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海防三要(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收藏,阿九站在201高地上呼唤收藏!
…………………………………………………………………………
说完“制器”,接下来就要论述能“守有可恃”的防御问题了。
“炮台依山者,前低后高,依水者四面受敌,皆易受飞炮,是建置不得地;炮台只防一端,守水而不守陆,一旦敌兵登陆来袭,无可恃,此建置不得法也。昔日,厦门糜费百万金所置炮台不可谓不坚,而只防守对海一面,夷兵从侧后来袭,则计无可施矣;定海虽……”
这一段关于炮台建设的问题,是魏源在之前的《海国图志》中不曾详细论述的,应该是后来经过实地调研才得出的结论。
他认为拥有了坚固的炮台后,才能做到守有可恃,并提出炮台建造的要点:一在于选址,二在于建筑式样和材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闽浙总督颜伯焘确实为防守做了精心的准备,半年时间军费开支达到一百五十万两,其中大部分是用于修建厦门和附近岛屿上的炮台。
厦门是福建水师提督衙门所在地,岛上的大炮台在当时的中国来看绝对是坚不可摧的,而式样也中规中矩。炮台正面是一道以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材料——花岗岩构筑永久性炮兵工事。这道石壁长约1.6公里厚2.6米,为了防止英舰炮火炸飞岩石伤及守军,在石壁外侧海护有一层厚厚的泥土。
英军的一命军事工程师,战后考察石壁的机构,对它防炮的能力和坚固程度作了很高的评价。而且还有一名英官幽默地评论道:“即使战舰放炮到世界末日,对守卫炮台的人,也极可能没有任何实质的伤害。”
有这样坚固的炮台固然不会被英军的舰炮打垮,但却奈何不了从侧后方包抄的英国陆战队。当守军看到英军从后方包抄上来以后,只用了不到半小时便全部溃败。厦门之役,英军仅战死1人,伤16人。
事实上,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大多数炮台时,都是采用这种迂回包抄的策略,而魏源正是注意到这一点才提出要“建置得法”的主张,并提出仿效西洋人的棱堡修筑炮台,还具体提到了“红毛夷人”在台湾修筑的热兰遮城堡。
应该说这个思路是对的,但问题是即便热兰遮城堡也是两个世纪以前的老样式了,十九世纪以后,欧洲的军事工程学发展迅速,要塞的防御理论更是一日千里。所以如果再照着热兰遮城堡的样式修炮台虽然比现有的炮台先进,但横向比较起来依然是落后的。
而且兆华也知道棱堡的修建不仅要技术更要钱,随便一座规模大些的炮台比如虎门、镇海,若改建成棱堡样式没有五十万两银子根本下不来。
再看魏源提到有关防御的另一个要点:炮台选址问题。
鸦片战争中定海之战很有名,著名的定海三总兵便殉国于此。魏源分析说,定海炮台是用泥土搅拌石灰修的,坚固程度不够;而选址则过于靠前,结果被英军的舰炮三面围攻,结果只用半天时间不仅打下炮台而且占领了定海县城。是役,英军战死2人,受伤27人。
魏源认为炮台要集中建设于一处,并尽可能选择敌人不易侦查到和攻击到的地方修建,应该说这一观点已经非常接近近代的海岸防御理论了。
说完了炮台建设,便只剩下“三要”中的最有“一要”,也就是精兵问题了。
魏源先是说明英国人作战勇敢的原因在于士兵待遇较好,训练有素而且将领指挥得法。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英夷每出兵以银二十员安家,上卒月饷银十元,下卒月饷银六元,赡之厚故选之精,练之勤故御之整。即如澳门夷兵仅二百余,而刀械则昼夜不离,训练则风雨无阻,英夷攻海口之兵,以小舟渡至平地,辄去其舟,以绝反顾,登岸后,则鱼贯肩随,行列严整,岂专恃船坚炮利哉?无其节制,即仅有其船械,犹无有也;无其养赡,而欲效其选练,亦不能也。故欲选兵练兵,先筹养兵,兵饷无可议加,惟有裁并之而已。”

