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京察“敛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冲上分类新书榜了,看来打广告确实有效果!!!大家继续投票支持,九哲开始稳定更新。
……………………………………………………………………………………………………………………
京察是明清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明代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四格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但是兆华将打击贪污作为京察的一项主要目的,所以又将贪和酷加入到八法中。
话说本次京察在咸丰老师、协办大学士杜受田的亲自统筹监督下,进行了一个多月终于干完收工。
兆华翻阅着本次京察记一等者的名册,人数着实不少,但多是五品以下的下官,仔细看过两遍后,仅仅找出三个他“认识”的人。
这三个人分别是文祥、阎敬铭和陈士杰。文、阎二人都是名垂史册的同光名臣,陈士杰的名声虽然不如他们二人响亮,但后来也曾官至山东巡抚,并且因带兵有方,倍受曾国藩器重。但现在他们三人还是不入流的小官,文祥和阎敬铭分别任正六品的工部主事和户部主事,陈士杰更是比他们还低一级,仅仅是一名户部的七品小官。
和历史上的咸丰帝比起来,兆华现在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对这些史书上有记载的人能提前辨明忠奸。所以也就能破格提拔好官,也能破格罢免贪官
京察记一等者按例或早或晚会官加一级,并且得到出京任外官的优先权。可历史祥是在经过两次京察一等之后也就是到了咸丰七年的时候才从众多部曹中冒出头来,提拔为内阁学士,进入大吏的行列。阎敬铭则更晚,先是由胡林翼保举得以由户部主事外调湖北施展才干,直到咸丰十年才进入大吏行列,任湖北按察使一职。
兆华自然不能干等着他们一点一点熬出头,可破格任用也要有个理由,这么多京察一等者偏偏提拔他们几个难免人心不服。也许是受了上天的眷顾,兆华想什么来什么,让他们三个建立非常之功的机会就这样突然间降临了。
咸丰元年六月二十日,早朝。
“内阁学士、工部尚书臣朱凤标启奏皇上,前两江总督陆建瀛报称丰县治河工程进展缓慢,臣请皇上调派本部干员偕御史一名前往督促河工事宜。”
“准奏。今岁黄淮绝口非同小可,可派左副都御史苏廷魁前往巡视监督。工部亦当派干吏前往,朱爱卿以为何人可担此任?”
“微臣以为,监督河工贵在深入现场勘验,既有左副都御史同行,自应选派年轻而位低者前往。微臣推荐新擢工部郎中文祥担当此任。”
祥虽然官位低微,但他办事干练,加上人品好又是进士出身,所以很受朱凤标赏识。京察之后的第一天,文祥便被朱凤标从正六品的主事直接保举为正五品的郎中,升了两级,也算是破格提拔吧。

“那就按照爱卿所说,由军机处拟旨来看吧。”兆华听了朱凤标的话想都没想,就让军机处拟旨去了。监督勘验河工如果干得好绝对会一鸣惊人,更何况有诤臣苏廷魁同往,想不弄出点成绩来都难。兆华满心欢喜,仿佛已经看到文祥因此事而名满天下的情景,到那时即便“破三格”提拔,别人都不能说什么。
兆华之所以对文祥报以莫大的希望,实在是由于文祥在后世显露出的才华非寻常人所能比,说他有定国安邦之才能一点也不为过。
祥,字博川,镶红旗满人,世居盛京。历史上他于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此后慢慢升迁,咸丰八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授礼部侍郎,历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公安局副局长兼武警总队副队长的职务)。
咸丰十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文祥走上了前台,文祥先是反对咸丰帝移驾热河,并和侍郎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一起上奏“请罢所调车马,明诏宣示中外”。可咸丰还是去了热河,留下恭亲王奕䜣议和,文祥于是协助奕䜣出入敌营,“於非分之求,侃侃直言,折之以理”。
战争失败后,通过议和过程中对外国人的了解,文祥看到了清朝在实力上的落后,从此走上了兴办洋务、谋求自强的道路。总理衙门设立后,奕䜣任总理大臣,下设满、汉大臣数人,其中以“文祥任事最专”。
此后十多年直到逝世为止,文祥始终是洋务运动在枢廷的最主要推动者,他协助恭亲王顶住请流派压力,大力支持曾、左、李等人在地方的洋务改革。当时中枢的洋务派首领虽然是奕䜣,但奕䜣毕竟是皇子出身,明理却不谙实干之道,所以文祥才是枢廷真正的洋务派核心。比如当年容闳推动幼童留美,得到曾国藩和时任江苏巡抚丁日昌的支持,前期非常顺利,但忽逢文祥丁忧,于是事情就被迫耽搁了一年多。
祥主持总理衙门其间,参与了那个时代清朝几乎所有的外交活动。如果说清朝外交史上1876年至1900年是属于李鸿章的时代,那么1875年之前的十五年无疑是属于文祥的时代。
祥在外交谈判中以精明和强硬著称,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次当属“公使驻京”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1873年同治帝在紫光阁接见欧洲五国公使时,为了阻止公使们携带随从,文祥曾在殿外“拔刀相逼”,最终迫使公使们就范。文祥的这一做法虽有些蛮干,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只能说明其勇气可嘉而非顽固不化。
祥死后,奕䜣心情沉痛地赋诗一首以示悼念,其中有两句是“志安中外臣工瘁,功在旂常帝念萦”,另有两句是“从今别有盈怀泪,不向湘江哭屈平”。从这几句诗中也可看出奕䜣对文祥功绩的评价之高,以及心中无比惋惜哀痛之情。
祥死后谥号“文忠”,他和林则徐、李鸿章、胡林翼和骆秉彰合称“晚清五文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