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四章 真正的用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封府的调查压根只是走过场,吴育的做法,纯属提升东京治安。书书网 更新最快
与此同时,制造风声鹤唳的感觉,从而打草惊蛇。
无论是不是这次咬人的蛇,最好都能惊动。
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冷不防地吐信,让人猝不及防。
数日之后,效果应该算是达到了。东京城里各股势力都安分守己,平静异常。
“火候差不多了!”
皇宫之中,赵祯轻叹一声。
打草惊蛇是个技术活,要恰到好处,一旦蛇受惊过度,变为恐惧,会适得其反。
“是!”
王守忠理所当然表示赞同,这几日他可没闲着,搜集掌握了不少信息。
“对了,春卿那边如何?”
“开封府的大牢里已经人满为患,吴知府对此颇为忧愁。”
“哼哼!”
赵祯笑了笑:“不为难春卿了,结案吧!”
“请示官家,如何结案?”
是啊!
该如何结案呢?
调查只是个过程,没有结果。
但真相已知,却无证据。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需要只是一个说法而已。
一个朝野上下可以接受,皇帝当前能够承担风险,无伤大雅的说辞。
诚如杨浩所想,只需要一个堵住悠悠之口的背锅侠。
“大伴以为,何人合适?”
王守忠沉吟片刻:“皇城司发现弥勒教护法高昙晟…有出入东京的迹象。”
“也好,弥勒教兴风作浪,素行不轨,正好趁此打击。”
赵祯一句话,弥勒教便成为杨浩口中倒霉的背锅侠。
一顶大帽子就这样扣下来。
上至京中诸部司,下到天下州府,立即动手追剿弥勒教,声势浩大。
东京百姓也终于知道来由,难怪这几日兵丁差役往来,全城风声鹤唳,竟是有宵小行刺官家。
这还了得?
赵祯素来在百姓心中口碑不错,颇受爱戴,行刺之举甚遭百姓痛恨。
弥勒教在民间的声望一时大受打击,在某些地区如火如荼的发展遭到遏制,某些布置也不得不停歇下来。
作为“始作俑者”的高昙晟,自是格外恼怒,郁闷非常。
他比谁都清楚,这事不是弥勒教干的。
自己不过来东京调查一些事情,并未有欲行不轨的打算,而且行事非常谨慎。
结果莫名其妙背上个黑锅,遭到了全城通缉。不过即便皇城司出动,也并未寻找高昙晟的踪迹。
没有人知道,这位弥勒教的护法,就像是个富贵豪商一般,堂而皇之地坐在东京第一名伎绿袖的房间里。
所谓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大抵就是如此吧!
绿袖知道高昙晟而今是危险人物,一旦被人发现,自己也在劫难逃。
但她什么都不敢说,只能小心翼翼地招呼这位煞神。
“怕本座连累你?”
“不敢!”
“放心好了,在东京他们抓不住本座。”
“那昙爷何故闷闷不乐,是在担心公子…”
“哼,你很聪明。”
高昙晟真正忧虑的是自己人,万一公子误会自己在东京胡作非为,引起不利后果。
一旦怪罪下来,可就麻烦了。
宋庭这个帽子扣的真狠,不仅让弥勒教遭遇信任危机,更使得内部猜疑重重,真是一举数得!

到底是什么人行刺?又为何冤枉自家?
高昙晟满腹怀疑,想要弄清楚之后再离开东京,但现在看来,似乎等不到那个时候。
“本座要走了,你自己小心。”
“是!”绿袖自是盼望着他早些离开,如此也能彻底松口气。
高昙晟叮嘱道:“交代你的事情别忘了,杨楼一定要去,听说那小子护驾有功,深得赵官家宠信,往后大有可为。”
绿袖道:“恐怕得等些日子,荆王病故,虽非国丧,但东京风月之地大都暂停丝竹,以表哀悼。
而且…我担心,梁园的东主不会轻易放我走。”
“会得,他们应该不会为难你。”
高昙晟甚为笃定,笑道:“不过你可以表现的更有诚意一些,明白吗?”
“啊?”
“比如分文不取,孑然一身出园。”
……
东京城里近日甚为平静,除了开封府的举措外,另一个缘故是荆王丧礼。
风月之地不闻丝竹,民间很多百姓将婚嫁喜庆之事延后,以表哀悼。
赵元俨的威望甚高,不仅大宋百姓称颂怀念,就连辽国、西夏也都派来使臣吊唁。
丧礼很隆重,北海郡王赵允弼尽心尽力,操持的很妥当。
官家赵祯更是三临举哀,极尽孝道,给八大王极致哀荣。
随后又遣赵允弼与司天监正前往永安皇陵,于永熙陵旁择吉穴安葬,陪葬太宗之侧。
朝野感叹官家对老王爷的尊奉时,不约而同关注起另一件事。
赵元俨薨逝,宗正卿的位置空缺,该何人补上?
原本汝南郡王赵允让是首选,但而今看来,兴许北海郡王似乎更得圣心,近来颇得重用。
不过论长幼赵允让是兄;
论尊贵,汝南王曾被先帝养于宫中,赵允弼只是与皇子同坐而已。
官家若不顾长幼尊序,难免遭人非议,为皇族埋下不睦的隐患。
奈何宗正卿只关乎皇族宗亲,不同于其他官职,寻常人也不好轻易劝谏。
然而随着一道诏书下达,这些臣子才发现自己纯属多虑。
封宗室德文等十人为郡王、国公。
四个郡王,六个国公,多少年了,很少见地大封宗室。
以赵德文为东平郡王、赵允升为平阳郡王、赵允熙为襄阳郡王、赵允宁为信安郡王。
另外太祖、太宗孙辈六人被封为国公。
册封之后,在太清楼大宴宗室,赵祯称皇叔之死感触颇深,心生恻隐,感念亲族骨肉情谊弥足珍贵。
为了更好地打理宗室事务,宗正卿一职自然不能久悬,着赵德文接替!
此举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同时感叹官家手段高明。
赵德文是赵廷美之后,并非帝系,不过是“德”字辈,硕果仅存,为数不多的几个“皇叔”。
且有“五相公”之称,乃皇族贤者,又是尊长,其资历远在汝南之上,压根挑不出毛病。
啧啧!
连一向擅长计谋的夏竦都忍不住称赞,官家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妙哉!
然而没有人想到,赵祯明修栈道,目的不仅仅是一个宗正卿,真正的陈仓小道另有用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