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胤祯卒年之谜 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永忠的诗句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这句话说得很明白:混沌不清的事实一旦被澄清,这个事实本身就无法生存,必须走向死亡。混沌是《庄子-应帝王》中的传说,内容是:因为中央帝混沌没有七窍——眼、耳、鼻、嘴等,他便一天凿一窍,七天完成凿七窍的工程。有了七窍他变得聪明起来,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彻底摆脱了混沌不清的状态。然而,聪明反而难以生存,死亡成了必然,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永忠借这个典故想要说明的是:曹雪芹是真事的象征,当他把真相呈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他死期来临的时候。永忠的这首诗写于1768年,说明《红楼梦》的抄本在此之前已经流传于世,但知道书的内幕,知道它在说什么的人,恐怕仅限于皇族之内,外人知道的并不多。前面说过,“芹为泪尽而逝”是书已成的另一种说法,是对“书未成”的直接否定,因为“泪尽”是针对“还泪”之说而言。从这个角度看,曹雪芹的死又有另外的意义,它意味着“真事”已经被深深的埋在了雪中,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达到了作者预期的目的。因而,它是真事进入了安全地带,融进了世俗社会,成为了文坛一颗耀眼新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其中的“真事”何时能见天日,何时能够青云直上,扬眉吐气,就要看它的造化,它的运气了,不是作者可以控制,可以预见的。所以,脂砚斋带着矛盾和期待的心情写下这条批语,并特别强调说:“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正是这“再出一芹一脂”,表达了他遇知音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他对“真事”能“一举成名天下闻”的信心。

“胤祯卒年之谜”到此就结束了,这一卷的重点是:胤祯于1755年并没有死,而是出家归隐去完成自己“问世传奇”的心愿,为《红楼梦》的传世做了大量工作,成就了中国文坛的一大奇迹。他在民间默默的生活了十九年,活到八十多岁,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老神仙。当然这个事实能否成立,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不是简单说一说就可以的,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史料加以印证,这些信息和史料从哪里来呢?这正是我们下一卷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第十四卷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