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阶段性战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周更新的少,对不住大家了,从下周起无论起点推荐与否,九哲都会每天更新不少于四千字。
下周还能在新人榜上待一周时间,希望大家到时候都能多投些推荐票,让更多的人能知道这本书。
…………………………………………………………………………………………
兆华对历史上内务府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当听文庆说到“须以‘维持现状’为准,敢行改革之事者寸步难行”时,便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了。
尽管文庆没有明说,但八成是他在改革之初遭受到威逼利诱,所以才不得不退让。内务府的那帮地痞流氓能想到的,也不过是这些下三烂的伎俩。
但越是阴损的伎俩就越管用,历史上大清朝的皇帝不是不知道内务府的祸害,可谁都没办法。即便到了民国,逊帝溥仪想整顿内务府依然无功而返。溥仪曾起用郑孝胥总理内务府,可不出三月,便接连受到恐吓和威胁,于是只好作罢。
你要砸人家的饭碗,人家当然要反击,兆华也知道内务府不仅是铁板一块,而且盘根错节,牵扯到很多宗室贵胄的利益。所以,只要清廷还存在,内务府就不可能被改变。
兆华也曾产生一个想法,那也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其中不听话的全杀光换成自己信得过的人。但这个想法转念即逝,因为整个内务府人的背后是一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庞大的利益集团,即便清王朝皇权已经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但深宫之内,皇帝的命令却并不是畅通无阻。
兆华不可能亲自去一本一本的核对帐目,更不可能亲手去杀那么多人,而只要把这种事情交给别人办理,不管是谁,敢惹毛了内务府最终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若真敢有人替兆华做这件事情,那才叫“卖命”呢。
此外,兆华还有更深一层考虑,那就是稳定大于一切。很难想象皇宫出了乱子,结果会是怎样。林清之乱时共联络了近十名太监作为内应,虽然因为组织计划不周密最终失败了,但以现在的乱局,谁敢保证不出第二个更有能耐的林清呢?
内务府的包衣奴才们虽然贪得无厌、寡廉鲜耻,但他们毕竟是皇宫内最可依靠的稳定因素,因为其利益和皇帝本人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内务府如果出现不满的情绪,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对于兆华来说,更为现实的选择是不冒这个险。毕竟穿越的机会只有一次,谁都不想穿回古代,也当上了皇帝,却死得不明不白。想到这里兆华多少有些释然了,全当花钱买平安吧。
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让内务府的人给皇帝孝敬点银子还是有办法的,正所谓“捞一票、算一票”。想到这里兆华对文庆说道:“现在户部入不敷出,存银不够发放京官一月的俸禄。为此,王大臣们都先后上书削俸,以和国家共度时艰。内务府的奴才们历代为皇室豢养,虽不能读书明理,但奴才与主子休戚与共的道理还是应该明白的。爱卿可把这层意思给底下的人传达过去,但凡有愿意拿私财报效朝廷的朕都有赏赐,捐的越多,赏赐越重。”
庆领旨后自去办理不提。却说兆华从园子里走出来,在太监侍卫的陪侍下在钟粹宫里完完整整转了一圈,可就是不见脑海里那位美人的身影,既无缘就以后再说吧,兆华颇有些失落地打道回府。临走之时,兆华看到了园中的两颗桃树已经硕果累累,随口“淫诗”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旁边的崔公公和侍卫们都听到了,可他们也不知道所谓“人面”姓甚名谁,现在何处啊。
