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军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朝的军制和唐末到五代的军制和混战有着很多的关联。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藩镇逐渐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连年混战。各藩镇的统帅为了牢固的控制军队,一般都挑选精兵作为牙军。这些军人大都是脱离了生产的职业军人,父子相承,世代为兵,非常骄横,小不如意,就敢逐去主帅,另外推举将领。而一些下级将领,与部下军士关系密切,更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达到掌握藩镇大权的目的。在唐末的混战中,朱温逐渐强大起来,他通过招募和选练,拥有的军队逐渐强大,从而取代了唐王朝建立后梁王朝。后梁军队的主力是中央掌握的禁军,藩镇军中的精锐都被选到禁军中,藩镇的实力已经远远低于中央,不可能与朝廷对抗。这是朱温吸取唐朝的结果,但这也使威望较高的禁军将领飞扬跋扈,有机会起来造反。以后的后唐、后晋、后汉都大抵采用这样的军制,朝廷的主力军就是禁军,而禁军的向背,也往往决定了皇帝的更替和朝廷的兴亡。后周周世宗柴荣借高平大战的机会,对禁军进行了整顿,使骄横的禁军稍微收敛,通过招募和选练,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周世宗能够驾御将领,他死以后,禁军的旧病复发,拥立赵匡胤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
赵匡胤本人经历了五代的混战,从禁军中起家,对军制的弊端非常了解。所以他当上了皇帝以后,首先就着手整顿禁军。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撤换了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换上了一些资历比较浅,相对平庸的将领,便于自己的控制。不再任命总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而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也不再任命,这样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遂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掌管禁军,地方上的厢禁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或者侍卫步军,三衙掌握了全部的军权。但三衙的职掌大为减少,主要负责训练。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选授,军队的调发更戎,以及兵符的颁降,是由枢密院掌管的。而在禁军作战出征的时候,宋太祖往往派其他的官员作为统帅,战事结束,兵归三衙,将还本职。这样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开,将领失去了与士兵的密切联系,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拥兵自重。
宋太祖还加强了禁军的选练,淘汰老弱士兵,让他们回家从事生产。对于那些既不能归农,又不能作战的士兵,则设置剩员进行安置。宋太祖为了增强禁军的战斗力,多次派使臣到各地去,选择精兵,补入禁军。他命令各地的将领选出精兵,补充禁军,又从禁军中挑选强壮的士兵,定为兵样,分送各地,作为精兵的参照。后来以木梃作为样本,让各地将领照此招募士兵进行训练,等到训练完成,送到京城。宋太祖亲自检阅各地送来的士兵,从中挑选人马补充入禁军。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宋太祖也把各小**队中的精兵收编入禁军,编入殿前司。同时,北宋初年还实行募兵制,游民、饥民和所谓的“盗贼”不断被编入禁军。这样,无论是各地方军,还是民间的不稳定力量,都大大被削弱,这对巩固统治有大有好处,而中央的军力也大大加强了。宋太祖平时也非常注重禁军的教阅,通过经常的教阅,有效的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
鉴于前代禁军骄横犯上的教训,宋太祖对禁军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他制订了“阶级法”,严明了军队内部的等级尊卑关系。各级军校,各司其职,掌握着对下级的生杀大权,使得将士不敢再轻易作乱。宋太祖一方面禁止结社,防止各种小集团的产生,另外一方面特别注意提防军中的闹事分子,毫不留情的进行镇压。殿前司中的川班内殿直因为受犒赏的事情聚众闹事,为首的四十多人全部被斩首,其余都配隶许州龙捷军,都校决杖降职,川班内殿直被废除了。在作战出征之前,宋太祖都会申明军纪,禁止烧杀抢掠,对于犯法的将士,他都会进行处罚。以前禁军闹事,大多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北宋禁军的待遇非常优厚,对于家属也有妥善的安置,这样的待遇,使禁军将士起码不会因为生活无法保障而起来作乱,减少了兵变的可能性。
