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整饬封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日一更。
……………………………………………………………………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上传下达、上行下效,所以也就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一说。自打兆华取代了咸丰帝,可以说最上面的一根大梁已经有了主心骨,但要想根治“上梁不正”的问题还得一步步来。
话说五月十五大朝后,兆华的一系列非常措施使得京城官场萎靡的风气为之一变。
先是由帝师杜受田亲自督办京察,使那些平日懒散的庸官浮吏们大大收敛。而后,定亲王载垣一案连坐三十多人,紧接着各部院尚书、侍郎免去一半,另外诛杀琦善、清算道光老臣等非常手段也接踵而来。当这些事情连在一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势能”的时候,官场的风气自然而然要有所转变。
兆华现在还没打算从根本上解决吏治的问题,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他只是想将官场的风气扭转一些,只要大面上还过得去,能提高点行政效率也就知足了。
解决完京城,就该轮到地方了。裁撤总督衙门可以被视为整顿地方行政的第一枪。
原有的九大总督衙门裁撤后,除了直隶总督改为直隶巡抚、陕甘总督改为甘肃巡抚、四川总督改为四川巡抚外,其他六位总督仍没有得到新的任命。兆华虽然是“大清朝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可面对这些昔日位极人臣的“金领高管”们,也不可能说辞退就辞退,无论对上还是对下总要有个说法才是。
咸丰元年六月二十二日,早朝,养心殿上。
程矞采按照昨日兆华的吩咐,写好两道折子,并跟着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们一起上朝。兆华先是和军机大臣们简单处理一下头一天的折子,然后就把主题转移到程矞采身上。
程矞采眼看没什么军国大事要处理了,便非常配合的出班陈奏。
“前湖广总督臣程矞采有本要奏。”
“爱卿免礼,起身说话。”
接着程矞采便把回乡养老和捐款两件事照着折子上写的内容说了一遍。
要说这程矞采不愧是殿试二甲的进士,文章写得确实牛。两道折子读起来是语势流畅,朗朗上口;内容更是感情真挚,切中要害。当说到要捐银二十万两的时候,众位朝臣无不大吃一惊,二十万两对这些年收入一千多两的京官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程矞采启奏完毕后,众位军机大臣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大家都知道皇上昨日晚间召见了程矞采,再一听折子的内容就知道是已经和皇上商量好的。再说这两件事都和他们自身无关,却对朝廷有益,所以都是一百个赞成。
此情此景之下,兆华于是顺应大臣们的要求,拍板决定准许程矞采全俸回乡养老,并赏赐朝鲜进贡千年人参一株。
除了这些物质奖励外,兆华还特地为程矞采这个活人取了谥号,“程爱卿三朝元老,秉忠体国,所治之事多有建树,死后当以文成谥之。”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愕,而程矞采则激动得连忙磕头谢恩。因为这个赏赐可比几万两银子还要珍贵。
在古代士大夫的眼里,名节比生命还要重要,有句话说的好“士大夫名节既失,其余皆不足论”,而谥号就是名节的最好诠释。
在文臣的谥号中,文成位于文正、文忠和文恭之后排位第四,十分显赫,比如明代王阳明死后就是谥“文成”。程矞采在“退休”的时候就由皇帝亲赐“文成”的谥号,自然是异常兴奋。因为他知道以他的那点政绩和著述,死后由军机处议决时,根本捞不着太好的谥号,顶多就是“文勤”“文清”之类的。
兆华的做法虽然不符合常规,但鉴于程矞采已经辞官,以后想犯什么大错误也不可能了,所以朝臣们也没有反对。而且开了这个头,他们自己在“退休”前也可以提出同样的要求,就像雍正朝的张廷玉那样,岂不是皆大欢喜?而且程矞采本身治理地方政绩尚可,如今又捐款立功,谥个“文成”并非太过,就全当提前“盖棺定论”吧。
……
程矞采的个人事情是圆满解决了,但兆华思考的另外两件大事却刚刚开始。
九大总督中,剩余的两江总督陆建瀛、两广总督徐广缙、云贵总督吴文镕、闽浙总督季芝昌总是要有个说法。这其中吴文镕年龄不到六十岁,而且是兆华打算重用的人,所以自然有所安排。兆华已经决定以年事已高为由“劝退”讷尔经额,改以吴文镕为新任直隶巡抚,只是还需要走走程序。
至于陆建瀛,虽然后世落个贪财怕死的恶名,但办事能力却是公认的,兆华苦于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所以目前只能继续让其负责两江境内的河道、漕运和盐政事务(注一)。

此外还剩下的季芝昌和徐广缙两人,他们二人的人品、学问皆不错,而且还有同一个特长,那就是两人书法均十分出色。
但地方官员要的是实干能力,更何况年龄不饶人,季芝昌和徐广缙两人都是1788年左右生人,目前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历史上季芝昌到咸丰三年就病故了,所以此时身体状况可想而知。