庆的办事效率还是不错,回去后马上依照兆华的吩咐,以通俗的语句添油加醋传达下去。而内务府的奴才们也算有良心,纷纷表示愿意与皇上共度时艰。
庆一看大家热情高涨,于是便下达了一百万两银子的硬任务,从各司院到各基层部门逐层进行分解,分解的标准自然是按照在内务府工作时间的长短,差事“油水”的多少以及职务的高低来进行。说实在话内务府三千人的团队,完成一百万两的任务太小意思了。
因为兆华说了人人有赏赐,捐的多赏赐的多,所以分解完成后,有不少人还自愿多捐,最后共募集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其中最高的一个捐了五千两,其人名叫三和,是负责宫内祭祀用干鲜果品采购的。三和不过是一个负责果品采购的小官,油水不是很多,可他为什么甘做出头鸟呢?三和没有说,兆华也没有问,不过许多年以后兆华终于弄明白了。
由于也算自愿捐献,所以第二天下午,所有的捐款便已到帐。奴才们捐完银子,就等着皇上赏赐了。兆华按照所捐金额,分为五等,其中一等赏赐三名,赏赐的是御笔字画。考虑到大家文化水平不高,兆华干脆就弄了些古代话本小说中常见的词句。第一名三和赐御笔书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赐“忠孝两全”和“知恩图报”四个字。能得到皇上的御笔褒奖,三和他们自然是十分高兴,因为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荫蔽子孙的好宝贝。至于剩下的二至四等赏赐都是挑一些藩属或外省的贡物,比如貂皮、人参、沉香等等不一而足。至于那些最底层跑腿的或者油水极少的奴才们一般是捐二十两(别小看二十两,这足够一户中等收入的四口之家半年的花销),所得自然是最不值钱的第五等赏赐,就是一些小点心或者水果什么的。
拿一些微不足道的赏赐换了一百多万两银子,兆华自然是说不出的高兴,也由此看到了“奴心可用”。
话说朝中大臣们看到宗室上奏自愿停俸一年,以和朝廷共度时艰。于是也开始了上奏停俸,京官、地方官几乎各个有权上折的官员都单独或者联名上折。
其中新近由直隶总督改为直隶巡抚的讷尔经额消息特别灵通,在宗室上奏自愿停俸被批准的第二天,就发了一道停俸请愿折。兆华在六月初八(宗室第一次和第二次上奏停俸,兆华都走了走形式没有同意,直到六月初七第三次上奏才同意)看到讷尔经额的那道折子,折子竟然说“大小官员均自愿停俸三年以报皇恩”,兆华看了折子就想发笑,可该鼓励还是要鼓励,于是便在折子上朱批“以国为家,朕心甚慰”八个字。

可接下来,京城各个衙门的“停俸请愿折”都冒了出来,只是京官们显然没有直隶省的官员“报恩心切”,基本是请求停俸一年。这种情况是在兆华预料之内的,也是他希望出现的,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这种让官员自讨腰包的捐款有点摊派性质,可谁都不敢不捐,所以只能大家一样多,这样才能保证都没有意见,也不会生出乱子。于是兆华决定按照宗室停俸一年的模式套下来,但具体停多长时间,要有所改动。
第二天早朝,兆华召集军机大臣和各部院尚书,开门见山就把话挑明了:“前番宗室王贝勒们请停俸一年以示为朕分忧,如今直隶省和京城各衙门又发来捐款请愿折以示百官与朝廷同甘共苦之意。既然如此,其他外省地方官员自不会置身其外,估计折子几天之内就会到达。诸位臣工在朝廷危难时刻,愿意和朕共渡时艰,朕打心眼里感谢大家。”
接着兆华又针对捐款的具体办法,提出了他自己的两点想法:第一点是,宗室的家底都比较厚实,大臣们不要超过他们;第二点是,现在京官的俸禄实在不多,即便是双俸,对五品以下的官员来说养活一大家子人也并不容易,所以捐款要遵循京官少捐、地方多捐的原则。
皇上定下了大方向,剩下的就好办了。很快军机处就拿出一个草案,为征求地方官吏的意见,就由京官的代表领班军机大臣祁俊藻和地方官的代表直隶巡抚讷尔经额进行了两次具体的磋商。
