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 谁曰相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欢喜文字。
欢喜文字,是缘于文字所表露的色彩。文字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经过人组织后,文字便开始生动起来,仿佛有了生命。总是在不经意间,我们内心最是纤弱的神经给这些文字刺痛,宛如细针快快的扎过,只一瞬便无了踪迹可寻。
夜已经很是深了,妻与女儿早入了梦乡,我却是依旧没有睡意。耳边,王筝的《想着你,睡不着》往复响起。我独坐在阳台的暗色中,拥着凉意,思想却是远远的飞了开去。这些日子总是失眠。失眠依稀是与想起了某些事关联。我说依稀,是因为我不十分肯定。或者,本来便是我想的太过多,想的太过复杂,开始划地为牢,作茧自缚起来。这感觉不是蜻蜓点水的飘忽,而是刀刻一般的清晰、深切。
菩提树下,谁曰相思?
我轻声吟出此句。是了,我是在想念着某个咫尺天涯的人啊。
菩提我是早听说了的,却始终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见过。在古印度,菩提树是唤作毕婆罗树,一种很是寻常的树,一如我在珠海平日里见的榕树,大王椰。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皮黄白色,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据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六年的苦行之后,便是坐在一棵十分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释迦族的圣人的,并为后世尊为释迦牟尼。同时,世人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于是将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便是觉悟之树。

我不是圣人,自然也便无从谈起甚么参悟之道。相思原也是人皆有之,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罢了。相思仿佛一棵青藤,不依不饶的紧紧缠着你,牵扯着你,终于在你的心中固执的坚守下来,然后泛滥开去。于是,你开始失了魂魄,开始无了主见。你努力的想斩断它,不让它生根,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相思愈是残忍起来,驱赶走你的睡意,磨损尽你的味觉,不时骚扰你的思想,愈间中的紧捆你的心,让你整日里恍恍惚惚,茶饭也不思,全不知道今夕是何夕。很快的,你也给折磨的人不是人,鬼不像鬼,生不若死了。
有甚好法子可以稍微减轻相思的痛么?
有是有,但并不是合适每个人用。这便是写文字。将自己的切肤感受编织成一篇篇的美文,让一个个单调、枯燥的文字幻作感性的说话,一如伊便在你眼前,你只是想努力将自己的相思说与伊知道。这般做的好处,便是,你终于可以将自己感动,从而忽视了相思的痛楚。
金大侠的《天龙八部》中,有人问段誉:此生你最难忘的时光是什么时候?段誉说:枯井底,淤泥处。为甚?因了其中滋味自己知。
那么,可人儿的,你此生最是难忘的时光是甚么时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