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寻找一本对教育孩子真正有用的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寻找一本对教育孩子真正有用的书
关于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书籍,在我们中国莫说汗牛充栋,也是够让人肩挑背扛、气喘嘘嘘、汗流浃背的。仅教育学、心理学的教材就有几十个版本。
如何教育与奖惩孩子的专著也有不少。那些高考状元、榜眼、探花,那些考上了北大、清华的骄子们编写或参与编写的,或者写他们成长经历的书籍,则更是五花八门、五彩缤纷、多如牛毛。那些学术文章还要让人眼花缭乱,每年高考过后的一段时光,它们便填满了各大小报刊的版面,也充斥着网络各处。
但是,真正适合用来教育学业不那么好,接受能力不那么强,即品行尝可、学业不优的差等生,如我的孩子的书却几乎没有!专家们大多谈的是优等生的成长故事,专著论述的却又是普通的教育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青少年。很少有学者针对普通学生,按功课优劣、个性特点来进行细化、分类研究。更多的文章只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没有什么作用!
虽然,教育心理学上谈过特殊儿童的教育,但平心而论,我的孩子虽然是班上的差等生,但无论如何还归不进那些智障类别里的孩子中去!也许是我们孤陋寡闻吧,一般条件下,功课较差的学生群体,似乎还没有什么学者将他们作为专题对象来研究。
而那些高考状元拿出来的东西,如学习方法、手段,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孩子,其实是无法学得了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效果就会不一样,根本不可能照搬他们走过来的那一套。那些针对孩子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大道理的普通读物,遍布其中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对我们教育差等生来说,多数也只能是隔靴止痒,真正所能起的作用不大。我们只好向郑渊洁学习,寻求了一条能教育自己孩子的新路子。
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人,因研究对象不同,不同人写的书,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所发生的作用肯定是不同的。我们没有专门针对中等生、差等生进行研究的专著可供参考。在寻找对孩子的教育突破口的过程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对我们的启发相当大。它让我们明白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的道理。
作者之一不再坚持让孩子去自学,而放弃本该由家长承担的教育引导的责任。别人为什么那么在乎占有教育资源,体育人材为什么一定要有好教练才能培训得出来?导师的引导作用与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其实,世上早就有了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之说,只是我们自己以前理解不透彻而已!

好学的父母、对子女特别关心的父母,孩子哪里可能只是一个差等生!蔡笑晚先生一门虽然培养出了六个博士生,那时对我们也没什么触动。现在,我们想得越多,在思想上也越有感触。作者之一的我,终于着手对本人及孩子过来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主动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改造。我们革除了过来故有的旧习性与老观念的命!
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一天晚上,一个小偷翻进了一个高墙大院内,准备等这家主人歇息后行窃。可是到了深夜,这户人家屋子里还有一个人在读书,没有睡觉。小偷无奈只好过去察看情况,只见一个少年在灯下大声地背诵一篇文章。小偷心想,待他背完后再下手不迟。
可是,这个少年背啊背,大半夜过去了,一段并不是很长的文章,他却还是背不下来!这个小偷听他诵读久了,着急起来,不得已留心听这个少年到底在背诵些什么东西。天快亮时,小偷听都听得烂熟于心了,可那个少年仍然还背诵不了这篇文章!小偷心中恼火起来,他竟然站出来大声对那少年说,你怎么这么笨!我都背得了。然后他流利地背诵完少年背不下来的课文,无可奈何地空着双手离开了这个深宅大院。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这个背不了书的笨少年,就是清代日后鼎鼎有名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先生!
如果真如故事所述,如此笨拙之人,后来却成了大器(正二品,相当于现在正部级高官),这才是我们这些差等生的父母,所应该认真研究与借鉴的。现在用勤奋,用目标明确,用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具备了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等等来概括他的成材成器都可以。
对于曾国藩来说,目标明确、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对于我们来说,它让作者之一的我,终于有了教育好自己女儿的信心!我们多么期待天下所有家中有“差等生”的父母,也能找到一本对教育自己孩子有益的书啊!
关于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书籍,在我们中国莫说汗牛充栋,也是够让人肩挑背扛、气喘嘘嘘的。但是,真正适合用来教育学业不那么好,接受能力不那么强,即品行尝可、学业不优的差生,如我的孩子的书,却几乎没有!笨人曾国藩的成才事迹,让我终于有了教育好自己孩子的信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