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混账朱佑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为这所谓的“叶淇变法”,在朱高炽看来,它直接影响着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
大明灭亡的原因,在后世看来,众说纷纭,有的说亡于万历,有的说亡于阉党,也有的说是亡于流民……
但这中最关键的就是,大明的灭亡与财政破败有直接关系!
没钱安抚流民,没钱镇压李某成、张某忠,没钱和后金开战……
因为没钱,导致崇祯在最后的日子里,连宫里的金银器皿乃至铜壶都拿出去当掉充作军费!
然而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还是没钱!
而大明没钱的根本原因,不是文官在贪,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朝历代都有贪官,整合起来的财产依旧很客观。
可大明的没钱祸根,早在弘治五年的时候就已经埋下!
最大的毒瘤就是“叶淇变法”!
明朝初年,在大明的铁血强军之下,蒙古人败退到漠北,可即便如此,其势力依旧很强。
因此大明为了保证边境的安宁,于是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境,开始设立军镇,以防范蒙古人入侵。
起初设置了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
之后又增设了宁夏、蓟州、甘肃三镇,再之后弘治年间再增设太原、固原二镇,也就是大明的“九边重镇”!
可军镇虽然设立了,有城有人这些还远远不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明之初粮食是最大的问题,可大明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养活边境几十万兵马,对大明来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而且朱元璋也不敢给乱世过后的百姓增加太沉重的负担。
因此,洪武三年,大臣杨宪,给老朱提出了纳粮开中的建议,具体来说就是:
政府根据边镇需要军粮数目,在民间招标!
中标的商人往边境军镇运粮,粮食运到以后政府给商人颁发盐引,然后商人凭盐引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贩卖以获利。
这种方法得到了老朱的批准。
首先便在大同镇作为试点,很快推广大明全境!对于初生的大明来说,总体来说还是利远大于弊。
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
开粮纳中,更是大明铁骑强大的保障!
想到这些,朱高炽不禁深吸一口气,开口道: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外内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爷爷八次北征,我爹朱棣五次北征!”
“每次都大大削弱了蒙古的力量,保卫了大明边境。”
“这几次战争耗费军粮马草无数,但却没有造成汉武帝时期,那种极端的民怨沸腾的局面。”
“开中的功劳可谓是无与伦比的!”
提到开中纳粮,朱高炽眼神中有赞叹之色浮现而出。
“可开中纳粮仅仅只是适用于明初,以及懂得利弊的明君,显然弘治并不在此列,他根本看不到其中对于当时大明的弊端!”
“不仅如此,反而变本加厉!”
“开中之后,大明用“巨额的利润”吸引商人,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危害,就是盐引超发!”
说到这里,朱高炽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一旁的河灵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他自然对诸天大明的历史有着了解,对于朱高炽所说的这些也是了解的。
本来颁发盐引,要根据运粮的成本和食盐的利润决定粮食与盐引兑换比例,盐引的数目要根据食盐的产能决定。
所以食盐的产出限制住了能往边境运多少粮食!
但当时的大明没有不考虑到这一点。此外,还有大量皇亲国戚贵族官员利用权势侵占盐引。
按照大明的规定:
监临官及四品以上官员家人不许中盐营利!
但是当时的官员就知道用亲戚的身份,侵占盐引。
尤其是皇室,在这方面更是不检点,有仁君之名的明孝宗,数次赐给皇亲国戚盐引,后面也就跟着有样学样了!
这也就导致很多商人空有盐引,而无盐可支,只能在盐场等着取盐。
由于开中制被破坏,无盐的情况开始愈演愈烈。
成化末年,仅两淮盐场就有五百余万引盐无法支取,甚至有守支数十年的情形,大大打击了商人的积极性。

如此,也就导致做开中盐生意的商人越来越少!
从而导致边境粮食遇到危机!
想到这些,河灵点点头后,思考道:
“其实按照当时大明的处境,这些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如果尽早按量兑换盐引,大力打击皇室外戚乱用盐引的现象。”
“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闻言,朱高炽不禁赞许的看了一眼河灵,道:“不错,看来你恢复的这段时间,那些书没白看。”
被朱高炽夸赞,河灵却是一笑,道:“这是自然!”
见他如此,朱高炽也跟着道:“可惜的是,一切的关键不在政策,而在执行。”
“偏偏,弘治那混账还采取了一个最坏的办法。”
听到朱高炽开始还说弘治是个中规中矩的不错后辈,再到现在的混账,河灵不禁暗自撇嘴。
“翻脸比翻书还快作风,越来越有皇帝风范了。”
不过河灵也能明白,为什么朱高炽怒骂弘治是混账的原因。
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被孝宗皇帝批准,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开中折色”!
从此,
商人不再需要往边境运粮,只需要缴纳银两,就可以做食盐生意。
这个方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年之内,国库增收白银百万余两!
然而,
叶淇变法,却是违背了开中制的初衷。
这是本质上的不同!
因为纳粮开中解决的是军粮问题。
纳银开中,解决的是国库收入问题。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大明为了这百万白银的眼前收入,把军粮问题抛诸脑后。
更不要说开中制,引起的农民实边等连锁反应了。
幸运的是,弘治帝,朱佑樘在位时,明王朝的边患并不厉害,也就没有体现出来太大的弊端!
但却是为后世大明埋下了祸端,那就是女真的崛起!
直至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起兵反明!之后开始了大明与后金长达几十年的边界战争。
可明朝自隆庆开关以后,大量白银开始内流!
隆庆至崇祯年间,流入大明的白银更是高达三亿余两!
明末时期,商品经济更是空前的高度发达,整个大明国,整体来看是很有钱的!
可大明国库,却是穷的震古烁今!
万历收矿税,魏忠贤收商税,崇祯加派三饷,这中间即便也有个人穷奢极欲,但无论怎么算,也不该穷到崇祯皇帝当铜壶的情形!
逐年的军粮成本的增加,士兵军饷的贬值。
之后,随着纳粮开中被取消,再也没有人会傻到去九边开荒种地,边境地区,人烟越来越稀少!
做生意的商人自然更少,于是……
诸物腾贵!
纳粮开中时边关大约一两银子一石!
纳银开中后,竟卖到五两一石!士兵领到军饷,本来花销之外,还能给家里留点钱,现在连花销也不够了。
所以士兵自然是满腹怨言!
一旦军饷没按时发放,就会出现“闹饷”。
此外,镇压或者安抚各地所谓的义军,也需要大量白银。
对于当时的大明朝臣,能人不是没有,可不管是多么好的计划,又具备多大的可行性,可是没有钱,一个都执行不下去!
于是,崇祯末年,大明的财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镇压辽东各地战事和起义需要大量银两,可是国库没有钱,所以朝廷只能不停地加税;
既然要加税,就要搜刮百姓!
百姓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只能揭竿而起!因此,各地起义军就永远无法被彻底剿灭;
然后,就需要更多的军饷……
如此反复循环!
终于,
大明崩了!
“所以,我大明亡国的根本祸根,早在弘治那混账的时期,就已经埋下,身为皇帝,不能高瞻远瞩!”
“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职!”
“说他中规中矩,我都觉得是高看了他。”
“目光短浅!”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