在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禁军中还有“更戍法”,在京城驻扎的禁军,轮流到边防和各地驻扎,三年一更替,更出迭入,这样使禁军有机会参加实战,提高战斗力,不至于因为长时间的安逸生活而骄惰,也因为离家在异地驻扎,顾念家属,不敢轻易作乱。同时由于军队的轮流换防,将领不可能和士兵产生紧密的联系,减少了他们拥兵自重的可能。禁军出屯地方,一方面可以弹压地方,监视厢军,互相牵制,另外一方面增强了地方实力,与京师形成了“内外相维”的形势。
宋初军制的制定,宋太祖可谓是用心良苦,他充分吸取前代的教训,最大限度的消除了唐末五代的弊端。宋朝中军中小的兵变有一些,但再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而在宋初平定各个割据势力和防御辽国的战争中,禁军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太祖颇有军事才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度的好处。而北宋后来的皇帝没有宋太祖的才能,在制度上又墨守成规,宋初军制的弊端就越来越突出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缺乏训练,将领不熟悉士兵的情况,给作战指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而禁军招募和选练制度的越来越流于形势,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民众造反,在灾荒之年,大量招募破产的农民为兵,虽然减少了民变,但因为缺乏训练,禁军数量急剧膨胀,战斗力却大大下降。皇帝在选拔将领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他是否听话,而不注重才能,在作战指挥的时候,又多对将领进行遥控,束缚了他们的指挥。这使得北宋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在与辽国和西夏的作战中却连连失利,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回答者:lichaopp78-举人五级9-1014:48
宋朝的军制和唐末到五代的军制和混战有着很多的关联。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藩镇逐渐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连年混战。各藩镇的统帅为了牢固的控制军队,一般都挑选精兵作为牙军。这些军人大都是脱离了生产的职业军人,父子相承,世代为兵,非常骄横,小不如意,就敢逐去主帅,另外推举将领。而一些下级将领,与部下军士关系密切,更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达到掌握藩镇大权的目的。在唐末的混战中,朱温逐渐强大起来,他通过招募和选练,拥有的军队逐渐强大,从而取代了唐王朝建立后梁王朝。后梁军队的主力是中央掌握的禁军,藩镇军中的精锐都被选到禁军中,藩镇的实力已经远远低于中央,不可能与朝廷对抗。这是朱温吸取唐朝的结果,但这也使威望较高的禁军将领飞扬跋扈,有机会起来造反。以后的后唐、后晋、后汉都大抵采用这样的军制,朝廷的主力军就是禁军,而禁军的向背,也往往决定了皇帝的更替和朝廷的兴亡。后周周世宗柴荣借高平大战的机会,对禁军进行了整顿,使骄横的禁军稍微收敛,通过招募和选练,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周世宗能够驾御将领,他死以后,禁军的旧病复发,拥立赵匡胤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

赵匡胤本人经历了五代的混战,从禁军中起家,对军制的弊端非常了解。所以他当上了皇帝以后,首先就着手整顿禁军。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撤换了一批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换上了一些资历比较浅,相对平庸的将领,便于自己的控制。不再任命总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而侍卫亲军都副指挥使也不再任命,这样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遂分立,加上殿前司,合称三衙。三衙掌管禁军,地方上的厢禁军也隶属于侍卫马军或者侍卫步军,三衙掌握了全部的军权。但三衙的职掌大为减少,主要负责训练。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选授,军队的调发更戎,以及兵符的颁降,是由枢密院掌管的。而在禁军作战出征的时候,宋太祖往往派其他的官员作为统帅,战事结束,兵归三衙,将还本职。这样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三者分开,将领失去了与士兵的密切联系,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拥兵自重。
