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大衍神功 (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行九人离了“碧霞元君祠”,兼程赶路。小云原想和翥凰先行赶往“真武观”,但此行他已经领教了月无双的绝世神功,考虑到清雅七人一旦遇到魔教高手,不免有性命之忧。随即放弃此念,宁肯慢一点,也要和众人结伴前行。飞行半个时辰,一条大河出现在前方,河水橙黄,小云心知它是黄河,招呼一声,九人在河堤降落。
时值仲春,河水并未完全解冻,暗黄色的冰凌如犬牙参差,积聚在大河中央。春汛未至,泥汤似的河水流速较慢,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岸边沙滩泛起白花花的盐碱,芦苇、野草还没有返青,枯黄一片,连天接地,浑无际涯,景色苍凉雄阔。九人心中郁郁,眼望大河如斯而逝,不舍昼夜,不禁神魂摇曳,久久无言。
远处传来喊杀声,小云凝目远眺,见数里开外两支部队正在鏖战不休。双方力量悬殊,一方约有五万人,另一方最多也就万余人,此时已被三面合围,正在且战且退,阵势不见散乱,想是日常训练有素。队伍中央一杆大旗,迎风招展,上书“独孤”两个斗大黑字,于万马军中颇见精神。人多的一方没有任何标识,所有士兵一色黑衣黑甲,小云已在齐郡逗留了不算太短的时间,一望便知是车万里的部队。心想“朝廷将领中姓‘独孤’的只有景略一人,此刻他被叛军包围,我焉能见死不救?”将景略情况简单对翥凰等人说了一下,然后一行九人飞临战场上空,密切注视战局变化,准备伺机相救。
小云从空中俯瞰,见大旗下一员战将,银盔银甲素罗袍,佩弓挂剑,手持一杆钢枪。跨下坐骑通体碳黑,四蹄雪白,正是绝世名驹“乌云盖雪”。此人英姿飒爽,杀气腾腾,果然是儿时好友独孤景略。他亲自殿后,掩护部队撤向东南方向的一处山谷,估计是想凭借谷口的有利地势,阻挡敌军追袭。每当车万里的部队逼近,他便会独自纵马冲入敌阵,手中长枪犹如蛟龙入海,上下翻飞,勇不可挡。顷刻间,就能戳死数十人,敌军攻势受阻,为自己部队赢得撤退时间。
如此,且战且退,片刻后部队全部撤入山谷。数千士兵守住谷口,张弓搭箭,“嗖、嗖”声连成一片,羽箭如飞蝗暴雨,飞向敌军。车万里的部队接连冲了数次,死了几百人,始终无法攻入山谷。鸣金收兵,后撤三里,安营扎寨。营寨一字排开,宛如长蛇,将谷口三面包围。叛军熟悉地形,如此安营,估计谷中再无其它出路,是要瓮中捉鳖。
“砰、砰”声不绝,同一时间,景略的部队也开始兴建营盘。劈柴挑水,埋锅做饭,秩序井然,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丝毫不见紧张。小云招呼一声,九人在一座高山上降落。低头俯瞰,见景略部队所处的山谷,面积不算太小,三面环山,就似一只口袋,能进不能出。谷底有许多低矮的民宅,大约数百间。屋后是缓坡,上面种有庄稼和果树。再往后便是山崖,寸草不生,壁立千仞,绝难立足。
小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此处地势如此险恶,景略和他的部队除非是变为飞鸟,否则,绝难逃出生天。心里犹豫不决,如果自己出手刺杀叛军统帅,景略自然可以轻松脱困。但问题是,车万里虽不是什么好东西,轩辕翊国也不见得就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自己身为出家人,不但涉足国事,并且厚此薄彼,岂不惹人非议?权衡再三,打定主意,一旦叛军攻入山谷,自己可以救出景略一人。至于其他人是死是活,天下是姓“轩辕”,还是姓“车”、姓“丰”、姓“左”,既非自己力之所及,也非自己职权所在,只得听之任之!

半个时辰后,见景略部队的营寨已经建好,一行九人在辕门降落。小云对担任警戒的士兵道:“请代为通传独孤将军,故友云归鹤造访。”士兵转身入内,很快返回,道:“独孤将军军务繁忙,请云先生自行入见!”搬开鹿角丫杈,放众人入内。此时已过晌午,军营内除了少数士兵正在巡逻,其他人各回营房休息,大敌压境,仍是作息如常。
小云暗暗点头,景略治军有方,令人钦佩。前行片刻,抵达中军大帐。景略迎出,和他热情相拥,道:“你我今日在此绝境相逢,也算人生难得奇遇!待会儿,定要饮酒庆贺一番!”说完,放声大笑。步入帐中,众人分宾主坐下。小云将自己一行,一一作了介绍。景略见翥凰姿容绝世,也是神驰目眩,暗暗向小云一挑大拇指,以示赞美。清雅见小云微微一笑,神色流露出几分得意,不禁心下凄楚。将头转到一边,只作不见。
寒暄过后,小云问起此战缘由。景略喟然长叹,将今日之事的起因简单说了一下。自从他代替澹台复羽征讨车万里,就一直和充任“监军”的雍王轩辕佑国意见不和。此人是皇室贵胄,胆子极小,畏敌如虎,连续数十日,下令坚守营寨,不准和敌军交战。景略数次请战,都被他一口回绝。无奈,此后再遇有战机,便不再请示,直接提兵出战。每次都是大获全胜,满载而归。
他一向治军严谨,体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此番不遵号令,却又屡建战功,轩辕佑国不免疑忌颇深。数次上书朝廷,诬告景略不服从调遣,有不臣之心。“正统皇帝”每次批复的都是“知道了!”三字,除此再无其他表示。轩辕佑国以为景略圣眷优渥,不敢再行上书诬告,但私下里却是处处提防,事事掣肘,使景略再难自行调动军队。
其实,“正统皇帝”轩辕翊国也并非完全不信轩辕佑国的诬告,二人有兄弟之亲,景略只是一员普通将领。谗言入耳,“正统皇帝”也是疑忌丛生。他之所以没有下旨责问此事,是担心激起景略发动叛乱,所虑者不过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非是对景略有多么放心。朝中大臣老于世故,经验表明,一旦皇帝对某位朝臣存了猜疑之意,用不了多久就会下旨惩处此人。于是纷纷见风使舵,上书指责景略有谋反之心,以示自己有先见之明。另有几位较为正直的大臣,见景略秉承儒家精神,虽处嫌疑之境,做事仍旧勇往直前,不计后果。可谓善于谋国,罔顾谋身,已知他结局必定可悲,不禁代他惋惜。连自己的生命也难以保护周全,又怎能为国效力?又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直无私,虽是美德,但有时却能形成恶果,景略不屑于顺应小人,致使自己身陷危境,犹自不觉,可谓痴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