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可爱的文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日三更,这是第一更。
新书榜还有最后一周,九哲啥也不说了,更新和质量肯定能保证,投不投票就看大家了!
对于那些入V的书,推荐票没啥用处,但对于新人新书来说,推荐票就是命啊!
希望大家收藏、推荐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有时间就在书评区关照两句,九哲有的是精华。
………………………………………………………………………………………………………………
咸丰元年六月二十一日,傍晚,上书房。
兆华忙了一天本来打算洗个澡早点睡,可突然来报说工部尚书朱凤标求见,这时候来估计是急事。
“快传。”兆华随口说道。
“内阁学士、工部尚书臣朱凤标恭请皇上圣安。”
“免礼。爱卿此时进宫是有什么急事吧。”兆华道。
“启禀皇上,微臣确有急事要奏。昨日微臣失察,所荐新擢工部郎中文祥以家中老母需要照料为由,不肯随左都御史苏廷魁前往江苏勘察河工。今日微臣又再三相劝,可他还是不肯前往,说但凡出京任事,他就绝不会去。苏大人已经派人到工部催促,所以微臣想再换一名干员顶替文祥前往,请皇上恩准。”朱凤标罗里罗嗦总算把事情说明白了。
听完朱凤标的话,兆华顿时没了脾气。就在昨天,兆华还在YY文祥通过勘验河工而被“破三格”提拔的情景,如今看来是白日做梦了。
不过兆华还是想见见文祥,看看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
“勘察河工这样的美差他都不愿意去,朕倒是真想见识见识这位新擢的工部郎中。朱爱卿可以退下了,回去告诉文祥,让他速来见朕。”兆华显出不耐烦样子。
“微臣来时就怕解释不清楚,所以特意把文祥也带来了,他现正在乾清门外等候。”朱凤标道。
“那就快传他进来。”
历史上的文祥是个大孝子,有关他的传闻中有两件事特别有名。
一次是咸丰六年京察一等,被提拔为候补道,按说京官辛辛苦苦从基层干起来,为了就是日后能熬到出京做官。同样是四品官,在京城六部里跟本没有说话的份,但到了地方上那也是管辖三府的地方大员了,不仅风光,而且权力和收入都比在京城做官强得多。
祥宁肯在京城拿着微薄的薪俸也不想外出做官,无非就是为了照顾老人。
还有一件事是同治四年文祥以“母病请假三月,回旗迎养”。当时他母亲的病情并不严重,他回到盛京不久就康复了。但正是因为他这份孝心,让他再立新功。
当时东北马贼十分嚣张,竟然集结数千兵力打到热河一代。文祥临危受命,协同指挥京城神机营、直隶洋枪队、东三盟蒙古王公、奉天地方军十战十捷,斩贼三千人,从此剿灭了气焰嚣张的东北马贼。这也算是书生带兵的一个经典案例。
片刻,文祥走进了上书房。作为刚刚才提拔为五品的小官,文祥这还是第一次得近天颜,道光帝和咸丰帝都没有召见过他。
“工部郎中臣文祥恭请皇上圣安。”
兆华看了文祥一眼,只见他眉宇宽阔,方脸盘,高鼻梁,眼睛不大,肤色较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正直、果敢。
“朕既命你赴江苏公干,你为何推诿不肯前往?”兆华佯怒道。
“回皇上话,微臣老母已经卧床半月,若微臣此时离京,恐对母亲大人照顾不周,难尽儿女孝道。”文祥声音虽然不大,但毫无怯意。
“那令堂所患何病?”兆华觉得如果硬让文祥去就是强人所难,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于是想从根子上找找办法。
“回皇上话,家母所患乃是多年的腿病,每逢伏天湿热天气便会发作,及立秋之后方能好转。而今年的情况特别严重,乃至夜不能寐。”听了文祥对症状的描述,兆华估计他母亲患的是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的病。
于是说道:“既然每年都要范,怎么就不能除掉病根呢?”
“回皇上话,微臣世居盛京,为了寻访名医,微臣才将她老人家接到京城来住。可请了几位名医也是没有根除的办法,只能让疼痛减轻罢了。”文祥颇显无奈地说道。
“如此,朕就让内医院的御医随你去一趟吧。同为人子,朕也能体谅你的心意,出外差的公干就让朱学士选派其他的干员前往,你就在家中安心照顾令堂吧。”
作为皇帝,兆华时刻不忘在臣子面前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感,毕竟清代的皇帝是被奉为神一样的存在。任何有违道德的话从皇帝口中说出,都是对皇权威严的损害。
“多谢皇上成全。”
……
看着文祥走出殿外,兆华茫然中若有所失,心道,好容易碰到一个机会却被错过了,要起用文祥难道非要再等下一次的京察?
