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赛民族与文化( 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章来源:云南民族网www。www.xiaoshuodaquan.com
一、扑朔迷离的起源同题
绪言
几百年来,国际民族学界热衷于研究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特别是有关这个与众不同的民族的起源,迁徙路线更作为一种专门学问进行探讨。然而,对于吉卜赛人的发源地、迁徙时间、流浪路线等的研究,由于历史资料十分贫乏,各国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沉溺在各种彼此争议的设想或口头传说上,而不是面对历史的现实。在研究中,他们以其各自掌握的不十分充足的资料为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而难免有不足之处或带有片面性。他仍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却不能用充分的历史证据来得出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结论,有人甚至得出许多错误的结论。最普遍的一种错误看法是把他们当作埃及人,这种说法流传了好几百年,甚至连部分吉卜赛人自己也用这种以讹传讹的理论去妄谈他们的祖先,如公元1427年冬到达巴黎的一批吉卜赛人就说他们的原籍是埃及。
是吉卜赛人还是罗姆人
吉卜赛这个名字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吉卜人(Gypsy或Gypsies)是从英语埃及人(Egyptian)一词演变而来的,这是英国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他们的传统称呼。这是由于15世纪时欧洲人对于流浪到他们那里的异乡人不太了解,误以为他们来自埃及,所以就称他们为“埃及人”,慢慢就变成“吉卜赛人”了。吉卜赛人自称罗姆人(Rom),这个名字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赛人国际组织——罗姆人国际委员会(CommitteeInternationRom)就使用了罗姆人一词,而且现在正得到国际的承认和尊重。不道由于习惯和传统的称谓,多数仍称他们为吉卜赛人。
把罗姆人称作吉卜赛人,既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这个民族的起源、历史不了解所致,同时,在对吉卜赛人的研究过程中,又缺乏足够的文字资料。因此,对其起源、迁徙及其他历史的探讨中,总是以某些设想为依据,或先入为主地离不开前人所得出的错误结论。
除英国人认为他们源出于埃及之外,法国人认为他们很可能来自波希米亚,就叫他们波希米亚人(Bohemian),同时也称他们为吉卜赛人,吉坦人(Gitan)、金加利人(Zingari)等十余今名字;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波希米亚人的同时,还称他们茨冈人(Atsigano)或希腊人,认为他们来自希腊,原苏联也称他们为茨冈人。总之,吉卜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而且根据主观臆断确定了他们的族源,编纂了他们的历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世纪末期,对于吉卜赛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
到底来自何方
各国学者在对吉卜赛人的起源进行研究、推测和探讨了几百年之后,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证出吉卜赛人的发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亚、希腊或波斯,而是印度。作出这一杰出贡献的是18世纪末期的两位德国学者鲁迪格和格雷尔曼,以及英国学者雅各布·;布赖恩。他们三人都是语言学家,在18世纪80年代通过对吉卜赛人方言的研究,他们各自而几乎又是同时期考证出欧洲吉卜赛人的语言来自印度,其中很多词汇与印度的梵文极为相似,也与印度语族的印地语十分相似:
房子:kher(印地语ghar)
树:kukh(印地语rukh)
盐:Ion(印地语lon)
土地:phuv(印地语bhu)
人:manus(印地语manus)
匙:roj(印地语doi)
黑色:kalo(旁遮普语kala)
白色:parno(达尔迪语panar)
年轻:terno(印地语tarun)
走:ga(印地语ja)
外面:avri(印地语hair)
此后,英国学者桑普逊对吉卜赛人的语言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有所发现。他系统地整理了威尼斯吉卜赛人方言,在研究道程中,桑普逊发现这种语言含有多种外来语汇,取得许多数据;从而为吉卜赛人源自印度的学说找到充分的证据。桑普逊对威尼斯吉卜赛人的方言中所含有的外来词汇迸行了统汁计,其中意大利语词汇有36个,借用英语的词汇有150个,来自波斯至威尼斯之间各种语言词汇共有430个,而源出于印地语词汇竟达518个,从而看出当时印度的语言对于吉卜赛人的语言的重大影响;以后又有许多学者从事对于吉卜赛人的语言的研究,他们还发现同欧洲吉卜赛人的语言一样,亚洲吉卜赛人的语言也含有大量印度语言的词汇,在书面文字中,语法上也同印度的语言有相似之处。
