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明王龙凤七年,蒙元至正二十一年,春二月,二十三日。也即辛丑年,辛卯月,乙巳日,以星象推算,正是该到吉神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是为“黄道吉日”。宜:嫁娶,订盟,纳采,动土,徙迁。
李荣的大婚之日,便定在了此日。
依照礼节,诸般该提前走到的程序,早在此日之前便都已经走过了。这礼节,是蒙元根据朱熹《家礼》中有关婚礼的内容而制定的。再往远说,这朱熹的《家礼》,其实所依照的还是自周朝以来便就形成的《士昏礼》。只不过《士昏礼》是有六礼,而经过变动之后,现在的婚礼则是有七条。
头一条,议婚。必先使媒氏往来通言,俟女氏许之,然后“纳采”。
次一条,纳采即下定。主人具,夙兴,奉以告于祠堂。告庙而后行,示不忘祖。乃使子弟为使者如女氏,女氏主人出见使者,遂奉亦告于祠堂。出以复授使者,遂礼之。使者复命,婿氏主人复以告于祠堂。或婚主人亲往纳采者听,婚家之主也可以亲自去纳采。
次次一条,纳币即下财。以男家为主,办酒筵,请女氏诸亲为客,女氏诸亲先入座。男家至门外,陈列币物等。令媒氏通报。女氏主人出门迎接。相揖。女氏主人先入,男家以次随币而入。举酒,请纳币;饮酒,纳币讫。女氏主人回礼,婿家饮酒毕。主人待宾如常礼,许婿氏女子各各出见。两边的亲家,包括女方的婆婆和男方的丈人,互相见个面。
此三礼行过,接下来就是亲迎。新郎官和新娘子该要出场。
亲迎的前一日,大都等地有风俗,盛行在出嫁前为姑娘沐浴。家人把女儿送入堂中澡浴,男家一应都散汤钱,凡应役者赏有差。男家复把避风盏之类,比及出门,轻者十封,及有剃面钱之类。迟明则出嫁。由男方出钱,在迎娶的前一天,请将要嫁入门的新媳妇洗澡。
上都距离大都不是很远,此风也是颇为盛行。只不过李荣身份不同,,这一条就免了。但是另外一条却是免不了的。临出门前一夜,哈尔吃需要先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也就是说,先要派人去把新婚的房子给整顿一下,不外乎送些家具、办些器具之类。
男方置办房子,女方置办家私,这也是早有传统。但是,李荣身为一方诸侯,什么东西没有?实际却也不需要哈尔吃来“张陈”,只是恪于规矩,任由哈尔吃准备了物事,略略地稍微送来了一些。
便在这日夜晚,宾客云集。
有朱胜、洪洗象等上度大臣,也有蒙等安丰贵客,更有从沈阳等地将将赶至的贺喜使臣,满室衣冠,尽皆朱紫。动辄见人,便是名士。李荣置酒办茶,穿梭其中,他本来就心中有事,当此之时,却又不得不打起精神,迎对诸人的恭贺,笑语殷勤,累得实在不轻。
好在诸人也都知道,他明日还得早起,并没有闹得太久。二更前后,即便各自散去。
。”
今日,乃李荣大婚之日。
他天没亮就起了身。新郎官大婚,不能一个人去迎亲。便在早几天,为表示不忘旧人之意,他还就特地从驻守上都的军中召来了许多的老弟兄,以及不少百站老卒中的老人,还有一些自起事就追随左右的有功将士。共计有四五十人。与之约定好了,即便由他们做为随同迎亲的队伍,以厉鬼为为首之人,到时候陪伴李荣一同前去哈家。
此一日,诸人亦天还没亮就来到了府外。一个个皆是软甲在内,锦袍在外。远处看去,尽皆昂藏大汉;近处细观,无不英俊勃发。大约因为行伍的习惯,其中有几个人,还都随身带的有长刀短刃。
张玉瞧见了,走至近前,蹙了眉头,说道:“、今天主公大喜之日。、你们还带着这些劳什子作甚?、还不快快取下!”来的诸人,多数都是年岁不大,二十出头、三十下,闻言皆笑。那几个带了军器的,听了赵过的训斥,不敢分辨,嘿然一笑,将之取下,递给了门口的侍卫。
门口两侧,大红的灯笼高高挑起。除了这些陪同迎亲的人们之外,又有数百的精锐士卒,有骑马的,有徒步的。他们之任务,是在来回清道,并兼有扈卫之职。因天色尚暗,不少人还打着火把。与灯笼互相映衬,把燕王府门前的这一整条街道映照的都是红彤彤。
又有许多的府仆役,或用捧、或用抬,一一取出迎亲时所会用到的物事。这些物事,都早安排了有专人看管,分别都分发下去。
不过,人虽多,事虽繁忙。说话的却没几个。夜色未去,静悄无声。也不知过了很久,又似乎刚刚过去片刻,总之,便在天亮未亮之时,猛然间,听到府内有人似乎高声说了句什么。紧接着,府内传出来了一片喧哗之声。陪同迎亲的诸人窃窃私语:“莫不是时辰到了?”