祥走后,兆华无论批阅奏折还是思考问题都静不下心来,真有些坐立难安的感觉。
兆华不是曾国藩,不会看相识人,在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文官考核制度以及人才选拔标准的情况下,兆华最大的依靠就是那些他所熟悉的人。如今,朝廷改革刚刚起步,正是用人之际,可兆华所能了解的只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那些人们,几乎是搬着指头都能数清。

他实在是不甘心放弃这次能让文祥名满天下,并得以破格晋升的机会。
“崔顺,你带上两盒点心和朕的这道谕旨,去文祥家看看。再问问太医,病情文祥母亲如何,若无大碍,你可将这道谕旨出示给文祥看,如果病情严重则留下点心回宫即可。还有,你再带上这张五百两的银票交给文祥,就说是朕让他抓药用的。”兆华对着崔公公说道。
崔顺就是崔公公,自打咸丰登基一来,他一直是皇上身边的贴身大太监。崔顺是直隶河间人,他于道光六年进宫,为人聪明谨慎,入宫不到四年就成为咸丰生母孝全皇后身边的红人。那时候孝全皇后总摄六宫,崔顺虽然位置不高,但即便敬事房的大太监见得道一声“崔公公吉祥”。
孝全皇后死后,失去了主子庇护的崔顺地位也一落千丈,虽然后来他依靠资历和为人处世的本事在宫中也算混得不错,但却再也找不回在孝全皇后身边时的那种安全感。
咸丰帝奕詝继位后希望身边有一位办事谨慎、虑事周详的人,在和康太妃商议后,他选中了崔顺,这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曾侍奉过他和他的母亲的老太监。
到此时为止,兆华也和崔顺相处了一个多月,但清朝的太监们自幼入宫,像崔顺这样的“老人”,城府之深绝不逊色于那些久居官场的政客。所以兆华还是摸不透崔顺的人品和秉性。
兆华深深懂得,深宫之中必须有自己靠得住的人,否则遇有大事,将会进退失据,甚至会弄巧成拙。兆华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虽然没有摸清崔顺的人品和秉性,但却明显察觉到崔顺办事老到,几乎不会出错,而且绝对的忠心。
兆华已经预见到日后会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要交给崔顺去办,所以,便决定找机会试试崔顺的人品,看看他是否可堪大用。
机会就这样不期而遇。
兆华让崔顺送点心和银票其实是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如果文祥母亲的病情不重,希望文祥能接下这次“勘验河工”的差事。兆华在手诏上写的一句话是:“朕尝闻孝道始于事亲而终于立身,卿既读书明理,缘何悖于大义?”这句话明显是对文祥的责备,是告诉他男子汉大丈夫当以立身为至孝,只要母亲的病情不是特别危机,就应当以公事为重。
第二层意思是向外界传达一种信号,就是文祥深得圣眷。兆华的考虑是,如果太医诊断文祥母亲的病情堪忧,必须要精心照料,那么再让文祥外出公干就是不近人情。这种情况下,文祥日后的提升也许只能按部就班,由工部推荐和吏部任命。崔公公代表皇上去探望足可显示文祥深得圣眷,那些工部和吏部大员们看在眼里,至于该怎么做心里自然明白。
至于第三层意思自然是要试探崔顺,看看他是否贪财,是否会将那张五百两的银票据为己有。
……
话说崔公公拿着点心、银票和谕旨来到文祥的住处,这是位于北京西城的一座不大的院子。文祥的兄弟姐妹多在盛京,这里只住了文祥一家。文祥有两个孩子,年龄都还不大,一家四口加上老母亲和一名仆人,也不过流口人,这使院子多少显得有些冷清。
崔公公进院后早有跟班太监们进去通报,文祥赶忙出来迎接,崔公公说明来意,文祥先叩谢圣恩接过点心,然后赶紧将崔公公迎进屋里。
此时内医院的刘太医正好还没走,崔公公仔细询问了病情。
“此乃积年风寒落下的病根,虽然症状不轻,但只要用了这个方子,马上就会好起来,日后慢慢调养定能除去病根。”刘太医对崔公公说道。
崔公公听了这话便心中有了数,在刘太医走后,他伸手从怀中将兆华的谕旨拿出来,直接交给文祥,然后便告辞离去。
却说文祥看完圣旨后,心中甚觉惭愧。再加上御医的诊断让他彻底放心,于是便迅速打点行装,起身前往工部衙门了。
……
再说兆华把崔公公派出去后,开始盘算他的小金库里还有多少钱。
小金库的事情是这样的,在穿越之后的第三天,兆华便命内务府的人到日升昌票号,兑换了五万两的银票放在手边。这样用起钱来非常方便。
事实上,这些钱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兆华最先是给徐继畲五千两,然后给了曾国藩两万两,如今又给文祥五百两。这真金白眼的赏赐绝对是笼络人心的好办法,尤其对那些廉洁的官员来说。因为在他们眼里钱是很俗的东西,也不屑于挣钱的门道,但有时候一文钱却能难倒英雄汉。如今皇上急人之困,关怀备至,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信任和奖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