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同前言(一定要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94年,陈宝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深深感动了那一代的中国青年人(放映时正值暑假,陈在剧中饰邓世昌),九哲那时正读初中二年级,每每看完总是以泪洗面,至今回想起来仍不能自已。正是这部电视剧使笔者在少时就开始设想自己指挥舰队打败日本人的情景,并为此进行了种种天真的演绎。
近年来,网络的架空小说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比如《新宋》《1911新中华》《窃明》等,拜读这些作品使我受益匪浅,并产生了动手写一本以晚清为背景的架空小说的想法。
18世纪以降,整个世界都进入了知识大爆炸的变革时代,西方也称之为工业时代。面对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的统治阶级不敢变通,内政外交一错再错。当时光的脚步走到了西元1894年,在那场决定国运的世纪之战中,我中华民族遭遇了近世未有之大耻辱,由此一步步滑向痛苦与屈辱的深渊。打开尘封的历史,播撒心灵的希望。试问,以中国在十八世纪中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禀赋,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最终走上富强的道路有无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这本小说能称之为架空小说的逻辑基础所在。由此,九哲决心写一本改变中国近代史的架空小说,使中华民族在觉醒中走向富强,使大家在文字中感受到**、荣耀和现实的希望所在。
一、为什么穿越满酋
既然是穿越而且是担负历史使命的穿越,那么选择一位有权有钱的宿主比白身穿越要简单利索很多。九哲思前想后觉得还是直接穿越满酋最为完美。具体的分析以问答的形式列出来,如下:
问:这本书是改良还是革命?
答:既是改良也是革命。满清政权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殖民主义的军事独裁统治集团,而中国要想名副其实地称为中国,则推翻满清政权是首要条件。所以满清的命一定要革。说改良,是因为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内战,而是借助于清廷政权在初期推行改革。本书中,中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那都是在推翻满清政权以后的事了。
问:推翻满清的办法有很多,为什么非要穿越满酋?
答:首先,借助洋人的势力推翻满清,九哲以为根本经不起推敲。作为先入为主的殖民者,满清可以出卖整个中国,而主角又有什么可以打动洋人呢?历史上,孙中山先生就报有这种幻想,并为此不懈努力,而结果却根本得不到列强们的支持。
那么靠自身实力推翻满清是否可行呢?从理论上说,可能性很小。满清防范汉人的经验已经有二百多年,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满人不可能给予汉人以兵权。即便后来被迫给予汉人兵权,也大多很不放心,历史上曾国藩在打败洪杨后,不是不想问鼎,而且实力不弱,而他之所以没有贸然出手,是因为他知道人心叵测,谁能保证那些昔日的手下悍将在利益面前不会背叛他呢(他自身站位的吊诡姑且不提)?曾国藩尚且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个平凡的穿越者就能做到?
九哲既然坚持不开金手指,那么用以上两条路推翻满清基本是行不通。再进一步说,九哲以为,架空小说的看点不在于主角如何上位的过程,而在于上位后使中国强大的过程。
另外,所谓的满酋也好,皇上也好,他只是一个人,他代表满洲统治阶级利益时他就是满酋;他若是背叛自己的阶级,改为代表汉族士大夫利益呢,难道还继续是满酋吗?政治是很复杂的东西,很多时候不是非此即彼的。九哲从内心来说也不愿意穿越满清,但既然立志不开金手指,所以才被迫做出艰难的选择。
有句话放到这儿,如果将来有作品穿越的不是满清皇帝,而且能在不开金手指,不打内战(流血较少也可)的情况下使中国走向强大,那么这本书就是废纸一堆。
问:穿越满酋的好处是什么?
