很认真,下了功夫。同学们学习语文,首先要知道课文里的故事。这样,我讲的语文知识,你们就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捕蛇者说》是古文,我们还是从每一个字的读音,每一句的意义学起。我先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听。”
刘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古文字、句子的意义、语法。特别又讲了课文的思想性。他说:“祖孙三代为了避免横征暴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反映了中国古代唐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柳宗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苛政猛于虎’是中国古代先人对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比喻,也是真实写照。同学们学习历史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朝代。对于统治者来说,社会进步靠什么维持?苛政!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各朝各代,政治上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无一不是依靠苛政。这是我的看法。只有通过苛政建立起大家都能够遵守的社会秩序,一个国家才能正常运行。土改时,为什么要斗地主?现在为什么要镇压反革命?就是要建立新的、苏联的那种国家制度。苏联现在为什么发展的那么快?能够在世界大战中打败德国?和苏联有一套严苛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我们学习《捕蛇者说》,学习‘苛政猛于虎’,绝不是说,对与新中国政权敌对的势力不肃清,不进行镇压。所谓的‘仁政’不过是统治阶级实行苛政的一种相辅相成的政治手段。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理想化的‘仁政’。”
第二节课,还剩十几分钟的时候。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是竖着写的,这与他平时横着写板书有些异样,我觉得:奇怪!刘老师写到,“鸡婆讲话鸡仔听,明朝杀吾待差人,落雪落雨高台站,出门玩耍鉴岩鹰。”刘老师写完之后,深情地环视一番全班的同学们,讲到:“我们湖南把老母鸡叫鸡婆,差人或许是收缴赋税的官吏,也可能是其他的什么官吏。‘鉴’字是指注意观看。这首诗比较通俗,我就不解释了,同学们自己去体会吧。”
第二天早饭后,同学们在操场上、走廊里一堆、一撮地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昨天夜里有好几对老师让公安局抓走了!”“为什么?”“听说是反革命!”回到班里,语文课代表说:“刘老师两口子也给抓去了。”“他们也是反革命?”“反革命都是暗藏的,平时看不出来。”“昨天刘老师讲完课在黑板上写的那首诗……哎呀!他是不是早已预感到要被抓了?”
赵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教室。赵老师不声不响地站到讲台上,有的同学看见后,小声说道,“赵老师!”大家立即静了下来。
赵老师:“镇压反革命是我们党的重大政策,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中指出,坚决地肃清一切公开的与隐蔽的反革命分子,迅速建立与巩固革命秩序,以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解放后,蒋介石逃到台湾,贼心不死,一直叫嚣反攻大陆。现在美帝侵略朝鲜,国民党特务,有潜伏的,有新派遣的,蠢蠢欲动,企图颠覆**政权,必须镇压,必须肃清。我们学校抓走的老师,都是公安局早已掌握的反革命分子。他们表面披着人民教师的外衣,暗地里干着见不得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肮脏勾当。同学们一定要和反革命分子划清界限,对阶级敌人不能有一点同情心。”
冬天没有过去,星期天,阴天,偶尔飘落几片雪花。早饭后,我们几个同学去新华书店看书,走过校园北侧的大操场,发现街里的气氛有些异常。
密山中学去火车站的道路上行人稀少,两旁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立或走来走去,驱赶行人。康复医院楼上、县政府楼上,都架起了机关枪;火车站附近已经戒严。半路上,我们被撵了回来。“怎么回事?”“谁知道啊!”“回去吧。”“站路边看一看!”于是我们几个同学,挤在人群中,在大操场南侧的路边向火车站方向张望。
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从火车站那边向南走来。一个人大惊小怪地喊道:“看!后边跟的是些什么人!”全副武装队伍的后面,是大约十几个人为一列的囚犯队伍。每一列囚犯们的左手都是用粗铁丝缠绕连接到一根粗粗的绳子上。囚犯们穿着志愿军刚过江时穿过的绮着竖道的旧棉服。十几列囚犯陆续开进大操场,一列一列地站在操场北侧,四周是持枪的士兵。队伍稳定之后,有一列囚犯由士兵们看护,向操场西侧的树林走去。一个人说:“上树林那边去干什么?”“谁知道呢!”人们都情不自禁向那一列人观看。原来,他们到树林边上集体撒尿。一个人说:“若是一个人有尿,还得十多个人一起陪着。”
五、六辆大卡车开进了操场。囚犯们一列一列地登上卡车。驾驶楼上支着机关枪、满载士兵的卡车走在前面;装囚犯的车在中间;最后还是架着机关枪士兵的卡车。车队缓缓地向东开去。
人们集聚在操场边上,互相打探着。“哪来的这么多的犯人?”“听说是北京来的。”“不是,是沈阳来的。”“往哪拉呢。”“上农场去劳动改造呗。”“听说兴凯湖那边有劳改农场。”“炮八师开的荒地有的是,正好给他们种。”后来知道,1951年沈阳市公安厅到密山县朝阳区,接收原第四野战军炮八师开垦的耕地作为基础,筹建劳改农场。对内称“密山劳改管教大队”,对外称“沈阳市密山农场”。
(2008年9月19日10:19:41)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