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胤祯在民间的身份之谜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根据《红楼梦》提供的线索,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胤祯归隐之后,彻底摆脱了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在北京的西郊过起了“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日子。周围的人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更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风光无限的王爷,只知道他们又多了一位新邻居,多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多了一位可以交往的人。他随和、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俭朴、勤奋、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让周围的人感到亲切,感到温暖,并愿意同他来往,同他交谈,跟他做朋友,久而久之他便成了他们中间的一员。
就这样,在民间他生活了十九年,直到1774年的一个寒冷冬日,这个顽强的生命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带着遗憾,带着希望,也带着梦想,朝着另一个世界走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天尽头”就是他的归宿,就是他长眠的地方,也是他圆梦的世界。“天尽头”是哪里呢?它就是太虚幻境,就是大观园,就是《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他的陵墓,大观园是他的陵寝,石头记是他的墓志铭。里面不仅埋葬着他的历史传奇,也埋葬着他的心酸血泪,更埋葬着他对大清的一颗赤子之心。
所以,破解《红楼梦》就是发掘一座古墓,只不过这个墓葬不是用常规的泥土和木料堆砌而成,而是用滴滴血泪凝聚而成。在发掘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对墓主人的真实身份进行确认以外,还要尽可能的从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以弥补因为种种政治原因而造成的历史链条的断裂,历史资料的缺失,以完成作者“圣朝无阙事”的心愿。
那么,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胤祯在民间是怎样渡过的?又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成功完成从王爷到平民的转变的?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然而,追溯往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印迹被岁月的风雨不知冲刷了多少遍,能否找到这方面的线索,能否找到相关的资料,能否还原历史的真相,谁也不敢打保票。但要破解这个谜团,就必须从历史中,从过往中去寻找线索,寻找资料,寻找一切有用的东西。幸运的是,我们手中有“曹雪芹”这个线索,也有与之相关的一些资料,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破解这个谜团的可能。
“曹雪芹”是作者的代表,是书的象征,尽管他本人存世的资料不多,但能与他链接和挂钩的线索却不少。而这些线索正是我们“追踪摄迹”,寻找历史真相的目标和方向,胤祯的足迹应该就隐藏在这里。因此,与曹雪芹熟悉不熟悉,有没有交往,都应该是我们搜索的范围和目标,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线。从目前来看,这个范围并不大,只有三个人符合条件。这三个人是:敦敏、敦城、张宜泉。他们与曹雪芹熟悉的程度,交往的情况都反映在了他们保存完好的诗稿当中,而这些诗稿早已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资料。范围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甄别他们的身份,看一看哪一个是我们要寻找的对象,哪一个最有可能是改变了身份的胤祯。

敦敏和敦诚兄弟是宗室子弟,他们的出生、经历、家庭背景以及生卒年月都有据可查,只有张宜泉的档案是一张白纸,其出生、来历、生卒年月以及家庭背景皆无据可考。正因为如此,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5年出版其《春柳堂诗稿》时,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只有这样的聊聊数语:“《春柳堂诗稿》,清张宜泉撰。宜泉汉军旗人。他的一生经历,还有待考察”。当时出版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张宜泉本人,而是因为其与曹雪芹有交往,而这个交往都反映在了这本诗稿中,故而是作为研究曹雪芹的资料出版的,所以对张宜泉这个人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出版社的介绍中,最确定的资料只有“汉军旗人”这一项,但这个结论大概也是没有根据的,仅凭“张宜泉”的名字就做出如此推断,恐怕不足为信。所以,张宜泉对我们而言,从头到脚都是谜:他来自哪里?干过什么?是旗人还是汉人?有多大年龄?为什么要隐居在北京西郊一带?和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这一切的一切没有人知晓,要不是他在诗稿中多次提到曹雪芹这个名字,或许至今都不会有人注意到他。
然而,正是这个张宜泉,最有可能是隐身于民间的胤祯。这个推断并不是笔者的妄加猜测,而是经过对他的遗物和诗稿进行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其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书箱留下了按图索骥的线索
坐落于香山脚下的正白旗村的39号院,陈列着张宜泉留下的一对书箱,由于它与曹雪芹有关,所以成了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文物。说起这对书箱的来历,还颇有一些偶然,这件事发生在1977年。当时有个叫张行的人前来参观39号院的题壁诗文,当他看到上面居然有“拙笔”的落款时十分惊奇,因为他家保存多年的一对箱子上也刻有“拙笔”二字,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带着好奇心他找到了有关部门,把这对箱子拿给专家进行鉴定。专家发现,这箱子上有诗,有画,有题字,还有年代和落款,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经他们鉴定后认为,这对箱子的年代与上面所标注的时间完全一致,确定是乾隆时期留下的遗物。(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