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一群笨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值暑天,几乎要将人热昏一般。
运河之上,船只都少了许多。
这时,一只乌篷船从无锡城内来到稻花香米行门口。
沈莹带着梅香站立在门口,她身穿淡白长裙,拿着手帕,不停地擦拭着细细的汗珠。虽天气酷热,可是红里透白的脸蛋上,依旧洋溢一股喜悦之情。
最近,整个米市上,不少人都在说起沈家丫头的行动,每次买谷子,都能恰好买在低位。
不少人议论,若是再过两年,沈家在米市又将重回大户之列。甚至有传言说,虽是女流之辈,却是巾帼英雄之能。这些传言总能传到沈莹耳朵里,每次听完,虽感觉惭愧,但也是极为欣悦的。想到另有其人的功劳,她心里总是说不出的激动,这次她可算是没有错过这次机会。
乌篷船停好,正对着那些石头栏杆。一个华丽的少妇,在两个丫鬟的搀扶下,走下乌篷船,走上石头台阶。
这个少妇,正是她的大嫂,沈家现在实际的管事人。
沈莹接着大嫂进了她的屋子,一旁丫鬟倒茶的倒茶,取冰的取冰,制作消暑的饮品。
两人寒暄一阵,她大嫂进入了主题。
“妹妹,你一直不订婚,一家人都为你担心着急。这不,连你二表哥都来信了。”
沈莹一皱眉,却没说话,她大嫂虽说着也是满脸的不悦。
“就他?也要给你介绍?他能介绍什么人?无非是他的狐朋狗友之类,真是荒唐!我们沈家何等人,竟要跟他的朋友结亲吗?”
说着话,大嫂拿出一个牛皮信封,啪地一下摔到面前的桌子,带着一丝愠怒的表情。
“这个信我们看都不要看!”
那信明显被拆开过。
看来家人都不满意,就连大嫂也是被气的不轻,看来二表哥介绍的人实在太……
“不过,小莹,你不必担心。你大表哥也听说你二表哥给你胡乱介绍人,气的不得了。他在苏州参加那个复社文会,已经写信来了。
过几天,他就会到无锡,他要亲自跟你介绍。”
大嫂脸上明显露出欢愉的神情接着说道:“小莹,过几天,可是复社文会来我们无锡,听说就在原来东林书院那里。
复社你是知道的,那么多年轻公子,各个都是举人进士,将来可都是要点翰林的。若是嫁给复社中的人,那将来,必是一品诰命。
你想想那时候,该是多么风光?我们沈家也算是光宗耀祖。”
大嫂说的有的对,有的不对,沈莹也懒得去跟她解释复社是怎么回事。
“小莹,你这么漂亮,咱们沈家也算是大家,还有你大表哥在后面站着。看上那个就是那个,只要你点点头,没有成不了的亲,总比那榜下再捉婿好的多……”
大嫂一直不停地说着,沈莹心思却如飘远一般,耳边只是嗡嗡的声音。
小时候,大表哥来家,一家人看戏,是那个《千金记》。
一家人逗趣她,说她将来要嫁个什么人家,她一指戏台上的楚霸王道:“嫁个那样的。”
“为什么?”
“他好威风!”
“哈哈,那个是楚霸王,当然威风。”
从此,她就老被家里人调侃,将来要嫁楚霸王。
可自从那个时候起,家里人尤其表哥带的读书人也越发讨论起边关危急,建虏犯边等,她在心里,便有一个英雄梦。若是男儿,她必做英雄。身为女儿身,便要嫁给那个大英雄。
渐渐长大,她也没见过一个英雄,传言中,建虏越发嚣张,流寇越发厉害。
复社之人,他们的文会,所到一城,当地都能轰动不已,所有百姓,几乎都来看,都来听他们的宣讲。她很小就见过,一点没有普通人眼中的神秘感,更没有她心中一点英雄的样子。
那些宣讲,从小就听,听的她从小就会背了。
不是修身,就是养德,要么就是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忠义之辩,春秋大义,讲来将去,就是那些东西。
除了这些,就是他们一个个慷慨激昂地要么打建虏,要么杀流寇,办法说了很多,一个有效的都没见过。
她不再提起那个英雄,那个盖世无敌的楚霸王,没人再说,可是,一旦有这些事谈起,她总是心底会浮现一个盖世英雄的模样。
那个英雄,盖世无敌,纵横天下,让这世界重回太平。
她愿意做虞姬,可是,哪里有哪霸王?
……
“小莹,你听到了吗?”大嫂在喊她。
“听到了哦。”沈莹红着脸应道。
“3天后,原来东林书院那里,他们复社之人有文会,大表哥给我们一家人都准备好地方,你可要去。”
“哦……好吧。”
……
“李公子是好人,不准你说他坏话!”
屋外传来丫鬟梅香愤怒的声音。
“二表少爷介绍的人,绝没有好人!”大嫂的丫鬟声音更大。
……
“住口!”大嫂冲着外面怒吼道。
两个丫鬟停住了争吵。
沈莹看了看开口的信封,她怎么也没想到,二表哥竟然介绍的是李亭,他们可只有一面之缘。
“你二表哥昏了头,在信里说,那个李亭公子人也不错,有点英雄气概,你应该会……他愿意做这个媒人。”
大嫂简单说了说,还没等沈莹开口,便接着说下去道,
“你去看看那些复社之人,那个不比他强?他只是一个富商,虽有些钱,总不会比我们沈家还有钱吧?连个功名都没有?将来可怎么办?”