答: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所以九哲觉得,靠穿越满酋后“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办法来推翻满清,应该说是让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流血最少的选择?如果你觉得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受的苦已经够多,如果你觉得他们已经难以承受再多的屈辱和战乱,那么你就没有理由拒绝这一流血最少的选择。
如果选择同一时间点进行穿越,那么白身穿越者上位至少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难道他能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显然不能,但穿越满酋却可以做到。
毫不客气的说,让那个时期以及未来中国的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是九哲在这本书中的根本立场,也是主角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问:穿越满酋和推翻满清不是自相矛盾吗?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层次也比较复杂,咱们慢慢说。
九哲以为近代架空小说的魅力,或者读者关心的基本不在主角身上,而在于中国这个本体身上。也就是说大家关心主角的一举一动,归根到底还是在关心中国强大的过程和未来会怎样。更通俗一点说就是,爽不爽不是看主角推倒几个美女,而是看帝国的外交官和军人的表现如何,看帝国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如何,看帝国的版图扩张和对外征服如何,看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如何?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九哲不妨说,穿越满酋的惟一障碍就只剩下恢复汉统,或者说如何保证国家的核心权力交接的问题了。说白了也就是推翻满清政权。
讨论这个问题前,九哲觉得首先要定义主角的性质。主角可以有七情六欲,可以好色,可以贪生怕死,可以自以为是,甚至可以看谁不顺眼砍了谁。但惟一不可以的就是他不可以忘记他是穿越者,是满怀——改变中国命运——这一伟大理想的穿越者。
如果谁否认了这一点,那么本书就不必再继续看下去,因为现实中其他题材的小说写得更真实,更能深入到人性的本质。
既然如此,那么主角在交接国家权力的时候就大可以做一回圣人,乃至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说是为了“交接权力”或者说为推翻满清在做准备。
至于有人说什么满酋代表满人利益,没有满人支持就统治不下去云云,这里不做反驳,大家可以看书,然后就具体问题探讨。空泛的说一些大而空的人尽皆知的观点是没有意义的。
问:权力交接或者说禅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关系到本书的核心设计,暂时不能说得太多,不过九哲有如下承诺:第一,主角的传位或者说禅让程序是合法的,这个合法指的是合乎儒家的政治原则;第二,主角是禅让给圣裔,也就是孔子的嫡系后人;第三,为此将建立一套崭新的,不同与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第四,这套制度是要经过儒学理论论证的,九哲将为此专门用文言写几篇文字加以论证。
九哲相信这一政治架构是近代中国最为合理的政治选择。关于这些承诺九哲是如何兑现的,大家可以拭目以待。书中兑现之前,九哲不会再进行更详细的解释,望谅解。
二、为什么是咸丰
按照通常的划分,晚清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至辛亥革命结束,若不算宣统则有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九哲以为,若主角的穿越生涯从1840年开始则不仅太早,而使之后的世界发展变数增大,关键是道光已近不惑之年,怎能担此重任呢?
九哲最初设想是以同治为穿越对象,因为他登基时年幼,这样享国时间会比较长,有利于改革和发展从容进行。为此九哲已将初期的圣祖托梦、救肃顺、除那拉氏的一些具体情节进行了构思,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咸丰。无他,唯经得起推敲罢了。
同治登基于乱世,利用战争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是非常合情合理而且容易推行的,况且救万民于乱世、擎大厦于将覆,外加紧凑的精彩故事很是令人神往。但仔细想来,只有7岁的小孩无论如何都难以驾驭重臣,这就使施政的力度大打折扣。一言以蔽之,让一个小孩子做改革的总设计师和执行者经不起推敲。而故事情节要能经得起推敲是本书写作的原则之一。
那么剩下的1870年代和1880年代如何呢?若从1873年同治亲政开始,则此时的中国已经到了财政崩溃的边缘,改革的成本很难转嫁给任何一个阶层。试想,连续10多年的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食不裹腹,加上总计近四亿两白银的军费开支使朝廷已经难以为继;其次,在几次战争中以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为代表的疆臣势力不断做大,各省实力派督抚均把持财源,各行其是,不以中央号令为准;再则,若要整顿旗务、打击满洲亲贵势力必为诸王所不容,即便恭亲王有心改革恐怕也无力也无意执行。外加俄、日不断有心挑衅,总之到了1873年之后,改革的内外环境已经恶化,事情变数极大。

至1880年代光绪登基,随着中法战争空耗数千万两,各地天灾不断,士林风气加速堕落,人才匮乏,朝廷更加没有能力推行大规模改革。而1889年《柏林条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在外交上也陷入不利的局面。
由此,九哲以为从咸丰开始当是较佳的选择。理由可归纳为以下七点:其一,此时洪杨之乱刚刚起事若用人得当,用心专一,则迅速平定并非难事;其二、捻、回乱尚未起,若采取得力措施,便可有备无患;其三、曾、左、李、胡等中兴明臣已经悉数登场,以此“据史书写更显真实”;其四、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虽使割地赔款,但并未伤及根本反而让经世学派抬头,正可籍此还学术以自由,开启民智,并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若历史上真能如此,则懿律在客观上反而有功,如同“黑船”之于日本);其五、读书人对朝廷信心未失,若能选贤任能,则可加速树立汉臣权威,为早日实现权力交接做准备;其六、国家财政尚可维持,而鸦片在内地贩运、种植也未合法化,早一日禁烟则早一日自强;其七、咸丰在满清政权中地位稳固,名正言顺,更能发挥独裁的优势,打着红旗反红旗。
三、文化崛起的重要性
余谓国之富强所赖者何?或曰思想文化之创新;或曰制度之创新。这是九哲从2007年央视热播的历史记录片《大国崛起》看到的观点。虽说该片在价值取向上有些问题,但暇不掩瑜,思想文化之创新确实说到了点子上。该片在尾声《大道无形》一集中,为探寻1492年以来9个国家崛起的原因,采访了中外很多专家学者,其中美国的保罗肯尼迪教授就特别推崇文化的作用。
