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三十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间一晃, 到了建安三年春天,莫黎昭和诸葛亮搬到草庐来已经一个月了。在此期间,除了刘琬知晓二人搬到襄阳,总隔三差五地来草庐给他们送东西以外, 二人与邻里之间只保持着客气的距离,并没交到什么知己好友。
诸葛亮本就喜静, 莫黎昭也不是个好玩的性子, 二人住在隆中之时, 去集市上逛街的次数屈指可数,倒是都喜欢呆在家里看书、耕种。
草庐就坐落在伏龙山脚下,二人偶然听闻, 山上有一片幽静竹林, 比起逛街,这种地方显然更能打动他们的心。这日家中无事, 诸葛亮打算去竹林一览,莫黎昭自然没有异议, 二人便一同去了。
步行半个时辰, 二人已走入半山腰, 果见不远处有一片竹林, 快步行至前方, 四周竹木由稀至密, 逐渐充斥了绿色。
再往深走, 便已置身竹林之中, 脚下泥土松软, 足踏无声,周围空气清新寂静无人,举目满眼苍翠。此等环境,让人全身心忍不住都融入了这片幽静之中,逐渐进入忘我境界。
一缕缕阳光从遮遮掩掩的叶隙间透下,若仔细辨认,可见光柱中有轻微的浮尘,宛若浮沉海上的众生。
莫黎昭被景所触,忍不住长长地呼吸着,许久才叹道:“不想这里环境竟如此清幽,当真是隐居的大好去处。若是能一辈子住在这里该多好……”
“但你知道,我终归是不能一辈子住在这里的,对么?”诸葛亮瞧着她,幽深的瞳仁隐约闪烁着。
莫黎昭微微一笑:“那是自然。”
诸葛亮望着满山的翠绿,眉间却有些淡淡的愁色:“如今天下未定,外面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大半百姓无家可归,我却尚在这山中闲住,想到这里,我当真觉得惭愧和不忍。”
莫黎昭踮起脚,伸手抚平了他的眉头,诸葛亮冲她一笑。
“汉室倾颓,皆因桓灵昏庸、宦官乱政。各路诸侯纷纷兴兵,表面上为的是复兴汉室,实际上都是为了皇帝的宝座。献帝的政权注定会终结。”诸葛亮目光炯炯,“如今天下豪强并起,我愿出仕,辅佐明主建立一番功业。”
历史上新旧政权更替,本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旧朝倾颓,新朝兴起,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规律,而现在,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
若以旧朝的眼光来看,这自然是大逆不道,但诸葛亮何等智慧,岂是拘泥之人,如果将目光放得长远,不难看出刘协政权气数将尽,将有新人取而代之。
就连刘备这位一心“匡扶汉室”的正统,恐怕也在打自己的算盘。历史上,刘备称帝后,仍立国号为“汉”,但实际上这“汉”指得是刘协还是刘备自己,可不能不容人仔细思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豪强们都在觊觎皇帝的宝座,“匡扶汉室”大半只是幌子,是政治口号,为得是师出有名。刘备枭雄,难道待有朝一日统一中原,真的把自己漂泊半生费尽心力争来的皇帝让给刘协当?
二人边走边说,忽然,不约而同停下了脚步。
不远处有一块巨大而平整的石头,上面坐着一个少年,眉目清朗,一袭绿色粗布衣衫,恬静地坐在那里,似乎与这满山的竹林融为了一体。少年膝上放着一本书,莫黎昭走近一瞥,是本《道德经》。
莫黎昭和诸葛亮都没想到这里竟然还有人,见那少年只坐在那里不说话,像是在欣赏品味这片竹林,都微微一笑,没有打扰。
那少年见了他们,只用友好的目光注视着二人,却默然不语,兀自安静而坐。
走过了那少年所坐之处,莫黎昭和诸葛亮牵手向深林行去,又是半个时辰,才发现这竹林比想象得大许多,二人兜兜转转,已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他们本是初次来此,人生地不熟,何况意在游览,并未花心思记路。
“看!”
忽然,莫黎昭伸手一指,诸葛亮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一块大石头上盘腿坐着一人,竟是那绿衣少年。
诸葛亮不禁觉得好笑,本以为他们已经走出很远,原来一直在原地打转。
虽是回到了刚才的地点,但林中的景象大体相同,二人还是不知道如何下山,无奈之下,只得走到那绿衣少年身前。
“这位兄台,我们初次来此游览,迷失了方向,不知可否告知我们下山的路?”
绿衣少年抬头看着他们,见诸葛亮仪表不凡,一袭白衣虽然朴素却纤尘不染,莫黎昭也是清秀靓丽,一双水灵灵的眸子闪烁着光,毫无外面的市侩之气。少年大约发现他们和自己是一类人,不自禁微微一笑,道:“这竹林中的路本是一样的,无论往哪里走,最终都会走到这一处。”
莫黎昭一愣,忽觉这话大有深意,还没来得及仔细思量,便听那少年道:“罢了,正好我也要回去,我带你们下山吧。”
“多谢。”诸葛亮道。
少年略一点头,一边走,一边用友好的目光打量着二人,忽然道:“我听邻居们传言,附近搬来了一户新的人家,是一对少年少女,结伴住在一起,莫非就是你们?”