话音未落,府门口,昂首阔步走出一人。一身大红的吉袍。观其穿戴,虽可看出是新郎官的打扮,却又与时下流行的装扮有所不同。诸人中,却是也有消息灵通的,低声说道:“早就听闻,今日主公大婚,专从城中刘裁缝铺子处,订做了一套仿宋的吉服。看来,应该便就是这一身了。”
再去看出来此人,年不过二十,神采飞扬,灯笼映照之下,满面喜气堂堂。其身后,又有十数文武大臣相随。左边乃是哈
,右边则为朱胜。府前诸人、诸军,骑在马的,纷纷跳下;执有军器的,纷纷平放。呼喇喇一声,近千人跪拜在地,齐声高呼:“恭贺殿下大喜!”声震屋瓦。
这出来此人,正是李荣。
李荣哈哈一笑,说道:“今天,是我大婚之日。咱们不叙君臣之礼,诸位且请起身。适才礼仪官儿说,吉时已到。……,诸位,咱们这便出发?”转回身,与朱胜等人道,“天色尚早,路风大。诸位大人,多有年老者,不必随我去了。
朱胜、潘晓躬身应是。
张扬转出,将李荣的坐骑牵来。
李荣更不多话,一手按住马鞍,不等张样屈膝、做人蹬子,即手、脚用力,翻身马。他到底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虽多时不曾阵,这马、下马的动作却像早就刻在了骨子里似的。一套凭鞍蹬的动作使出来,端得漂亮,便好似行云流水。尤其还穿着新郎官的礼服,更是增色三分。
随从迎亲诸人里边,那写的老兄弟、乃至百站老卒中的老人,与李荣的关系自不必多言。货真价实的自己人。更又且这些人都是行伍的出身,性格多数粗豪,目睹此景,都是忍不住,一叠声,大声喝彩。
李荣高踞马,面带笑容,与诸人抱了个四方拳。
邓勇快步过来,仰起脸,问道:“这、这就走么?”李荣笑容不改,也不看邓勇,仍旧还是一边与诸人抱拳道谢,谢他们喝彩,一边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邓勇转身待走李荣又把他叫回,轻声问道:“李鬼那里?”