各国学者通过吉卜赛人的语言的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吉卜赛人的语言源出于印度的语言;吉卜赛人的发源地是在印度。学者们不再沉浸于幻想、臆测和传说之中,而是面对现实,发掘历史资料去进行研究,从而不断获得丰硕的成果。但光从语言学角度去研究吉卜赛人的起源似乎仍有其不足之处,还应该对这个民族的历史进行研究,追溯其族源,证明该民族的发源地是在印度。
为了进一步论证吉卜赛人起源于印度,必须对这一古老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和习俗进行研究。在古代的印度有一个分布很广,众所周知的民族——多姆族。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这个民族以及他们的古老文化和殊异的习俗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多姆族多是音乐爱好者和占卜者。关于这一点,公元6世纪用梵文写的一篇天文学的论文中曾提到过他们,并称其为干达尔瓦(Gand—harva,爱好音乐者)。多姆人能歌善舞,其中部分人并以此为职业来维持生计,印度古历史学家加尔哈纳在其《克什米尔大年代记》中,多次提到这种情况。据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奥列尔斯坦考征,多姆族部分人靠卖艺为生,其中佼佼者甚至得到国王的恩宠,可以出入宫闱。但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多数情况下,多姆人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视。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除作为优伶走江湖之外,多被人雇佣从事较低贱的职业,如更夫、清道夫、刑场衙役、工匠等。尽管多姆人多才多艺,并善于维持生计,但当地各民族农民看不起他们,禁止与他们通婚。
在克什米永北部的吉尔吉特地区,曾居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多姆族集团,他们大约有300人左右。这些人引起英国东方语言学家洛利易的注意,对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及历史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些多姆人是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时从贝尔契斯坦迁徙过去的。洛利马发现,居住在吉尔吉特地区的多姆族,为了维持生计,适应各地生活条件、环境的需要,一般能操两三国语言。尽管他们所用的印度的语言中也合有许多外来语词汇,这些词汇同他们的母语却有很大差别。
多姆人在历史上往往同冶炼和制造金属器皿联系在一起,这一技艺传给了他们的后裔吉卜赛人。的确,无论是多姆人还是吉卜赛人,都从这种行业中得到了相当多的收益。古印度虽不能说是制造铁器的发源地,但在冶炼、制铁方面却享有盛誉,在公元1世纪时即已相当发达。古罗马政治家普尼里认为,印度的铁质量最佳,相传建于公元4—5世纪的印度中部地区高17英尺的达尔铁塔,就是选用了质量极好的铁并以高超的技木建成的。同今天的吉卜赛人一样,吉尔吉特多姆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当小炉匠,他们带着简陋的工具四出活功,替人修理农具,焊盆补锅。使人感兴趣的是,他们在修理铁器时所使用的风箱不是木制的,而是两个皮革做成的口袋。鼓风的方法也十分奇特,不是用手拉,而是用脚踏;这种风箱在印度德干高原阿尔斯族中也使用过,而阿尔斯族在印度兴都王朝共起之前曾经受过多姆族的统治.同样在欧洲吉卜赛人当中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通过对多姆族习俗、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赛人的祖先。
战争、饥饿、流亡
吉卜赛人,或者说吉卜赛人的祖先多姆人(至少是多姆族的一部分),从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远离了自己的祖国而到处流浪呢?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也没有找到充分的历史证据,大部分人只是进行设想或推测。有人认为是出于某种灾难,如战争、饥荒以及天灾等等原因,迫使她们离乡背井到处漂流。有人把这种不幸比喻成“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严重”。在意大利萨莱尔诺大学教育系保罗.阿波里教授在70年代末期征集并出版的《契莱恩塔内民歌选》一书中,许多吉卜赛民歌都是这么说的。这说明,许多研究吉卜赛人的学者,甚至吉卜赛人本身并没有找到他们走向流亡生活的真正原因,千百年来,只是根据口头传说才得知迁徙的原因是某种不幸。