接着魏源又以广东水师为例,详细分析了淘汰冗兵,提高士兵待遇的可行性。
“粤省水师,将及四万,去虚伍计之,不及三万,汰其冗滥,补其精锐,以万五千人为率,即以三万有余之粮,养万五千之卒,则粮不加而足。以五千卒分防各口炮台,与陆营相参,以万人分配战舰,可得三十余艘。无事日,今出哨外洋,捕海盗,缉烟贩。或曰,粤洋县长三千余里,水师数万,尚虞不周。今裁汰大半,不弥形单寡乎?曰,水师多而不敷,以无战舰也,无战舰出洋,则口岸处处出防,以水师当陆师之用,故兵以分而见寡。今以精兵驾坚舰,昼夜千里,朝发夕至,东西巡哨,何患不周,是兵以聚而见多……”
魏源还特意提到一个叫臧纡青的举人,说他的“游击战”办法甚好,却不受重视最终无法实现。
“昔奕经于浙东筹兵反攻,幕中惟宿迁举人臧纡青自负气节,力决主战,并多有进言献策。今窃观臧氏所言句句在理。其谓‘不区水陆,不合大队,不择日期,水乘风潮,陆匿丛莽。或伺伏道路,见夷就杀,遇船即烧。重悬赏格,随报随给。人自为战,战不择地……’然奕经素不知兵事,此法遂不行。”
最后下了一条定语:“故曰,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在于谋。临战诸事惟在得人而已,在得人而已!”
当兆华看到魏源在文章的最后用了一个“惟”字,外加两个“得人而已”的时候,不禁感慨良多。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很多时候并不是军械上的差距,也不是士兵作战不勇敢,而是将帅指挥不利,作战方法不得要领。
兆华对于魏源能于众多“作战理论”中发现并推崇臧纡青的“游击战”战术,感到着实的佩服。
尽管在当时条件下实施这种“不区水陆,不合大队,不择日期”,“人自为战,战不择地”的游击战战术有很大困难,但却不能抹杀其先进性。
后世的经验表明对付先进武装的大部队入侵,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游击战。事实上,这个战术在十年之后的第二次中英战争中便派上了用场,而魏源的这篇《海防三要述略》更是成为指导未来二十年帝国海防和海军建设的纲领性的文献。
“……从咸丰元年皇帝任命戴熙总领海防事务起,帝国的海防建设规划便遵照魏源在《海防三要述略》一文中提出的几点原则来执行。而之后江南造船厂和黄埔造船厂的建立,以及帝国海军于咸丰五年的第一次赴美购舰也充分反映了魏氏海军理论的指导意义。”【节选自集美大学教授方永智在“纪念魏文端公诞辰二百周年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稿:《论魏源海军、海防思想暨<海防三要述略>的历史地位》一
看完魏源的《海防三要述略》后,兆华实在是有点累了,而且他考虑到魏源舟车劳顿,年龄也大了,于是说道:“这篇文章写得极为实用,朕要仔细研读,爱卿一路舟车劳顿,暂且跪安吧。另外,朕知道爱卿平素为官清廉,这里准备了一张两千两的银票,爱卿拿去在京城买一处院落也好安顿下来。过几日后朕还有要事和爱卿商议。”
魏源跪安后,兆华由于看了半天繁体的小楷有些眼睛发花,于是随口传了一道谕旨之后也休息了。这道谕旨的内容是,“制曰:察高邮知州魏源学问优长,治境有方,特擢升为内阁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钦此。”
兆华和魏源交流了整整一个下午,时间不短,但到此为止却还没有跳出“治夷”的范畴。尽管魏源关于海防的精辟而深邃的见解让兆华甚为叹服,但其真正的特长还没有展露出来。所以兆华暂时让魏源在南书房行走,等时机成熟以后再安排具体事务。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