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史仰仗两司马:裁缝和大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近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着》,颇有心得,兼看钱穆先生的老师吕思勉先生的《吕思勉文史四讲》,提到太史公的史记,内中材料大半系抄来,后来想想,其实几乎所有的史书,都逃不开抄书这一关,先要会抄书,然后方始能够着书,如此一说,则“文抄公”,倒也要算一个挺光荣的头衔了,真会抄书的,太史公算一个,千年后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温公自然也算一个,其余诸位先生,在善于抄书这一点上,还真比不上他们这两位司马家的呢。
比如袁枢抄通鉴而成通鉴纪事本末,钱穆先生批评他说,连抄书都不会,通鉴许多已经温公之手剪裁过的材料,到了袁枢手里,却给掐头去尾,连中间都不剩下,若是有学子图省力,只看了通鉴纪事本末,而不去看通鉴,则显然要被袁枢骗了。当然,纪事本末体的优势,钱穆先生也有褒扬,只是这样一个好好的体裁,落在袁枢这个裁缝手里,就缝补不出一件好衣裳来。

至于通鉴与史记的比较,前段日子随手写下一段感言,现在看来自有偏颇处,不过还算有趣,抄在下面。
“史记之文,大半系抄来。”,通鉴亦然。司马迁与司马光相比,太史公似一厨师,添油加醋,乃其所喜,故读史记,多有读小说之错觉,恍恍惚惚,这一锅史料究竟被添加了多少佐料,后世“美食家”议论纷纷,始终存疑。而“太史公曰”,无疑是“料理大师”司马迁兼任“美食家”的绝妙点评。而温公则更似一裁缝,能以天衣无缝笔法将史料裁剪得恰到好处,在担任“时装设计师”的同时,也兼任“时尚评论家”,对于经其亲手改定的通鉴提纲挈领,以方便“资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