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桃源七贤(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灵童答道:“云中子是云中子,仲义是仲义。我和这个人聊的投机,没事就和他一起玩。对了时候也不早了,我先回我师父那里了,过几rì再见。”
目送这位“灵童”走远之后,我看了看熟睡的翟画师问恩人:“我把这位酒仙背进去?”
桃源老人答道:“好吧,背进去。不过要告诉你,他可不算酒仙,里边的才是。”
晌午刚过,“嗯”的一长声,一个人醒来了,他就是云中子。只见他身长约六尺,容貌甚陋,整个脸上没有二两肉,胡须拉碴不知整理,胸前一大块酒渍。这酒渍层层叠叠,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没有换洗衣服了。他睁眼一看是我,问道:“我在何处?”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没有理他。他说:“谢谢你收留我,我还有事就先走了。”说罢就扔给了我几个铜钱。他摇摇晃晃要出门,正好碰上刚进门的恩人。云中子说道:“兄台,何苦来寻我。我这就回去。”
恩人说道:“贤弟说得是哪里话,你现在是在我这里啊。”
他这才反应过来,指着我问:“那这个人是谁?”
“他,我来介绍。”
通过一番谈话我了解到这个人为什么称为云中子。他是长安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年轻的时候才气就传遍京师。后来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也曾想报效国家。此时正是zhōng yāng暗弱,群雄割据的时代。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加强zhōng yāng力量的言论,让各地诸侯视为眼中钉。
就算皇帝有心他也没有力量,所以只能对他视而不见。云中子几次上书都石沉大海,遂辞官不做。后来秦王欣赏他的才华,邀请他过去做官。他做官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发表言论,终于惹恼了秦王。秦王看在他知名度很高的份上没有杀他,而是劝其辞官还给了一笔致仕金,各国都知道他是刺头谁也不敢请他出山,这样云中子只能郁郁不得志。
有了这大笔银子怎么办呢?他用来游历各地山水,更多的时候是买酒浇愁。他活在污浊的乱世,却又无力挽救,云中子只好放浪形骸,妄图沉醉在这世间一觉不醒。因为他游历各地,而且这一天没有清醒的时候,如同在云中游畔。所以其余六贤都戏称他为“云中子”。
他经常乘驴车,手裏抱著一坛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
有一次他走到山野间,正觉口渴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山间酒肆,上边挂一大的条幅上书“三碗不过岗”。他一看,这酒家好大的口气,于是就进店里非要唱唱着酒有多么厉害。他进来便问:“你店里好酒有多少?”
小二答道:“客官,小店的好酒不多,只有一坛。”
“一坛?一坛够吃?”
“一坛酒还要供好多人喝哩,您能喝多少?”
“能喝多少?倾坛喝光也不会够的!”
“喝一坛?您看好外边的招牌,‘三碗不过岗’,在我们这里喝酒能喝到三碗的人晚上不敢过前边的山岗。这岗上野兽从生,万一醉得够呛在岗上小憩一会儿,那就死在岗上了。我们可不敢整坛给您,您要吃过量了,我们可是吃罪不起!”
“哈,哈,哈!三碗?你是怕我付不起酒钱?银两有的是,你就连坛给我搬来!”

掌柜的一听,赶过来说道:“客官,凡是能喝酒的在我这里,也不过两碗,酒量再大,大不过三碗,您要执意多喝,请给我写个字据,出事了,我不担干系。”
云中子道:“那好,拿笔来!”
店小二忙拿出笔墨纸张摆放停当,云中子把字据写完之后交给掌柜的,掌柜的便让店小二搬出那坛酒,放于云中子面前,任他喝去。云中子整年出游,行无定所,好酒不知喝过多少。可知云中子吃酒是海量,从来不会轻易醉倒。
只见他端起酒杯,咕咚咕咚,一碗酒倾刻见了底。这时心里暗惊:酒力果然非凡!一边想着又端起了第二碗,两碗酒下肚,已是晕晕乎乎,头重脚轻。第三碗下肚的时候,就感觉已无勇气再喝了。但转念一想,自己已经夸下海口了,包喝一坛,如今三碗酒喝不了就成了这般熊样,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想到此,又战战索索端杯在手,勉强喝了第四碗,只觉得天旋地转,两眼发黑,情知不妙,忙起身离店出走,往回急赶。
为什么往回呢?因为他怕死在前边的山岗上。他退回来之后到了镇上找了个客店蒙头大睡,也不知睡了多少时rì才醒,然后换个地方接着游玩。他常常把这件事挂在嘴边说明自己喝过好酒,后来有人问他,那个酒家在什么地方。他摇摇头说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实在想不起来酒家在哪儿了。
等和他聊的差不多的时候,翟画家也醒了。接着又是一顿天昏地暗地大喝,我不明白他们何以用酒浇愁,你醒来之后总是要回归这人世间的。最后没有躺下的还是我们两个,我说:“这‘桃源七贤’我已经看到了三位,那四位不会也是酒里好汉吧?”
“不会,这里我们这七个人里边有三位是女子,她们是不吃酒的。”
“啊!怎么会?怎么会有三位女子?”这个年代女人可以如此抛头露面?
“她们三个有一位是我的亲妹妹。另外两个可都是才女。”
“既然七贤有女子,那桃源城里第一奇女李婆婆也应该进入你们七贤之列。”
“你所说的那个李婆婆就是我的亲妹妹。”
我在大街小巷游荡的时候,有时候到一个茶馆里边歇歇脚,喝杯茶的功夫听两句评书,评书的内容就是关于桃花源的第一奇女子。她是桃花源的本地人,后来嫁给了边疆的一位将军。结婚的几十年中她向自己的夫君学习了武艺,不仅如此,凡是府上的下人都要习武,她没事就指点下人的功夫以此来消遣时光。后来夫君战死,儿子在外做官,她带着孙儿举家从边疆迁回了这里。
当时正是匪盗正猖獗的时候,李婆婆这一行人还没有进城就在北门外边被打劫了。李婆婆二话不说带着随从抄家伙就上,就算她们的功夫再不地道,但是对付几个狐假虎威的强盗还是没有问题的。三下五除二这帮点背的劫匪就束手就擒了。
李婆婆押着这帮劫匪见官的时候,引来了百姓的围观。大家对她啧啧称奇佩服不已,大家争相传颂桃花源城来了一位专打土匪的老太太。刚刚进城就把名声打响了,这是李婆婆的一奇。把这帮劫匪解决完之后,李婆婆一行人往自己去桃花源的新住处走,路上碰到一帮围观的人把路给堵上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