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吉卜赛人对宗教不虔诚,往往轻易改变信仰造成的。的确,吉卜赛人由于他们所处的极为特殊的环境,或者应该说他们的不幸的遭遇和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对待宗教信仰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时而接受、时而拒绝基督教,所以受到教皇的惩罚。法国史料记载了吉卜赛人有关这方面的传说。“1427年到达巴黎的一批吉卜赛人曾自称他们是业已向上帝忏悔的异教徒,他们‘原籍在埃及,曾被基督徒征服,当时如果他们接受基督教洗礼,就可以继续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否则就要遭到杀戮或放逐。迫于这种压力,他们归依基督教。以后,又遭到阿拉伯人入侵,他们放弃了基督教而改信伊斯兰教。这种放弃基督教信仰的行为引起德国皇帝、波兰皇帝及其他欧洲有权势的基督徒的强烈不满,再次派遣军队进行征服。最初只是宗教上的原因,想让他们重新信仰上帝,并不想让他们离乡背井。后经教皇、皇帝及领主们协商,决定以后如无教皇批淮,吉卜赛人在其国内不得占有土地、并责成他们举族前往罗马朝觐教皇,以赎前罪。于是吉卜赛人扶老携幼陆续上路。他们到达罗马后,向上帝忏悔了放弃基督教信仰的罪愆。教皇命令他们做连续7年的世界旅行,途中不许他们卧床,以示悔悟。从此吉卜赛人开始了远离故土,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
尽管这是法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但传说必定是传说,不能作为造成吉卜赛人迁徙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原籍在埃及”这一点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异族入侵造成吉卜赛人的大迁徙。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吉卜赛人的迁徙是由于阿拉伯人的入侵造成的,但是否如上所述是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北印度时逃离印度的呢?根据中世纪阿拉伯和印度的历史的记载,阿拉伯人曾于公元7世纪末叶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北印度(今巴基斯坦)。但是他们征服北印度后实行比其他被征服地区较为宽容的政策,只设立了总督区和征收人头税,并没有给北印度人带来太大的突破。自公元9世纪以后,阿拉伯帝国开始分崩离析,逐渐走向衰落。10世纪时,分裂后的阿拉伯帝国在内讧和突厥人的打击下,除了只能勉强维持其首都巴格达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一带的领土外,根本无力再向遥远的印度河流域进行扩张。因此,认为吉卜赛人的流亡原因是10世纪时阿拉伯人入侵印度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另一种说法是吉卜赛人的迁徙是蒙古人入侵的结果。1398年帖本儿曾率领12万骑兵由中亚侵入印度,对印度西北居民烧杀劫掠,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吉卜赛人不得不远离故土,流落异乡去谋求生计。但语言学家根据对吉卜赛人语言的研究,确定吉卜赛人迁徙的时间应为10世纪末期,即公元1000年前后。因此蒙古人的入侵不能是造成吉卜赛人最早迁徙的原因,而只能说蒙古人的入侵给印度西北部人民包括吉卜赛人祖先带来了极大的不幸,迫使许多吉卜赛人参加到流亡的行列。
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认为吉卜赛人的迁徙由于突厥的入侵造成的。根据突厥史和印度史的记载;公元10世纪中叶,阿富汗突厥人摆脱了阿拉伯人的控制,建立起突厥人的伽色尼王朝。伽色尼王朝不断向外扩张,其东南部领土到达印度的西北边界。公元1001一1027年的26年间,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马茂德曾率领军队入侵北印度达17次之多,大肆抢劫和残酷屠杀当地居民,给北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仅苏姆那特城就被屠杀了5万多居民,被掠夺的财富竟有3万驮之多。北印度人民四处逃亡,流浪各地。这就是中世纪时代印度人民的第一次向外迁徙。
12世纪时,高尔王朝取代伽色尼王朝,再度入侵北印度,并在此后长达3个世纪的统治中残酷剥削和压迫北印度人民,使北印度农民纷纷破产,大规模向外流亡,造成印度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徒。
这里所谈到的北印度人,即多姆族。多姆族在公元2一3世纪,居住在印度中部高原一带,公元4世纪为人们所熟知,以后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直至旁遮普一带。他们在那里居住了几百年,由于突厥人的入侵开始了流亡生活。他们通过什么路线向全世界流亡呢?
