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群英聚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渊又与宇文静姝说了些朝堂上的趣事和自己的烦恼,言及李世民,满口称赞不已,但在喜悦中竟透露出几分忧虑来。宇文静姝假装不知,贺喜道:“秦王智勇无敌,有他在陛下自可安坐京城,高枕无忧,实乃我大唐之幸、陛下之幸!”
“无敌吗?”李渊突然抓着宇文静姝的手问道。
宇文静姝猛然警觉,自知失言,忙改口道:“自然不敌陛下。但依臣妾看来,秦王心思纯厚,待陛下至诚至孝,忠心可嘉,不愧为陛下的左膀右臂、辅佐良才。”
“哎!”李渊脸露焦虑之色,“这孩子是我从小疼到大的,他的性子我岂会不知?他的忠心,朕明白,也从未怀疑过。只是,太亮了,打仗的事,还是不能只靠他一个。”
宇文静姝一怔,故意装作没听懂,继续贺道:“那是自然。我大唐人才济济,如秦王般的人物自然俯仰皆是,这都是陛下治下有方。秦王能屡立战功那也是有赖陛下的护佑,否则如何能这样轻松得来?”李渊思及此事不宜宣之后宫,故而未再说下去,只是心里盘算着还是想个妥善的主意为好。
第二天,李世民正与李建成在东宫对弈,二人许久未见,难得抽出时间稍叙兄弟情谊。他们时而争执不下,时而谈笑风生,正难解难分之际,李元吉忽地冲进来,大声嚷道:“大哥,二哥,你们听说了吗?父亲想立那个什么宇文昭仪为皇后呢!”
“这事啊,我们早听说了,怎么了?”李建成放下棋子,事不关己般地答道。
李元吉想不到他们两个居然都无动于衷,着急道:“你们怎么一点儿也不着急啊!她要是无儿无女的倒也罢了,她可前不久刚刚为父亲生了个小皇子,子以母贵,父亲可喜欢的不得了。我倒罢了,反正从小到大谁都没喜欢过我,可两位哥哥不同啊,我看父亲对那个小皇子的喜爱两位哥哥都比不上呢!”
“元吉,说什么呢!什么叫谁都没喜欢过你?我们几个可从没当你是外人,大哥、二哥,还有三姐什么时候嫌弃过你?这种话以后别说了!”李建成斥责道。
李元吉又怕又喜,马上低头认错:“是,知道了,大哥,以后不会了。”当年窦氏生下李元吉时,发现他长相丑陋,尤为厌恶,便把他随手丢弃任其自生自灭,幸赖下人不忍,私自把李元吉捡回来偷偷养在府中,等其长大了些窦氏见木已成舟也就默认了他的存在,然终不肯稍施恩爱,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慕兰几个常偷偷接济元吉。
李世民也站起来对李元吉说:“是啊,元吉,我们兄弟什么时候不是同进同退的?尤其是大哥,他对你的爱护大家可都看在眼里,你说这种话岂不是伤大哥的心吗?”
李元吉惭愧地点点头:“我知道,保证以后不会了。可是这次那个宇文昭仪……”
“这没什么。”李世民打断了李元吉的话,“一个婴儿还能翻了天不成?没什么可担心的。”
李元吉立即反驳道:“虽然只是个婴儿,可到底也是皇子,万一宇文昭仪真成了皇后,难道她就甘心屈居人后、不愿再进一步?”
李建成虽觉得李元吉是杞人忧天,但也是出于一片赤诚,莫名感激起来。他想了想,只问了一句“可曾下诏书了”就让李元吉再也无话可说。
李元吉听闻,宇文昭仪当场就回绝了,是以立后一事便胎死腹中。他只是心里焦急,只记得前半段就风风火火赶来了。
“元吉啊,你就是个急性子。也不想想,根本就没发生的事值得我们多费心思吗?”李建成虽是斥责却也满是怜爱。
李世民则接着分析道:“再说,即便她宇文昭仪真成了皇后那也没什么要紧。我们兄弟能走到今天不是她一个小小的昭仪就能撼动的,大哥的太子之位也不是任谁都可以夺去的!”他握紧拳头,越说越冷酷。
如此,李元吉便放心了,只觉又一次自讨没趣。
薛仁杲一死,李渊雄踞关中,再无人可比,而潼关自古天险,外敌也难入侵,加之他们一面轻徭薄赋,一面施恩安抚,社会凋敝之象正一步一步缓解,百姓也都慢慢安居乐业,大业年间的流离失所几不可闻,与中原的战乱频频相比简直就是天堂,所以关中之盛人人羡慕,不断有人提老携幼来奔。
