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青铜棺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未下洞时,李金鑫将寻找白燕的希望寄于洞内地宫。待下得洞来,寻了这般久,不见蛛丝马迹,忍不住又将希望寄于洞外,盼得白燕此刻早已脱身。思来想去,两下为难。
分开花丛,沿着浮桥走了一回,只觉靠近岸边时摇摇欲堕。此时唐静儿为阻鬼蛙追袭,所点燃的油堆早已熄灭,鬼蛙喜水,何以竟不由湖中或浮桥处追来?李金鑫放眼望去,但见岸边的鬼蛙兀自是密密麻麻,将来路围得是水泄不通。微一思索,心中登时便有了计较。回至湖心土台,取出探阴爪往湖中一搭,过不多时,只见探阴爪精锁练由白转黑。李金鑫吓了一跳,莫非这湖水是下了剧毒的?凝神看去,原来并非黑色,而是有许许多多黑色的小虫子附在其上,霍霍蠕动,猛一瞧,自然觉得变了颜色。想必是那些鬼蛙畏惧这种虫子,因此不敢下水。这天地生育万物,倒也真具奇妙,一物相生,必有一物克制于它。
撅子灯油所剩不多,若是等到灯油燃尽,只凭着数支蜡烛和十多枚冷烟火,想要脱身无疑是难如登天。唯今之计,只要寄望于那具青铜棺椁,或许能从中瞧出些什么头绪来。便是其中当真养有尸煞,一时也顾不得了。总不能眼睁睁地坐在这里等死。
三人定了主意,纷纷向那具巨大的青铜棺椁靠拢。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便数这墓葬皇陵最为神秘。。《孟子·滕文公上》认为:“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归反虆(盛土器)梩(铲土器)而掩之。”其亲人死后,皆以为灵魂不灭。夏时认为“人死无知,用不堪用器物埋于墓中”;殷时认为“人死有知,用祭器可用之物于墓中”;周时认为“人死也许无知,也许有知,故兼夏殷二者或用明器(鬼器),或用祭器(人器)葬之”;到了列国并存、诸侯争战时期,往往不用明器,而用祭器入葬,以人殉之。“毁器”、“折兵”。周初年殉人现象开始有所节制,直到明英宗皇帝临终前的遗诏废止殉葬制度,其间殉葬现象从未间断。中国历史上这种殉葬现象,人数之多、年代之旷久,为世界所罕见。
后来更融入了“葬地兴旺,福泽子孙”等内容,在墓葬中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并且男性居中,女性仰身或侧身一旁。上到帝王将相有殡葬典制、下到庶民百姓有民俗民风,成了全民的自觉行为。所谓“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至幽之故也。”
人死如灯灭,其栖居埋身之大致分为:墓葬、火葬、土葬、水葬、天葬、洞**葬等。旧时河东的丧葬礼,从病危到死后百日,包括了停尸、报丧、封棺、守七、择坟地、油棺、打墓、请祖、立神主、吊丧、送葬、守孝、成服……冗繁复杂的种种形式。为表达生者的哀思,又制订了“十八拜”“二十四跪”……等大礼。

儒家孔子为了不忘亲情,以便识别,不过为其父母坟“崇四尺”高。可是只过了数百年,修筑秦始皇陵时,其坟头的封土竟高达一百多米。据传秦始皇睡的那具棺椁,可谓是棺椁中的“战斗棺”。《汉书》,《大荒异志》中均有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
中国数十个王朝的厚葬之风,兴于春秋,盛于汉唐,至明清两代复而鼎盛。一是这几个时期国力强盛,相对来说国富民安,也就是说人家有条件显摆。但就每一个朝代来说,到底该陪葬多少,并无一个具体标准,不象陵寑那样,多长多宽,建在何处,什么方向,并不是全靠大阴阳师来决定。陪葬多少,基本上是以死者生前财富拥有量和地位来决定。生前捞得多,死后葬得多;生前权力大,死后葬得丰,这在帝王身上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王照亮曾言道:“纵观中华数百位皇帝,最值得下手的只有三座。一是秦陵。古书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实可谓是中国帝王第一墓。第二座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武帝刘彻崇尚武力,以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其后世人皆称:“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其墓葬藏宝之丰富可想而知。第三座则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青铜棺椁下使用石灰“三合土”外层包裹铜质棺椁,棺体由石灰和糯米浆、糖浆三合土混合制成,极是坚固。棺板诸处漆有彩绘,一条金龙自上而下,蜿蜒屈伸,至棺前昂首而望,龙眼对视之处,却是一个“王”字。一般来说,棺材首部写的无非是“福禄祯祥”四字,这具青铜棺椁却写了个“王”字,徜若不是反抗朝廷的张献忠或野心勃勃欲想修仙渡圣的汪其名,何人还敢如此大胆?这可是灭九族的大罪,比起明初方孝儒的“灭十族”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