沦落世界各地
吉卜赛人的迁徙和流亡是从波斯开始的,上面已谈到公元10世纪阿富汗突厥人不断入侵印度,迫使吉卜赛人越过波印迎界(今伊朗和巴基斯坦边界)进入波斯。英国语言学家约翰.桑普逊在对威尼斯的吉卜赛方言研究中发现,这种吉卜赛方言中含有430个波斯语及波斯至威尼斯之同的其他各种语言的词汇,在亚美尼亚的吉卜赛方言中也含有许多波斯语词汇。这就证明,吉卜赛人在进入欧洲之前,首先在波斯生活过一段时间,在同波斯人杂居期间;受到波斯语的影响。如在所有吉卜赛方言中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些来源于波斯语的词baxt(幸运)、ambroI(梨)、khangeri(教堂)、angustri(戒指)、rbv(狼)、vurdon(马车)等。他们越过土耳其来到欧洲,大约在公元11OO年时,他们首先来到希腊。对吉卜赛语颇有研究的奥地利语言学家米克罗斯基通过大量研究,考证出吉卜赛人的这条迁徙路线。他从欧洲吉卜赛人的各种方言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即几乎所有欧洲吉卜赛方言中都会有很多中世纪的希腊语词汇。如drom(道路)、karfin(指甲)、dIidi(钥匙)、kokaIo(骨头)、PaPin(鹅)、petaIos(马掌)、tsox(裙子)、zumi(汤)、(v)amoni(铁砧)、isviri(铁锤)等。如果说他们不是在希腊流浪和生活了很长时间,并同当地居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的话,那么上述这种情况就无从解释。
1512年加泰罗尼亚(今西班牙境内)制定的宪法中,把吉卜赛人称为埃及人、波希米亚人,同时也称他们为希腊人。由此可以看出,希腊及希腊语对于吉卜赛人是有一定影响的。最早到这西班牙的吉卜赛人是从法国迁移过去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最早吉卜赛人不是通过波斯、希腊,而是从埃及、摩洛哥或其他北非国家渡海到达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话,那么欧洲吉卜赛语中应该含有大量的阿拉伯语。迄今为止,还没有这种发现,而晚期吉卜赛人通过这条路线的迁徙,则另当别论。因此,尽管到目前为止,从各国现存的文史资料中尚未找到确凿而又充分的文字依据,但通过大量的语言学考证,我们也可以相信吉卜赛人到达欧洲时首先在希腊流浪和生活的这种推段是合乎逻辑的。
进入希腊的吉卜赛人,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来到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希米亚、德国、奥地利、瑞典、法国;从法国有些吉卜赛人到达意大利,有些人到达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而且有些人则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并从英国漂洋过海到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去北欧各国的吉卜赛人,也有的是从德国启程的。过去一直没有有关的文字记载来证明吉卜赛人到达欧洲各国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通过语言学的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欧洲吉卜赛人的方言中,保留着相当多的希腊语词汇,这些词汇不是近代的而是中世纪的,同其他外来语一样,这些古老的希腊语词汇丰富了欧洲吉卜赛人的方言。相反,亚洲吉卜赛人的方言中,却没有这些词汇。据语言学家调查,欧洲吉卜赛人的方言中,有近百个属于中世纪希腊语的词汇,这就证明了吉卜赛人曾在希腊及使用希腊语的地区居住过相当长的时期。吉卜赛人最初到达希腊的时间约为公元1100年。1322年有两名弗朗西斯科教会修士朝圣途中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发现了**居的吉卜赛人,1350年吉卜赛人到达科孚岛和巴尔干半岛。1378年,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的诺普利亚的威尼斯总督,曾对当地被称为茨冈人的吉卜赛人宣布,他们可以继续享受前任总督给予他们的权利。15世纪末,德国旅行家在同一半岛的摩顿附近,又发现了衣衫褴褛、皮肤黝黑的吉卜赛人以及他们的简陋的小屋。
法国研究吉卜赛人的学者P.巴达拉尔从历史资料中考证出吉卜赛人从1348年开始到达罗马尼亚的瓦拉几亚,1416年到达罗马尼亚中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佐拉索夫城。这批吉卜赛人大约有1OO多名,为首之人自称是所谓埃及艾马奥斯王,当地居民对他们的处境深表同情,纷纷送给这批流浪者银币、粮食和家禽,并为他们祈祷。