再说中原,那日宇文化及弑君之后就亲率十万大军欲与瓦岗李密决战,打通西归关中的通道。李密则顺势把宇文化及定为头号大敌,半真半假地与王世充休战,率全部瓦岗精锐还击。二人在黎阳附近遭遇,不由分说就开打,双方互有损耗。最终李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宇文化及打败,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却让宇文化及只身逃脱,直接进了窦建德的势力范围。
而窦建德不仅未对宇文化及庇护,反而出兵坐收渔利,斩杀宇文化及,并把宇文化及的人头,以及萧皇后等人转送突厥义成公主。此时义成公主正为其兄杨广被害而悲痛不已,忽见仇人人头,既怒其不忠,又暗喜冤仇得报。
“夏王高义,义成没齿不忘。但请夏王放心,日后但有所请,只要义成力所能及,定万死不辞!”有了这层渊源,义成公主遂记起了窦建德的恩德,发誓与之联手,助其逐鹿天下,并称天下群雄不过徒有虚名,唯有窦建德乃真豪杰。窦建德既与突厥暗结,稳了后方,在幕僚们的协助下大力根植河北,渐有与李渊可匹敌之势。
可怜李密,刚与宇文化及打得热火朝天,不仅未擒得宇文化及,反而让王世充抓住了机遇,趁他疲敝不堪之时率军猛攻。两军于邙山脚下展开殊死决战,结果李密大败,就连瓦岗内一向引以为豪的骁将秦叔宝、程知节以及裴仁基父子、单雄信、罗士信等人都被王世充俘虏了去。
眼看大势已去,李密早失了争逐天下之心,只好收拾残兵归附了李渊。瓦岗守将徐世绩闻李密归唐,也收拾了下黎阳等所辖州县官牒文书一并归了唐。
那天,徐世绩把州县的官牒文书交于李密,请李密上交李渊,他道:“这里的土地人民均为主公所有,既然主公已归唐,自然也该由主公来上交朝廷,世绩作为臣子岂能借主公所有来邀功?”李密接过官牒文书,百感交集。李渊听后极为欣赏,认为徐世绩为举世难得之纯臣,特加恩典,赐姓为李,徐世绩谢拜而受,随即便更名为李绩,字懋功。此时,正是李世民与薛仁杲对峙决战之时。
李密归唐后,初时未觉有异,但慢慢就心生不平。以前自己是一方之主,而现在却是裙下之臣,以前是他人来朝拜他,而现在他得毕恭毕敬地去朝拜他人,天长日久如何能服?终于两个月后,他召集旧属,密谋反唐。他只记得他曾让他的心腹王伯当去试探李绩的反应,可后来王伯当告诉李密,李绩反劝他宜稍安勿躁、莫自掘坟墓。
李密听后沉默良久。起先,瓦岗之首为翟让,后他投了瓦岗后渐居了首位,在于王世充对战中为统一瓦岗他密谋杀害了翟让,而李绩、单雄信二人便是翟让左右手。一直以来他怕李绩不够忠诚故而虽用之而不信。直到那次李绩把官牒文书递交于他,他才知是自己气量太小,但也生了与李绩结交之心,二人反比在瓦岗时更要亲密几分,却忘了李绩与他终非生死之交,如何能生死相随?

但其实王伯当并未按照李密的意思去探问李绩。当年在瓦岗他们也曾志气相投,誓要荡平乱象,还天下百姓以太平。可现在,瓦岗已败,再无回天之力,他也看出,这次李密反唐必定不会成功,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非要再拉进一个人。而且他也深知李绩,即便他去了,李绩跟着反唐的机会也不大,只会让李绩徒增苦恼。陷兄弟于两难,不义,弃主公于不顾,不忠。所以,王伯当最终选择了,蒙蔽李绩全义,跟随李密全忠。
最后果然,李密刚起兵就被唐军击败,与王伯当等一起死于乱军中。
直到李渊把李密的头颅送到李绩的面前时,李绩才得知这一大事。他双手抚摸着装着李密头颅的木匣子,想起过去一起征战的种种,热泪横流,好几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自参军以来,李绩就存了一个心愿,希望能与天下英豪一起,除,安黎民,将这破败不堪的乱世彻底结束,换一个朗朗乾坤。所以,翟让也好,李密也罢,都是他实现理想的凭借而已,他会全心为他们出力,但却绝不会死忠,何况他们二人都未曾真正地重用和毫无保留地信任,士,纵是死,亦当是为知己者。所以翟让被杀,他虽不忿但也无报仇之意,谁知李密并不全然信他。现在,看着李密的头颅,他无限伤感,说不出是为李密还是为自己,大唐,能让他施展抱负吗?