沈莹好奇的是二表哥怎么说那个李亭有英雄气概,她只是感觉李亭可怕的是对这米市价格的预判和操纵。这一次,若不是他拼着命的将那陈米在湖北的那些消息到来之前全部卖掉,这米价,天知道会到那里。

可是,这些跟英雄气概有什么关系?
不过,那个李亭公子还是不错的。
若是在复社那些人跟李亭公子比,她总感觉李亭似乎更好一些。
至于原因,她也说不清,反正感觉就是好。
不过大嫂都这样说,看看也无所谓,那些人她都见过,再看也不会多长一个头出来。
……
见沈莹终于答应去看看,大嫂如释重负。
开始说起各种事情,家里面,她跟二嫂又有那些事吵架了,到底是因为什么,丫鬟之间的矛盾,孩子之间的是非,吃饭咸甜,最后又说起沈莹能干来。
“小莹啊,你不知道,现在城里的米店,价格涨到什么样了?要不是你开着米行,咱们家都快吃不起饭了。”
“呵呵,咱们家吃不起饭?黄甲没往家里送米吗?”
“送了,反正是太贵了,你不在城内,你不知道。一石米,一两五钱银子,这以前哪里有这么贵?
我们家以前开这么多年米行,哪有这么贵的米价啊?”
大嫂不停的抱怨着。
……
“朝中有奸臣,所以米价大涨。”屋外,大嫂的丫鬟说道。
“胡说!李公子说米价大涨是因为米太少了。”梅香不敢示弱地说道。
“你才胡说呢!明明朝中有奸臣,那是小翠说的。她去苏州听了复社文会,那些有学问的人这么说的。”
“李公子说的对,就是米不够,才涨价。”
“朝中有奸臣才涨价,那些有学问的人都这么说,狗屁的李公子,有什么学问?”
“李公子最有学问……”
……
两个丫鬟再次吵起来。
大嫂有些生气,丫鬟梅香实在没大没小,再说那个李公子,没有一点功名,能有什么学问?
怎么能跟复社里的人相比?
大嫂拿出一家之主的气势,站起身,冲着外面吼道:“梅香!你再胡说八道,我明日便把你卖给那李公子!”
沈莹没想到,大嫂如此生气,连忙说道:“梅香,你不必说了。”
返回头,她又跟大嫂解释,最近梅香帮李公子做些事,跟他也学点东西等等。
大嫂没听太多,确认三天后沈莹会去东林书院之事,脸色铁青带着丫鬟,匆匆走了。
……
傍晚之际,李亭坐在天井的葡萄架下,喝着冰水,盘算着运粮回去的计划。今天,第一批北返的船队,10万石新谷,200条新买的粮船已经在朱锋等水师弟兄带领下离开无锡。
而刘新山正带着另一支水师弟兄正急急赶来。
半个月之后,就可以组织第二批船队返回。
一个月,可以运回20万石谷。
李亭盘算着,到收秋粮之际,就可以运回差不多60万石。
到时候,再收他60万石,争取年底前全部运回陈州……
脚步声响,梅香眼睛哭的红肿,来到李亭面前。
“怎么了,梅香?”
“李公子,我们沈家要把我卖给你,你要还是不要?”
“傻孩子,你说什么胡话?”
“你要还是不要?”梅香倔强的站立那里,红肿着眼,紧盯着李亭,再次问道。
“当然要。”
“那就好。”
“你给我说清楚,到底怎么了?”
“因为小翠。她去听了复社文会的宣讲,说有奸臣,米价大涨……”
李亭听完,差点笑出来,这都什么事?
“来,随我来,我给你看看,涨价跟奸臣有没有关系。”
“嗯。”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作战室。
“你都知道那些奸臣?”
“严嵩,严党。魏忠贤,魏党。”
“这是几个人?”
“四个啊。”
“哈哈,你听我解释,严党不是一个人,他指的是严嵩严世藩父子俩为首的一群人……”
“哦,明白了。”
“来先看严嵩的,你看看嘉靖四十年,嘉靖四十一年这是严嵩权力最大的时候,米店米价多少?”
“找到了,嘉靖四十年,米价5钱一石。嘉靖四十一年,米价8钱一石。”
“嘉靖四十三年呢?严嵩下台两年后的价格。”
“哦,这个高多了,米价最高到5两银子一石,最低一两多一石。这备注上面有写倭寇,水灾。”
“严嵩是嘉靖四十一年下台,嘉靖四十三年,米价大涨,你说这有奸臣一定涨价吗?”
“嘻嘻,是,有奸臣也未必涨。”
“来,再看魏忠贤。从天启元年,一直到天启七年,你看看米价都是多少?”
“7钱一石,8钱一石,7钱一石……”
“来再看魏忠贤死后的米价。”
“啊,怎么米价涨这么多?米店粮价都到一两以上。”
“这叫做没有直接关系,奸臣当道,也许米价也不涨,忠臣当政,也许米价也会涨。说到底,还是跟市场上米多没少,跟他们的供应有关系。”
“哦……我知道了。”
“米价在魏忠贤死后一路涨,一直涨到今天,难道那魏忠贤是忠臣吗?”
“哈哈哈哈,李公子说的真妙。”
“哎,那些所有的忠臣也好,奸臣也罢,其实都是一群笨蛋……哦,这个你可不要跟别人说,你自己知道就好。”
“李公子说的一定的对的。”梅香笑着郑重地点点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