“请主公宽心。两刻钟前,力将军才送来一道军报,城中、城外守军各营皆安然无恙。”李鬼有守城的重任,李荣的婚礼,他是没办法参加了,现正在城中军营里边坐镇。李荣微微颔首,说道:“且带了弟兄,前头带路,这便起身,往去哈家。”邓勇遵令,转身高呼:“奏乐,起行。”
按照礼制,婚礼不用乐。但自前宋时,就已经普遍开始用乐。每有婚礼之时,往往迎亲的队伍所过之处,“鼓乐喧天,笙歌聒耳”。
邓勇一令既下,顿时音乐具举,一时间,声破夜空,热闹非凡。
前头乐队鼓吹,中间李荣与众迎亲的伴当策马徐行。其后,又有成百的家人、仆役抬举着诸般诸样的物事,有花瓶、有花烛、有洗漱妆台、有裙箱、有衣匣等等,跟随而行。并在李荣等人之前,有人抬着花轿。

,迎亲之礼,向来有专用花车。只不过,也是从前宋的时候起,民间便改为流行用花轿了。
再往前,在乐队之前,又有二三百步卒开道,火把照亮。再往后,仆役之后,又也仍有二三百步卒殿后,一样的火把通明。而在队伍的两侧,则俱为是如狼似虎的骑军。
沿着街道,队伍缓缓前行。有临街的百姓,早知道今日李荣大婚,很多人家也都是彻夜未眠,只为了看一看总管的排场。
寻常人家,没有楼阁,因有禁令,也不许出门,便举家带口地聚在门口,透过门缝朝外观瞧。而至于富贵豪绅,则自可登楼阁,呼朋唤,自高处从容远望。更还有那一些的好事之人,家本不在迎亲队伍要走的街,却因为想要瞧一瞧热闹,少不得走亲戚、寻朋,也是早早地便找着了能借给他们地方的路家户,凑做一处,同样地欢喜观看。
这一番排场,不必一一细表。
只说那街道两侧的百姓人家,看的人中,不但有男子,还有为数甚多的妇女。都是或近或远的看去,看见邓舍骑在马,身姿英武、意气昂昂;再又往左右前后看,又见有无数的飒飒少年,簇拥随行。真如众星捧月也似。却也不知,有多少待字闺阁之中的少女,因此而被逗起了相思;却又也不知,又有多少早已嫁为人妻的,亦然因此而被挑起了春情。
这迎亲队伍该要走的街道,却都是提前便就规定好的。绕着益都城,转了足有半圈,总算来至了哈家门外。天光已然大亮。诸军熄灭了火把,各按位置,纷纷站立。
到了地方,却又不是立刻就能见着新娘子的。自古有风俗,要先“起檐子”。何为“起檐子”?就是作乐催妆,促请新娘子轿。待诸军、诸人、并及前头的乐队等等悉数站定,邓勇等人先行下马,都是转脸去看李荣。邓勇为人,性子谨慎,虽然与李荣是为总角之交,这会儿却不肯多说话,只是笑。随从迎亲的伴当中,有胆大者,喧哗高叫。或者嚷嚷:“将军!还不快请下马?”或者嬉笑:“新娘子,怕都等得急了!”
李荣一笑,也不责备他们没大没小,自下了马。由诸人拥护着,来到花轿边儿。花轿就停在了哈家门外的正中当间。
哈家的门没开,紧锁关闭,外头一个人也没有。鼓乐稍歇。赵过扭转过头,看了看后边一片黑压压的人头,请示了李荣两句,一挥手,乐声再起。李荣带头,叫道:“新妇之,……。”诸人齐声随叫:“催出来!”
要按规矩,估计得叫嚷好一会儿,新娘子才会出来李荣毕竟一方诸侯,哈尔吃又谨小慎微,哪儿有胆子让李荣久等?一声大叫未毕,哈家的大门“吱呀”一声就打开了。连带邓勇在内,诸人都是不由大笑。
有年岁较大的随从伴当笑道:“当年在老家,俺也曾经有过随乡人迎亲。却几时有曾见过?叫嚷一声,新娘子便会出门的?哈哈!”恭维李荣,“将军之威,果然了得!”此话一出,诸人更是笑个不住。
百十人拥簇之间,正中一人,凤冠霞帔,带着花冠,大红的盖头。
虽瞧不见容貌,诸人却也尽知,此必便是新娘子若瑶了。哈尔吃亲自随行左右。这新娘子出门,自出厅堂起,一直到轿,有一个规矩,脚下不能沾尘,也不可落地。即便必须着地,也得有人背。通常都是兄弟或舅辈。若瑶没有兄弟,舅舅倒是有。但是,却仍旧又还是因了邓舍的身份,她的舅舅们虽然为了此一婚事而早就来到了益都,却硬是没一个人敢背的。上沈之主,太尊贵。最重要的,。背出来个问题怎么办?没人有这个胆量。不过,这也没关系。前边铺毡子、地毯就是。
此一风俗,早在唐时,便就有了。当时叫做“传毡”。白乐天《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
有个说法,意谓不能父母家的土带走,也即是说,不能把父母家的祖传财富带走。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既然嫁出去,那就是别家的人了。两块毡子,前后传递。新娘子走到哪儿,毡子便铺在哪儿。中原一带,也有用袋子的,称之为“传袋”,意思不言而喻,“传宗接代”。
李荣身为上沈之主,虽然俭约,却也不差这么一块两块的毡子,虽然规矩如此,做的地毯倒是不妨可以大一点。大红的地毯,羊毛质料,雍容华贵。倒却也是因此,免去了一些罗家下人们的传递之劳。
新娘子已出,诸伴当齐声高呼,又是一阵大叫:“新妇之,催轿!”
