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官场拜年(修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传统的礼仪就有“礼尚往来”的人之常情,事实上,在当下国内很大的范围内,无论是官位者,还是商贾人,对于所谓的“人之常情”也很有研究,也很有讲究。书书网 更新最快
以往的“礼尚往来”论箱的送烟送酒;送各种各样商超的购物卡,送名表,送房产物业……花俏种类穷出不尽,可近几年来,新闻媒体的越益开放,社会群体监督广泛,加之系统内的党风廉政力度加强了,这些流传几十年的“花俏”在一定范围内已经不太适用于眼下干部领导。
可这“人之常情”的风起并没有消停。他们改送银行消费卡,不记名的,这种卡背面有固定密码,愿意消费的消费,不愿意消费的可以直接到银行取钱;还有的送不记名证劵,特别是一些筹备上市的公司的原始证劵更为走香;不仅如此,最近还兴起一种特殊的礼品—雅贿。
何为雅贿?送上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字画、玉器或其他古玩,其实际价值可以从几万到几百万。
表面上这东西是一件工艺品,不值几个钱,而实际上,一部分送礼者早就与拍卖公司谈妥,由拍卖公司主动到收礼者那里“寻求”拍品,到拍卖之时,送礼者会自已或派人举牌,保证这些拍品百分之百“拍卖”成功。
这是一种巧妙的行贿、受贿和洗钱方式,还有一种人做得更加不露痕迹,他到领导家什么也不带,只是带了一个拍卖行的“朋友”,在领导家不经意间发现一件“古玩”,本来是一件几百元或几千元的寻常物品甚至现代工艺品,一经“拍卖”,价格都超过百倍。
总而言之,国人的智慧力量是无限大,就单拿送礼的学问来说,也是穷出不尽,正如此,他们如何把礼仪心意表达出去,那也是极其巧妙的一门学问。
如今在官场上“人之常情”的送礼主要时点莫过于逢年过节,而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尤为彰显。
远在前朝古语就流传下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而如今省市政府一级的官员,仅是“人之常情”的收礼一年又何止十万?
尽管中纪委每年在春节前都会重申“党政干部不准送礼、收礼”的规定,但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力量远远超过这些“规定”。
高哲堂第一年到近江市任市长,离春节还有七天,他就收到的各种礼品和有价证券,除退掉的,其余的都悉数交给了纪委,纪委算下来这数额竟近百万。
这样的“人之常情”在昔日近江市辉煌的时候亦没有出现过,可为何今年在近江的礼特别重?
主要原因就是近江市官场的政治动向的大波动,而这种波动明面上是大刀阔斧的姿态,可眼前却一片宁静,像是个密封的封箱,并不对外透露半点的风声,各种揣测,所以让那些想着政治靠拢之人热情高度膨胀。
高哲堂也不是个不讲人之常情之人,他原来给自已的规定是:不在本地工作的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所送的礼品,价格不超过三千元的,一般都不上交,给对方相应回礼,但渐渐感到这“四老”也不保险。
过往,他有一位大学的同班同学,他刚到国资委工作后逢年过节都来看他,他问同学有什么事要办?同学答道:“老同学非得有什么事才能见面?”但两年多之后,这位平时没有事而一味只作感情铺垫的老同学,在送给他一块白玉腰牌之后,似乎不经意地说对当时江东农机厂体改有意向,请高哲堂稍加关照。
高哲堂把这块玉牌请专家鉴定,专家说:这是一块难得的宫廷白玉腰牌,价值在三十万元左右。
当时就把高哲堂惊出一身冷汗,他把这块腰牌退给了那位同学,并严厉批评,当然也与他翻了脸。
从此以后高哲堂对“四老”所送之礼,凡是不知道价格的一律退回,退不掉的就交给纪委。
即使是高哲堂这样的人,但是现在他是近江市市长,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所以他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地排一个送礼名单。
当然,高哲堂代表近江市市政府所送的都是近江市本地产的东西,价值不超过三千元。送礼的对象是江东省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对地方经济支持较大的条线主要领导,如银行、土管、工商部门等;还有就是近江市离退休的老干部和与近江市有关新闻媒体的记者。

对于列入春节送礼名单的所有人,高哲堂并不亲自上门向他们送礼,一般都交给政府办公室办理。
不过也不是绝对,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某段特殊时期,又或者某些特殊情况的人,高哲堂也会亲自拜访,比如江东省省长于向阳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外。
在当下近江市遇到这样的特殊情况,高哲堂有几个市发展纲要调整还要先和省长的通气,争取省政府的支持,这样一来,高哲堂也不能不“入乡随俗”,到省长家里拜访一番。
然而,向省长拜年时点也不得不细细琢磨。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阴历腊月二十三为“小年”。
从“小年”这天开始就算“过年”了,一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浓浓的年味。
民间拜年,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以后就称为拜晚年了,但只要在元宵节前相互见了面都会道声“新年好”,而官场的拜年,都是在春节之前,春节之后上班第一天的礼节性拜年,那只是社会习惯而已。
说到官场拜年,那确实是一个挺考验人的学问,如果向领导拜得太早,既容易显露出拍马奉承的痕迹,又容易因为早而被后面的人情所淹没;但如果太迟了,既会使领导产生怠慢的感觉,又会因领导有私人安排而见不上面。
有经验的领导干部他们总结出来官场中拜年最为适当的时间是从“小年”开始至春节前的三天,并且最好是星期六或星期天。
因为相当级别的官员干部领导春节前后,都有许多必须要参加的活动,诸如,节前的企业员工的安抚慰问,年三十团拜会,年初一的军政各界联欢会等一系列的活动。
高哲堂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带着规定的礼品亲自向于向阳拜个早年,年二十八那天一大早,时间是差一刻八点,他就从近江市赶到了临枫道四号于向阳家门前。
这时候,于向阳已吃罢早饭,准备出门上班,他上午还有个省还有安排,代表省政府节前慰问困难企业,安抚干部职工的情绪。
于向阳隔着打开的边门,注意到了停在家门前的奥迪车,注视着奥迪车的车牌号码出了一小会的神。
这时候,高哲堂从奥迪车上钻了出来,笑呵呵地喊着打着招呼:“于省长”。
这于向阳多少感到有些意外,一时反应不过来,随口应了一句:“哲堂,你怎么一大清早就找到我家门上来了?”
高哲堂嬉皮笑着解释说:“于省长,我这次来得急,没有和办公室打招呼,怕排不上号啊!”
于向阳想想也是,节前这阵子,日程安排的有点紧张,没有约好的,想见自己确实是排不上号,这时候,于向阳也注意到高哲堂手中的东西,脸色顿时一沉,语气中似乎不太友善地说:“高市长,刚当上了市长也入乡随俗,搞上乌烟瘴气的一套了?”
高哲堂急忙解释说:“于省长,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给领导拜个年,表示一下心意,这是人之常情,以往我这方面欠考虑,还希望于省长多多原谅。”
于向阳盯着高哲堂手中印着近江特产的塑料袋,用鼻子“哼”出了一声,也没有打这半点官腔,只是淡淡的说:“高市长,一大早带着礼物找上我家门,该不会又打什么鬼主意了吧?”
如今的官场,充斥着各种“潜规则”,真可谓“一半烟遮,一半云埋”,特别像拜年这样的传统习俗,搞得神秘兮兮,乌烟瘴气,也难怪于向阳不友善。
高哲堂一本正经地说:“于省长,这次你可误会我了,我可是专程来给领导拜个早年,当然也顺便汇报一下工作……”
于向阳没让高哲堂说下去,指了指身旁的门,接着说:“进去说吧。”
【第二卷做了修改】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