李绩不顾其他,执意为李密等人收尸安葬,并披麻戴孝,尽人臣之义。李渊得知后,一再称赞他忠义,屡加嘉奖,但心里仍旧留了一个疙瘩,不愿深信,仍旧令他镇守黎阳。
不久之后,李绩就盼来了自己的朋友——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先后降了唐,但令李绩苦恼的是,他始终没盼来最想盼的人。
秦叔宝、程知节二人早在被王世充俘虏后就极为不服,奈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缄口不言。后二人听闻李世民大败薛仁杲后,不久得知李世民手下有一支勇猛异常的玄甲军,他二人都以骁勇名闻天下,一听此自然心生仰慕,恨不得一睹其风采。于是,二人常私下里商量怎么出逃。
终于他们等来了一个机会。几个月后,王世充部属与大唐边界官兵起了冲突,秦叔宝、程知节二人赶忙亲向王世充请旨,齐道:“吾等自降以来,深受郑王厚待,无以为报,但请准许我等带兵攻唐,以报郑王恩典。”王世充高兴至极,立刻调拨了数万军队给他二人,命其全权节制。
谁知就在两军对垒之时,秦叔宝、程知节就公然驰马快奔,直跑出好几百步,然后下马跪拜,说了一些什么“郑王恩典无以为报,但洛阳终非我等久居之地,就此拜别,请勿强留”之类的表面言辞,就头也不回地投了大唐。王世充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但终究不敢追赶,竟让二人白白地离去。过了一阵子,罗士信也依葫芦画瓢,学着秦叔宝、程知节二人,大摇大摆地在两军阵前投了唐。
当年瓦岗人才济济,如今也只剩李绩、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裴仁基父子、单雄信等人,前四人都先后投了大唐,裴仁基父子被王世充杀害,独有单雄信,不知何故竟一直忠心效力于王世充,眼见同伴一个一个走的走、死的死,他单雄信始终不为所动,反在王世充麾下越来越受重用。
可如此倒苦了李绩。在这些人中,大家虽都曾有些同僚情谊,但也并非亲密无间,唯有单雄信与他为同乡兄弟,袍泽之义远非众人可比。李绩也一直在等着,希望他的好兄弟也和他一样来到大唐,但现实给李绩狠狠泼了一次冷水。他们兄弟二人注定要分属不同阵营,不知来日兵戎相见该如何应对。李绩无限感慨,再未露过笑容。
当时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等人之名早已盛传天下,李渊得了这几人自然兴奋异常,分别隆重设宴款待了几位,后委派罗士信守卫要塞,与王世充对峙,秦叔宝、程知节则调入秦王府,由李世民统领。
李世民早就对二人仰慕已久,是以秦叔宝、程知节二人一入府,李世民就把他们带到校场,这也正和秦叔宝、程知节二人之意。武人相见自不像文人那般引经据典地寒暄,最好的欢迎仪式就是刀剑。
当日教练场金鼓齐鸣,喊声震天。先是孤神庆分别与秦叔宝、程知节对打,再是李世民。大家你来我往,起初秦叔宝、程知节二人还拘束于身份,不敢与李世民真打,只是做做样子应付应付,可大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眼前这位秦王虽是皇子但武艺尤为不弱,竟让他们险些失了防守之力,惊奇之余又大喜过望,索性放开了手脚与李世民一一好好切磋了一番。古来英雄最喜棋逢对手,这几次对打下来,李世民、秦叔宝、程知节等均有几分知己之感,纷纷相见恨晚。
“今日能与二位英雄同台竞技实是世民三生有幸,真是说不出的畅快!来人,取酒来!”李世民边与秦叔宝、程知节拱手作礼边吩咐道,孤神庆立刻应声而去。
秦叔宝急忙还礼:“叔宝也想不到大王居然如此神勇,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能在大王麾下效力,叔宝万幸,日后定任由差遣,至死不辞!”程知节倒是个直爽性子,才不顾这些虚礼,直接嚷道:“哪有那么多废话,喝了酒就是兄弟,是兄弟就一定有肉一起吃、草根都没有那就一起饿着!大王,待会儿我老程一定要喝个不醉不归,大王您可得管够啊!”
这程咬金这时不过30岁上下,正值壮年,却喜欢倚老卖老,一时把李世民逗笑了。李世民道:“知节真是个风趣的人!好,不只今天,以后每一天,我都管够,保准让你随时都能抱着酒坛子睡觉,如何?”
“那敢情好!”程知节马上拍手道。秦叔宝则恭恭敬敬施礼道:“多谢大王高义,属下心领了!”
正说着,孤神庆就拉着好几坛上等好酒来了,几人不及上碗,直接拿了坛子对干,不过在喝之前李世民还不忘警告道:“酒是肯定会管够,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谁要是误了事,我可是要重罚的,决不会手下留情!你们可小心喽!”
秦叔宝、孤神庆均连声称“是”应道,唯有程知节又戏谑了起来:“那是当然,要是误了事,大王就砍我十个脑袋!”他话音刚落,李世民、秦叔宝、孤神庆都哈哈大笑起来,秦叔宝还使劲地推了一下程知节,惹得程知节差点儿把滚圆滚圆的眼珠子给瞪出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