得到二人的确认后,绿衣少年自我介绍道:“我叫崔钧,字州平。你们怎么称呼?”
原来此人便是崔州平!莫黎昭暗暗点了点头,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在隆重居住时曾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多有不信,只有崔州平等人与他友好,并认可他的才志,想到此,她不觉对崔州平产生了几分亲近感。
诸葛亮和莫黎昭各自说了名姓,又与崔州平随意聊着,就这样下了山。
山下便是一户户人家,大片大片的田野铺散在广袤土地,几栋房屋点缀其间。
此时已是傍晚,橙红色的夕阳漫上了天空,将悠闲漂浮的几朵白云也染上了橙色。夕阳斜照在刚刚播种的田野,小路上,几个农人扛着锄头,不紧不慢地踏着步子回家,两三只馋嘴鸟雀在田边捉着虫子,看到三人下来,只拿黑豆似得小眼睛盯着他们,也不躲闪。
诸葛亮的草庐就坐落在这里,崔州平一路把他们送到家门口。
诸葛亮对崔州平道:“今天多谢你了,我们没什么可报答你,不如留下用晚饭吧。”
崔州平也不推辞:“那就麻烦了。”
“不麻烦。”莫黎昭深知他二人脾性相投,一笑,道,“今晚我做饭,你们聊。”
夜幕渐渐降临,草庐内靠窗的一张桌上,几只烛光莹莹照亮了室内,诸葛亮和崔州平正对坐着,相谈甚欢。微凉的晚风从窗中透进来,吹在身上十分舒爽。
正在这时,莫黎昭将烧好的饭菜端上了桌。诸葛亮对崔州平笑道:“我和黎昭平日喜爱素菜,家里也没什么肉食,但愿这桌饭菜没有委屈你。”
崔州平道:“孔明多虑了,岂不闻‘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诸葛亮展颜,举起筷道,“请。”
崔州平亦朗声道:“请。”
烛光被风吹得微微摇曳,映着二人明亮的眼眸熠熠生辉。
诸葛亮和崔州平畅聊了一晚,便已十分熟了,直到星斗满天,诸葛亮才不舍地把他送出门口。
一夜无话。第二天上午,莫黎昭和诸葛亮决定去襄阳的刘府里拜访刘琬,毕竟自他们搬到这来,刘琬就对他们照顾有加,不论是出于情义还是礼数,他们都应该去登门拜谢。
刘琬的父亲刘表是荆州牧,他的府邸自然极为好找——全襄阳城里最华贵最显眼的便是,二人略一打听,便一路到了府门。
门口的侍卫知道自家琬小姐在南昌结识了一对少年男女,还总到隆中去给他们送东西,此刻见了莫黎昭和诸葛亮,心道想必就是这两人,当即让二人稍等片刻,进去通禀。
不一会,刘琬就从里面迎了出来,见到二人,便笑道:“大老远跑过来累了吧,快进去坐吧。”
莫黎昭和诸葛亮也不拘礼,跟着刘琬进了府中,穿过正厅,又沿着长廊拐了好几道弯,才来到里面里面刘琬的住处。
莫黎昭进去一看,屋里竟还坐着一人,是个已近而立之年的男子,面如冠玉,看上去温文尔雅。
一见莫黎昭和诸葛亮,男子彬彬有礼地站起来,眉间带了几分疑惑,对刘琬道:“这两位是……”
刘琬道:“他们是我的朋友,今来咱们府里坐坐。黎昭、孔明,这是我大哥刘琦。”
一听这位就是刘表的大公子刘琦,莫黎昭和诸葛亮赶忙施礼。刘琦客气道:“不必多礼,你们既是阿琬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快请坐吧。”
刘琬道:“大哥和我本在商量蔡家人的事,不想你们来了,也就没来得及回避。”
刘琬说完,似又陷入了忧愁中,大约觉得莫黎昭和诸葛亮是可信之人,就没有顾忌,忍不住恨恨地叹道:“ 你们还不知道吧,父亲本想在死后立大哥为荆州主,但最近蔡夫人和蔡瑁在父亲耳边不断进谗言,父亲动摇了,已有心废掉大哥,立蔡夫人之子刘琮为主。”
说罢,刘琬握紧了双全。莫黎昭深知她外柔内刚,如今她重拾荆州牧小姐的身份,衣着和打扮虽是华贵温婉了不少,但眉眼间那股英气始终没变。
若真像刘琬说得那样,刘表死后,蔡夫人和蔡瑁就相当于掌握了荆州政权,而另一派的刘琦和刘琬,便会立刻陷入毫无立锥的境地。
莫黎昭和诸葛亮都是心思雪亮之人,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对望一眼,心中也都添了些对二人的担忧。
再看那刘琦,也是苦下脸来,眉间多了几分严肃忧郁。
————————————
以下为番外部分——
不一会儿,诸葛亮喝完了粥。莫黎昭又耐心地等他阅完那叠公文,却见他还是没有歇息的意思。
她扫了一眼诸葛亮面前的公文,清清嗓子:“公子。”
“何事?”
“已经很晚了,你不去休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