讷尔经额虽然改成直隶巡抚,但除了称谓上换换,其他一切都还照旧,就连他办公地点直隶总督署的门牌都还没来得及换。直隶总督署设在保定,到北京往返不过三百里地,所以讷尔经额和祁俊藻之间沟通交流很方便。对于京官微薄的薪俸,讷尔经额自然是知道的,更何况皇上已经下了口谕,所以简单商议了两次便拿出了最终的办法。接下来就是由祁俊藻上报皇上,只要皇上点头,军机处就可以将情况说明然后直接发函给地方了。
咸丰元年六月十五日,傍晚,上书房。
“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臣祁俊藻启奏皇上,是岁国家多难,朝廷日用见绌,近日中外臣工一致要求停俸一年,且地方大员请求养廉银减半发放,以报效皇恩。中外臣工一片赤子之心,万望皇上允准。”祁俊藻见到兆华后直奔正题,把商量好的想法说了出来。
尽管兆华说大臣们不要超过宗室,可这种面子的事情,谁不愿意冲在前面啊。如果真的停俸一年,其实对那些一二品的朝廷大员也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会苦了那些在京的小官。
兆华估计祁俊藻是知道京官的难处的,之所以仍然坚持停俸一年,是留给自己显示所谓皇恩浩荡的机会。“朕知道臣工们的良苦用心,可一年时间太长,朕总不能让那些六品、七品的京官借钱过活吧。中外官员俸禄停发三个月,以示大家对国家之忠诚就够了。至于地方大员养廉银减半发放则也改为三个月好了。”兆华把早已打算好的想法说了出来。
其实对地方官来说,无论停俸还是减少养廉银,贪官们只会加大贪污的力度以弥补不足,而且朝廷停俸时间越长,养廉银减少越多,他们贪污的藉口就越充分,贪得也更心安理得。而对于清廉的好官来说,本不多的俸禄再停发一年,肯定会影响生活,到那时就是不得不贪了,而朝廷所做所为就是“逼廉为贪”了。
所以,兆华将俸禄和养廉银都仅仅减发三个月,这样还不至于影响到地方官们的日常行政和生活。至于京官减发三个月薪俸问题也不大,历史上咸丰二年也是由于户部没钱,京官曾停发薪俸半年之久。(其实就是到了现在,贫困山区的干部们有时候也会因为财政吃紧而扣发本不多的工资)
朝廷一年的薪俸加养廉银支出大约有一千二百万两,减发三个月就能节省三百万两,比宗室停俸一年所节省下来的还要多。这样一算朝廷将可以节省四百多万两的支出,确实是一笔很大的款项。
但这都属于“节支”,到目前为止兆华增收的还只有两项非常规的收入:一是内务府奴才们捐献的一百二十万两,二是琦善和“载铨案”的抄家所得。
琦善的家产确实不少,人家祖上从清初就是世袭侯爵,好歹也是攒了二百年的家业呀!
户部最终奏报的结果是“查出金锭、金条、金叶约重九千一百两,元宝一千八百八十四个,散碎银子六万二千五百多两,土地二百五十四顷十七亩,五进宅院一座,三进宅院两座,京城铺面二十九间。”和上次肃顺奏报的相比,金银出入不大,就是核实了二百多顷土地和一些宅院、铺面。按照以往内务府查抄后的处理办法,铺面和田地都是收租为主。兆华知道其中的弊端,于是干脆让户部将这些宅院、土地、铺面标价卖出,无论卖多少至少省去了收租的麻烦。土地和铺面还没有卖完,不过根据当时的物价兆华估计应有六十万两,加上现银差不多就是八十万两。至于金条、金锭,不到万不得已兆华根本没打算使用。要知道当时国内的金价是比较低的,如果有钱,兆华恨不得多换些金子储存起来,以备日后之需。
载铨的案子虽然兆华要罚载铨二十万两,可载铨家里的整天去往寿康宫哭穷,兆华每次去给康太妃请安,总免不了要唠叨这挡子事,最后罚了十万两也就不了了之了。至于那定门“四配”、“十哲”、“七十二贤”都是号称而已,真正查办的只有二十个人,最后罚没的银子不过九十万两左右。
这样算下来,兆华手中可以动用的活钱已经有二百九十万两之多,虽然这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可真要做些治河、修路的大工程还是远远不够,更别说行政和货币改革了。
不过这只是阶段性战果,真正激动人心的筹银好戏还在后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