这一句,却是没这个规矩的。人皆好热闹,喊叫几声,也是凑趣。李荣不以为怪。若瑶轿。了轿子,却还不能就行。要赏赐花红,给利市钱。否则,迎亲队伍不肯起步抬轿。有读过些的,乱声喧闹:“高卷珠帘挂玉钩,香车宝马到门头。花红利市多多赏,富贵荣华过百秋。”
讨个好口彩。说的新娘子高兴了,大把的花红自洒将出去。李荣笑眯眯,任诸人去闹。直闹了多时,等迎亲的伴当对拿到手的花红都表示出满意了,这才鼓乐一声又起响,打道转回城府。
随从李荣迎亲的诸伴当,可不比哈尔吃。
他们能被李荣挑中,本身就已经说明他们皆是为李荣的梯己人。其中胆大包天的,着实很有几个。李荣是主公,若瑶过了门,便即为主母,该有的礼节肯定不能缺,但是该闹的,他们却也是肯定会去闹一闹。所以,要花红、要利市,没一个人肯手软。甚而有之,还有去逗哈尔吃的。不过也只能赔笑、心肝宝贝。就要家人了。也不知道是苦是甜、
依照规矩,女家需用酒礼来款待迎亲的来人。罗李郎又亲自出马,当了主陪之人。他本也是一身吉服,穿戴的整整齐齐,却万万没有料到,这些军爷们没人贪酒,更没有去叨菜,反而打个唿哨,一拥而,把他围住,掏兜的掏兜,摸怀的摸怀,只去找钱,搞得他衣衫凌乱。
他却是还不敢生气,唯有陪笑不已。还是赵过看不下去了,斥责了几句,诸人方才罢手。跟了轿子,随从李荣,转回去向城府。
这接了新娘子,回府的路,却是还有个风俗。亦然还是早在唐时就有。称之为“障车”。即市井无赖、乃至王公拦路求酒、要钱财。北宋初年,此俗仍有流行。大约是闹的太不成样子,宋太祖还专门为此下了严诏禁止。此后,此风遂有所减。邓舍是燕王,没人敢拦他的车。此一条,却是不许多说。但是,没人“障车”,却有人“拦门”。
“障车”之风俗被禁后,便就出现了“拦门”。即在迎亲队伍回到男家门口时,乐师、歌使等人不让新娘子下轿进门,念些礼颂诗,仍旧还是讨要利市钱。
这到了城府外,有早被选出来“拦门”的一个乐师,壮起胆色,来到门首,伸开双臂,念诵礼颂诗,说道:“仙娥缥缈下人寰,咫尺荣归洞府间。今日门阑多喜色,花箱利市不须悭。张玉迈步出来,答道:“从来君子不怀金,此意追求意转深。诸亲聊阔略,毋烦介绍久劳心。”
这几句,则便是为代男家答复的《答拦门诗》。邓勇熟读成诵,又是提足了精神,却是难得,居然在念的时候没有结巴。答复过了,再有利市钱洒出。观看天色,已至巳时。李荣与若瑶,喜气洋洋,前后入府。
1,辛丑年,辛卯月,乙巳日。
有元一代,“举行婚礼的日期,要选所谓‘十全吉日’,即壬子、丙子、乙丑、丁丑、癸丑、丁卯、癸卯、己卯、乙卯、乙巳。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