1415年300多名吉卜赛人流浪到匈牙利、波希米亚,1417年到达德国,此后他们的足迹踏遍中欧诸国的各大城镇。据这些国家的不完全的史料泛载,进入这些国家的吉卜赛人是属于一个大的部落集团,在向各地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化整为零,分成几十小的集体各自进行活动,但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匈牙利国王吉基逊德在1423年为这些不幸而又表示忏悔的异多人颁发了通行证。命令在他统治下的匈牙利国土,包括波希米亚在内的各级官吏,对于吉卜赛人予以适当的照顾。要求他们不许刁难和迫害吉卜赛人,不许无辜惩罚他们。一旦吉卜赛人和当地居民发生纠纷或吉卜赛人违犯当地法律,当局需要仲裁或作出判决时,也要经过吉卜赛人的首领。
相传吉卜赛人在1410年第一次出现在法国的马孔,1419年8月来到法国东部、里昂偏北地区,1420年10月又有人在法国东南的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施斯达朗见到过他们。据法国文字记载,1428年8月17日有12名面孔黝黑、戴着大银耳环的吉卜赛人到达巴黎,男人头发卷曲,女人长发披肩,但无论男女都衣衫褴褛。为首的两个领袖骑着骏马,自称公爵和伯爵。据他们自己说,他们这批人原有近20OO人,在流亡过程中死去80一90%,最后只剩下100多人。除了这12人之外,这个集团的100多人,没有得到巴黎政府允许他们进入市内的许可,只能在郊区露宿,后来他们开始到处流浪。
16世纪以后,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以及欧洲殖民者向美洲的殖民,吉卜赛人也希望换换环境,他们想借此来改善其物质条件和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因此,他们横渡大西洋,来到中美洲。历史表明,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欧洲各国已经开始对流浪的吉卜赛人进行排斥、限制和迫害。他们采取了种种限制和压迫吉卜赛人的法律和行政措施,致使吉卜赛人依然流离失所、无法生存。为此,他们寄希望于能在这块新发现的大陆之上、寻找安身之地。到达美洲的吉卜赛人,仍以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到处流浪,以后足迹遍及各地。巴西的吉卜赛人最初是由于中世纪宗教法庭将他们视为不受欢迎的异教徒,并加以有组织的迫害而被迫离开欧洲的。流放做为一种严厉惩罚,同囚禁和做苦役一样,强加给吉卜赛人。第一个流放到巴西的吉卜赛人安东尼奥.德托雷斯是在1574年到达的,此后这类事情就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整个殖民主义时期,吉卜赛人在巴西的活动都受到限制,但他们仍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保持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
还有一部分吉卜赛人来到亚美尼亚,在此逗留了一段时间,又经俄罗斯来到欧洲。许多西方学者通过对吉卜赛人各种方言的研究,考证出这条迁徙路线。19世纪末,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地还有数百名吉卜赛人在流浪,他们在与土耳其或与伊朗交界处随意出入。他们的风俗习惯一直保持着与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相一致。而其语言却受到亚美尼亚活的很大影响,尽管仍然保留大量起源于印地语的词汇,但是在语法上已受到亚美尼亚的相当大的影响,甚至颇为接近亚美尼亚语。在威尼斯的吉卜赛方言中,也残留着不少亚美尼亚语词汇。如bov(炉子)和grast(马)。.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吉卜赛人的迁徙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是从印度出发,经波斯、土耳其进入欧洲。他们首先到达希腊,然后转道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希米亚、德国。到德国后,有部分人去丹麦、瑞典、芬兰、挪威;部分人到奥地利、瑞士至法国。到法国的吉卜赛人,一部分又分别到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另一条路线是从印度到波斯,然后到达亚美尼亚,又经俄罗斯到达欧洲。他们先在东欧流浪,以后遍及欧洲各国。
另外,还有些吉卜赛集团,从波斯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并留在各地,成为亚洲吉卜赛人。也有一部分人去非洲。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