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捡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日,杜九将要与杨康告别了,别时,杨康多嘴问了一句:“胡副使,不知福国公接下来要到何处?”
杜九心中打趣道,接下来小爷就要向西而去,去西天拜佛求经去了!
不成想,胡烈所说的竟然与杜九想的不谋而合。书书网 更新最快
“哦,陛下让国公爷祈雨,思来想去,这黄山倒是个好去处!”
胡烈经过这几天与杨康的相处,看杨康倒是没有那么不顺眼了。
胡烈觉得,就冲他救得国公爷,他也不像是会坑蒙拐骗的那种人!
但其实,杨康哪里会什么医术,他其实就是一个披着道士皮的出版社老板,嗯,往大了说,应该是文化传媒集团的董事长!
当然,他对慈善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他的产业能在江南迅速站住脚跟的原因。
“有舍有得”这个词在杨康的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杜九也从原本的心疼钱,变成了对杨康的钦佩,毕竟,道理谁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不过,杜九现在已经没有心思想这些了,因为,就在刚才,自听到要去黄山时,杜九就退缩了。
上回那山,也仅仅是个普通的山罢了,就那,都还能劈死个人呢!
这黄山咱没去过,但也听说过呀!那可是与泰山那是一个级别的!
这没求来雨还好,若是求来个雷阵雨什么的,那山上的人,岂不全是避雷针了么?
要命的事儿,杜九每每都是躲着来的!
想到这儿,杜九连忙抱着杨康不撒手,任胡烈怎么劝说,也不离开。
笑话,要找死你自己去,别搭上小爷,若不是今日杨康多嘴问了一句,小爷还真不知道你要带小爷去送死呢!
而杨康,此时内心却一阵激动,心道:嗷嗷,仙长抱我了!
杨康见杜九抱的紧实,以为杜九是想要自己跟着去呢。
杨康狐疑的看了看胡烈,心道,肯定是仙长已经得知有人背叛,想要自己助他一臂之力呢!
仙长竟然用得到自己!杨康想到这儿,越发有了豪情,杨康紧紧的看着杜九的眼睛,心说,但有吩咐,万死不辞!
可杜九与他并未心有灵犀,根本不知道杨康在短短的时间内想了这么多。
“胡副使,不用再劝了,看来也是贫道合该走这一遭!来人,备马!”
杜九愣了,猛地抬头看向杨康,心道我凑,你跟着凑什么热闹?
小爷是想留下啊!留下!
杨康见到杜九激动的眼神,不禁转头对还在犹豫的胡烈道:“你看,福国公都在催了,带上贫道,也许还能帮你们些忙呢!”
胡烈顺着他的目光一看,果然,国公爷眼睛都要放光了!
其实是要冒火吧?
胡烈只好道:“罢了,杨使者也是有本事的人,也许今后还要仰仗杨使者了!”
“严重了,严重了。”杨康话落,杜九就气的一甩袖子,只见杜九走远两步,然后翻身上马,继而打马冲将出去。
杨康心道,看来自己猜对了,看,仙长上马了!
杜九若是知道杨康心中所想,一定会破口大骂:你瞎么?你哪只眼睛看到小爷乐意了?
不管怎么说,最后杜九还是跟着队伍去了黄山。

因着山间道路不好走,废了近一个多月,这才到了黄山脚下。
人间十月,南方仍是滴雨未下,粮食的问题已经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水的问题。
现在但凡含有一点水分的东西,都已经被人们消耗一空。
人们纷纷背井离乡,聚集在拥有运河的几个城镇。
城镇因为涌入大量的流民,治安很是堪忧,但官府也不能不让人活,于是,只好在城外设下聚集点,每天为他们供水供粮。
万幸,长江还算壮阔,养活这数十万户人口一点也不吃力!
就是,人多了,难免会有些不平事的发生,官府为了杀鸡儆猴,直接将闹事的砍了头。
这下子,朝廷的御史又开了锅,有说:
陛下早有诏令,重刑犯都要经过刑部多次审核才可砍头的,你这直接就砍了,这是藐视法令,是大逆不道,是……反正就是不对!
当然,也有人跳出来,指着那些老御史的鼻子反驳道:
老不休的,将在外军令尚且有所不受,何况当时那种情况。
情况紧急,不那么做,定会有人怀着侥幸的心情,去铤而走险,一旦那些流民起了反心,尔等担待得起吗?
朝廷上吵的热火朝天,好不混乱,而南方的那些流民却是乖巧的不得了。
不巧,那被弹劾的官员正是廖刺史,可是,远在黄山脚下的杜九等人,却对这一切全然不知。
幸好,李世民碍于不能临阵换将,只让人传诏下去,让杜九暂代刺史一职,等江南事平,再让廖刺史回京,由他李世民亲自审问。
众大臣见李世民表了态,做出的决定也不偏不倚,就不再上奏了,毕竟,在官场混的,就要讲究个度!
太子李承乾在一旁,将此事的始末从头看到尾,当真是心有余悸!
众臣走后,李世民问恍惚的李承乾道:“对于此事怎么看?”
李承乾没缓过神来,直将心底的话脱口而出:“御史太可怕了!”
李世民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
李承乾原本还挺后悔自己这句话的,怕给李世民造成什么不好的印象,不成想,效果竟然比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给出的答案好。
听着李世民跟自己感慨:“朕知道承乾你不想跟朕藏心思,这很好,但你要知道,作为太子,只有他们怕你的份,决不可在他人面前说出这种话来了!”
李承乾看着李世民,心道,说的好听,我就不信你不打怵那些御史!
但李承乾表面上还是一副崇拜的样子看着李世民道:“儿子知道了,儿子也只会与父亲说这种话!”
果然,听了这话,李世民更开心了。
李承乾看在眼内,心道,父亲的心,老了……他竟然喜欢上了奉承的话!
看来,我要趁现在父亲心思还清明,多学学为政之道,等到那一天来临时,孤可就要藏拙了!
想到这儿,李承乾直接将心中的疑问道了出来:“父亲,儿子有一事不明,为何要让九郎做这个刺史呢?”
李世民并没有回答他,而是问了句:“你认为南方事平需要多长时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