在该片的大讨论中,国内一些专家从各学科角度进行了解读,提出体制变革、重视教育、市场经济等等论调。然而就大历史观来看,这些制度方面的论调还算不上“根本的根本”,或者说都可以归结到创新型文化上。只有具备一种能博采众长又恪守原则的文化,敢于正视自己和改造自己,这个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故,重制度而轻文化抑或先制度而后文化均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之举,当然如果先物质后精神,先飞机大炮后科学民主,像晚清洋务运动那样更是大错特错。
本书中,九哲把这种创新型文化归结为学术自由后,依靠历史的选择而自然生成的新的儒家文化。其最大特点就是回复了自我更新或者说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能力。以这种回归本源的,有500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为先导,加上主角一百多年的见识,则中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各方面制度改革自然水到渠成。
化核心论(并非文化决定论)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论证,那就是人本思想。“以人为本”如今不仅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念,而且还成为我们的国策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足见其于人性的真意。我们说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生存竞争中落实到具体,那就是单个人素质的竞争。据此就有人提出了要教育兴邦,重视教育这自然没错,但问题是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仅仅是能被理性认知的知识,那肯定是不够的,九哲以为对道德的提升更为重要(日本就是儒家文化圈里的榜样)。而这个道德是什么呢,那便要从我们民族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中找答案了(这里不再展开叙述)。所以这也是文化中心论的另一理由,因为它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
网上很多架空小说重点描述军事战争和政治、经济发展,这固然出于读者的喜爱,九哲也钟爱那些读后令人血脉喷张的小说。但我们既然搞清了什么是最主要的,那么就应该着以重墨。所以把民族的文化变革放在重要位置,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另外还需要谈的一点是科技创新。常有论者把新科技和新理念作为架空小说的两大支柱,九哲认为这一观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新理念可归结于思想文化范畴内,自不待言,但依靠主角带点现成的科技成果回古代意义很重大吗?明代以前的中国在科技方面本来就领先于西方,以外力促进小范围技术改良是合情合理而且效益可观的,但如果硬要把蒸汽机和来复枪带回到三国时期的话,那只能说“弓虽人年年有”了。清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这种情况下只能靠“对外开放”来缩小和世界的差距,如果一上来就硬要自己搞出点坚船利炮来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最关键的要素还是人,人的素质上不去,说什么都白搭。即便弄来两艘航空母舰也得有人会开是不是?九哲的改革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技落后绝不能一蹴而就。初期阶段没有好船没有好炮可以买,历史上北洋水师的“定”、“镇”二舰在那个时代都是性价比极高的好船。从购买到仿造,再到自己创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书中由中国人自己搞成的第一项理论创新兼实用发明出现在1899年以后,论文的名字叫《透平机等墒原理及减速齿轮技术》,说到这里熟悉近代海军的朋友一定要笑了(九哲够狠?1899年距离主角开始穿越都快半个世纪了,再不来点猛料大家该笑话主角阳痿了呵呵)。
四、较严格的逻辑推理
纯粹的无厘头YY会比较好看,但却并不过瘾。这就跟只说自己把人家老婆上了和怎么上的却说不出为什么能上和上的不是自己老婆一样,难以让人信服。所以这就要借助于逻辑证明,可以说能依靠逻辑推演是架空小说的灵魂所在。
完整而准确的逻辑过程最主要的是找到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小说作者对史料的掌握比较可靠,至少不能出大的纰漏,架空小说的难点之一正在于此。九哲虽然对清史下了很大工夫,但无奈掌握的历史资料不是很多,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浮光掠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但凡有错希望大家不吝指正。
和大部分架空作品一样,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阴险毒辣的外交和权力斗争、经济发展的庙算与决策过程依然是本书的重头戏。在此仅以中日关系发展之构思为例简述。历史上,晚清政府对日本开始关注,起于李鸿章在天津和福岛种臣签署通商条约,伴随着之后的牡丹社和云阳号事件,中方的李鸿章和沈葆桢二位疆臣走上前台,并由此引出了筹韩三策、海军衙门、海防和塞防之争、购买铁甲舰等事件和讨论。之后的袁世凯入朝和甲午战争自不待言。本书既然从咸丰写起,那么发展到1869年的日本幕末时代,自然也多少有些实力,所以,基本路线便是从幕末开始对日本进行有限的政治、军事干预和经济上的打击,并最终使日本国内产生亲华和亲洋两个派别,1890年之后,在倭王明治的推动下亲洋派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在英美的支持下发动类似珍珠港式的孤注一掷的偷袭。战争的结果自然是日方一败涂地,继而成为晚清在19世纪最后几年的翻版。
战争描写的重头自然在海战,选择1894年开战是对真实历史的纪念,邓世昌等人的重现则是为了增加可读性和贴近感,因为从逻辑上说即便不出现邓世昌也会出现刘世昌、李世昌,这里只不过取一个名字而已。其他内容不再赘述,努力做到以史实推理说话,可读性强。
这是九哲第一次写作品,在语言运用和文字组织上必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由于史料有限可能还会闹出笑话。在此谨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能抱着一颗友善的心,对九哲多多提携帮助,因为我们无不是炎黄子孙,无不是热爱历史、拥有思想的一群,无不是渴求祖国强大的一群,无不是追求真理并愿为之担当的一群。
最后以当代大儒陈明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民族的复兴不以文化的复兴为全部内容,却绝对以文化的复兴为其最高标志。共勉。
九哲
2008年9月1日最后定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