既然有程矞采做出了表率,所以兆华希望季芝昌和徐广缙两人能够“见贤思齐焉”,也写一道请辞乞养折,这样大家就都好办了。而事实上他们二人也确实这样做了。
虽说九大总督的问题在程矞采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很轻松就解决了。但人才匮乏的问题却并没有缓解,兆华现在最需要的是一批像曾国藩这样的人才。他们的优点是年龄不太大,官场经验较丰富,最重要的是能处理好具体问题。至于年龄太大自然会暮气渐重而不愿任事,年龄太小则经验不足,多书生议政,也难堪大任。
可这样的人才并不好找,兆华所熟悉的那些“同光名臣”们,现在大部分还在做州县小官或者在翰林院编书,若兆华现在就委以重任,恐怕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值得庆幸的是人才可以慢慢发现,慢慢培养,并非特别急迫,当下只有钱的问题是万万不能拖延的。
……
兆华所思考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希望在程矞采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各地的缙绅世家能挺身而出,拿出自家的银子,为朝廷排忧解难。
兆华觉得,那些缙绅世家们世代受到朝廷恩赏,如今朝廷有难,出手帮一把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兆华之所以盯上这些缙绅世家,实在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缙绅世家为数不少。这种现象也很好理解,因为老子做官之后,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以及在官场上的提携会有很大帮助,后辈在起点上就比其他人高出一截,成功的几率自然更大。
清代父子同为大学士或者同为督抚的虽然不多,但
清代比较有名缙绅世家有山东的刘家、车家,广东的颜家、赖家,江苏的潘家、阮家,安徽张家、湖南的王家、福建的王家等等,最少几十家之多。
程矞采的江西程家虽然在后世被称“一门三督抚”,但和“父子大学士”的安徽张家以及号称“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的广东连平颜家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注二)。而程家都如此有钱,其他家族的钱会少吗?
兆华觉得如果这些缙绅世家也能仿效程矞采为朝廷捐纳报效,那么汇聚起来也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时间飞快的过去了,转眼已有五六日。
兆华挂念的第一件事完全是按照预测的那样,季芝昌和徐广缙先后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辞乞养。兆华也痛快的批复:着赏食全俸。
第二件事情则完全不像兆华想像的那样乐观。
虽然军机处看破的兆华的意思,让各地也组织劝捐,但那些缙绅世家根本不买账,所以几日后仍然一点反应都没有。
兆华虽然受到了一次小小的打击,这是他穿越之后第一次出现“误算”。不过仔细思考了一下,兆华还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缙绅世家、书香门第,他们除了关注本宗族利益外,视野所及的最大范围仅至本省而已,至于给朝廷捐款,不到快国破家亡的时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百年之后,宗族礼教和省籍情结依然深深印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中。
……
到此为止,裁撤总督衙门的事情便是大功告成、圆满结束了。兆华也为从制度上整饬封疆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尽管只解决了表层问题。
“作为国家第一轮行政改革中的关键一步,裁撤总督衙门的影响是深远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没有了总督的掣肘,各省巡抚便更加用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行政效率为之提高。从咸丰年间的档案资料来分析,军机处到各省之间处理事务的节奏在裁撤总督衙门后大大加快。以赈灾为例,之前往往是由督抚联名上折,动辄就会耽误两三天,如今只需巡抚一人启奏,基本不会再有任何耽搁了……”【节选自《咸丰朝行政改革邹议》华夏师范大报作者张颜】
注一:两江总督全称是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江苏境内的河道、漕运和两淮盐政事务皆由两江总督负责。陆建瀛曾在道光末年的淮南盐政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
注二:“父子大学士”是指康雍年间的张英和张廷玉父子;连平颜家曾有颜希深、颜检、颜伯焘和颜以燠四人官至督抚。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