宋太祖还加强了禁军的选练,淘汰老弱士兵,让他们回家从事生产。对于那些既不能归农,又不能作战的士兵,则设置剩员进行安置。宋太祖为了增强禁军的战斗力,多次派使臣到各地去,选择精兵,补入禁军。他命令各地的将领选出精兵,补充禁军,又从禁军中挑选强壮的士兵,定为兵样,分送各地,作为精兵的参照。后来以木梃作为样本,让各地将领照此招募士兵进行训练,等到训练完成,送到京城。宋太祖亲自检阅各地送来的士兵,从中挑选人马补充入禁军。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宋太祖也把各小**队中的精兵收编入禁军,编入殿前司。同时,北宋初年还实行募兵制,游民、饥民和所谓的“盗贼”不断被编入禁军。这样,无论是各地方军,还是民间的不稳定力量,都大大被削弱,这对巩固统治有大有好处,而中央的军力也大大加强了。宋太祖平时也非常注重禁军的教阅,通过经常的教阅,有效的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
鉴于前代禁军骄横犯上的教训,宋太祖对禁军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他制订了“阶级法”,严明了军队内部的等级尊卑关系。各级军校,各司其职,掌握着对下级的生杀大权,使得将士不敢再轻易作乱。宋太祖一方面禁止结社,防止各种小集团的产生,另外一方面特别注意提防军中的闹事分子,毫不留情的进行镇压。殿前司中的川班内殿直因为受犒赏的事情聚众闹事,为首的四十多人全部被斩首,其余都配隶许州龙捷军,都校决杖降职,川班内殿直被废除了。在作战出征之前,宋太祖都会申明军纪,禁止烧杀抢掠,对于犯法的将士,他都会进行处罚。以前禁军闹事,大多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北宋禁军的待遇非常优厚,对于家属也有妥善的安置,这样的待遇,使禁军将士起码不会因为生活无法保障而起来作乱,减少了兵变的可能性。
在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禁军中还有“更戍法”,在京城驻扎的禁军,轮流到边防和各地驻扎,三年一更替,更出迭入,这样使禁军有机会参加实战,提高战斗力,不至于因为长时间的安逸生活而骄惰,也因为离家在异地驻扎,顾念家属,不敢轻易作乱。同时由于军队的轮流换防,将领不可能和士兵产生紧密的联系,减少了他们拥兵自重的可能。禁军出屯地方,一方面可以弹压地方,监视厢军,互相牵制,另外一方面增强了地方实力,与京师形成了“内外相维”的形势。
宋初军制的制定,宋太祖可谓是用心良苦,他充分吸取前代的教训,最大限度的消除了唐末五代的弊端。宋朝中军中小的兵变有一些,但再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而在宋初平定各个割据势力和防御辽国的战争中,禁军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太祖颇有军事才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度的好处。而北宋后来的皇帝没有宋太祖的才能,在制度上又墨守成规,宋初军制的弊端就越来越突出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缺乏训练,将领不熟悉士兵的情况,给作战指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而禁军招募和选练制度的越来越流于形势,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民众造反,在灾荒之年,大量招募破产的农民为兵,虽然减少了民变,但因为缺乏训练,禁军数量急剧膨胀,战斗力却大大下降。皇帝在选拔将领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他是否听话,而不注重才能,在作战指挥的时候,又多对将领进行遥控,束缚了他们的指挥。这使得北宋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在与辽国和西夏的作战中却连连失利,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殿前司:(骑军)
番号指挥*人数驻扎地点
--------------------------------------------------------------------
捧日约3015,000京师
拱圣2211,000京师
骁骑147.000京师
(*:一指挥合500,设指挥使一名)
殿前司:(步军)
番号指挥*人数驻扎地点
--------------------------------------------------------------------
天武2311,500京师
神勇147,000京师
广勇4321,500
龙骑136,500
广捷5628,000
侍卫亲军:(骑军)
番号指挥*人数驻扎地点
--------------------------------------------------------------------
龙卫4422,000京师驻19,000
广锐4422,000山西、陕西
云翼左右厢4522,500河北
蕃落8341,500西北
(109)(54,500)
崇捷崇锐3517,500河南
侍卫亲军:(步军)
番号指挥*人数驻扎地点
--------------------------------------------------------------------
神卫3015,000京师
(并水军)
虎翼9648,000京师驻45,000
武卫7135,500河北
雄武35
振武81
保捷13567,500西北(兰州2指挥,金城关4指挥)
宣毅17487,000
忠节6030,000河南淮南
未标驻地的是到处都有的分散驻扎。
可见当时西北部队主要是蕃落军和保捷军,共计约12万人。
(熙宁后禁军共计560,000余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